「张来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正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了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重大举措,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学习《建议》,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要深刻认识“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要经验,这是我们国家在“十三五”时期继续向前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激励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开拓发展新境界的强大动力:
事非经过不知难。回望即将过去的“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成就很不平凡、来之不易。
五年来,我国发展遇到的风险挑战不可谓不多。从外部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挥之不去,后来又发生了欧债危机,接下来就是一些国家的量化宽松、货币贬值次第登场,各种保护主义盛行,各国经济走势分化,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世界经济贸易增长乏力,国际经济环境实在说不上怎么好。同时,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小动作不断,东海、南海局势波诡云谲,周边政治环境和安全局势趋于严峻。
从国内看,受“三期叠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要素成本持续增加,金融风险明显上升,今年的股市剧烈动荡、险些引发系统性风险。社会稳定方面遇到了不少严峻挑战,一些地方发生暴恐活动,特大安全事故频发,重大自然灾害多发。一句话,国内环境中的风险挑战也不少。
困难没能难倒中国人民,没能阻挡中国奋勇前进的步伐。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建议》全面总结了各领域的发展成就,亮出了一份高分数的成绩单。这里,想列举若干方面的数据:第一个是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3万亿元人民币,约占世界经济份额的13%,一年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第二个是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89美元,预计2015年会增至7800美元左右,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地位更加稳固;第三个是201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万元和1万多元,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第四个是2011―2014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4.8%,高于投资贡献率7.8个百分点;第五个是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2%,超过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第六个是城镇化率从49.95%上升到55%;第七个是201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第八个是2011―2014年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649亿美元,其中2014年为1196亿美元,首次跃居全球第一;第九个是2014年非金融类对外投资1072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78.1%,成为全球主要对外投资大国。数字是枯燥的,但它们带来的变化、发展、进步却是有色彩的、有温度的,这既体现在人民群众生活改善上,也体现在大阅兵这样“高大上”的国家典礼上。《建议》说“这五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是实实在在的。
总结过去五年,话讲到这个程度还不够。对我们继续前进来讲,真金白银固然是本钱、是基础,理论创新成果同样也是本钱、是基础,甚至是更为重要的本钱、更为重要的基础。《建议》中有段话非常关键,这段话就是“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方方面面,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特别是他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经成为统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纲。还有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对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完全可以说,《建议》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下制定出来的,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发展的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实践创新成果。我们要把学习领会《建议》精神,同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加深理解、把握精髓。
第二点体会:要深刻认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和新的目标要求,这是我们推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行动取向。
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都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创造的,客观环境决定了我们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也决定了我们做事情为什么只能这么做而不能那么做。对《建议》的起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首先要明大势、看大局,深刻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把我们所处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透,把我们前进的方向和目标理清楚,把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搞明白,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
《建议》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分别讲了国际国内存在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在综合判断的基础上作出了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这样一个结论,进而根据这个结论提出了“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这样一个总体要求。
《建议》作出的这个结论十分紧要,因为它告诉人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能够实现。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有一个前提,就是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回顾党的十六大到现在,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确实存在,我们党也确实抓住和用好了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13年来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是顺利的。但是,在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有5年时间的今天,由于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更加复杂,有人就提出了疑问: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还存在不存在?这是一个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不能实现的重大问题。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必须对这个重大问题作出明确的具有说服力的回答。为此,《建议》在这方面用了不少笔墨。
关于国际环境中的机遇,《建议》讲了以下几点:第一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讲的是当今时代总体特征和发展大势。第二点“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讲的是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特征和趋向。第三点“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讲的是国际秩序演化和国际规则完善的鲜明时代特点。第四点 “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讲的是国际关系调整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力量此消彼长。这四点都是从不同角度讲世界发展大势,都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只要这四大问题是正面的、发展趋势是正向的,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就可以维持,我们国家搞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国际环境就还存在,我们就可以继续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自己。对这些那些风险挑战要重视防范和化解,但更要牢牢把握世界和平与发展可以维护这个国际大势。这实际上就是战略定力强不强的问题。《建议》所确定的“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就有“保持战略定力”这一条,这在今天很是重要、也很有针对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个时期以来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英国访问时演讲中的一段话很精辟,他说,“当前世界经济气候风云变幻。越是在前景不确定的时候,我们越是需要坚定信心。历史经验和经济规律告诉我们,世界经济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但增长终究是趋势,一时的数据高低或市场起伏不能改变这个大势。”我们就要这样来认识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因遇到暂时的波动,而忽视世界发展大势。只有把握了大势,才能维护大局,也才能办成大事。
看国内环境也应该这样。《建议》讲到了“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这几条足以证明国内发展环境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大势都是正面的和正向的。这些都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坚实基础,也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坚实基础。还要看到我们所具有的独特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还要看到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在日益丰富、能力在不断提高。这些同样是我们继续前进、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本钱。
《建议》列举的国内发展问题,有的是长期存在的问题,有的是新冒出来的问题,有的是老问题有了新表现,这些问题基本上不是那种犯了严重失误、把事情搞砸了性质的问题,而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提高了要求和标准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往前看、往前走的问题。我们讲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就是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建议》不仅找出了突出问题,而且在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上,完善了工作思路、强化了政策举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就是奔着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举措也是为了解决好这些突出问题。
总之,面向未来,只要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坚定必胜信心,增强战略定力,做到在战略上藐视困难、战术上重视困难,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就一定能用好机遇、应对好挑战,不断朝着新的发展目标稳步迈进。
什么新的发展目标?就是“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是由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后来,党的十七大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且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表述修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了党的十八大,根据实践的发展,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要求。这次全会立足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又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从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就可以看出,目标是既定的,没有变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目标要求是在不断调整的。这反映出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体现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新认识。《建议》提出了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五条新的目标要求,它们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代特点,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
我以为,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五条新的目标要求,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第一点,要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含义。习近平总书记有一个明确的诠释,他指出,“同步进入小康不是同一水平的小康,差距总是存在的,完全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个水平,不能把相关指标简单套用到各省区市,然后倒推出一个增长速度作为目标。那样不科学,也不现实。”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过去,有些地方规划,为目标而目标,不计后果,不计代价,为了达到全国人均生产总值的目标,倒推出一个年均增长速度,然后测算需要多少投资、上多少个重大项目,再分解落实到所在地区各部门,结果可能是目标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