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蓉:列宁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经济和政治建设理论」正文
【内容提要】 列宁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经济和政治建设理论集中反映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一文及相关文献中。列宁总结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经济和政治建设的任务和特征――由小农经济向社会化大生产过渡;同时,赋予劳动群众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权利。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经济和政治建设的理论依然富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 键 词】列宁/经济/政治/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一、列宁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经济和政治建设理论产生的缘由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遭到帝国主义与国内反革命分子的疯狂反扑,革命有被扼杀在摇篮中的危险。为粉碎敌人的反扑,维护无产阶级人民民主专政的权威,无产阶级必须坚决地对敌人进行暴力镇压,开始用革命的暴力来对抗反革命的暴力。然而,苏俄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形式,却遭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残留机会主义者的恶意攻击。特别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领导人之一的卡•考茨基,发表了大量反对苏维埃政权与无产阶级专政的著作,如《无产阶级专政》(1918)、《恐怖主义和共产主义》(1919)等文章,从理论上系统篡改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极力歌颂资产阶级民主,极力歪曲与诽谤苏维埃政权的无产阶级专政。在俄国的机会主义者马尔托夫、切尔诺夫等人也从资产阶级议会民主的角度侈谈自由和平等,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在这种形势下,列宁认为有必要从理论上系统地、科学地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有关无产阶级专政的错误观点进行批驳。1918年,在他还肩负着繁重军事斗争任务时,于10月到11月间写作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为阐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进行了最初的理论铺垫。1919年,苏俄红军成功击退了高尔察克、邓尼金、尤登尼奇的反革命叛军,解放了西伯利亚、乌拉尔、北高加索和中亚细亚等地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这也意味着苏维埃俄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和平建设时期。10月,正值苏维埃政权成立两周年之际,列宁为总结两年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阐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与政治特征,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在30日这一天,写作了《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并刊载于11月7日《真理报》第250号与《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第250号。虽然列宁并未全部写完有关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与过渡时期学说等著作,但丝毫不影响它成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与过渡时期学说的创新之作。
二、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任务:由小农经济向社会化大生产过渡
(一)无产阶级专政下俄国的经济结构
马克思在1875年3月批判德国社会民主党制定的机会主义纲领时,提出了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与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坚持和实践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为了适应过渡时期革命斗争的需要,列宁在俄国实行了无产阶级专政。他分析了苏俄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
第一,经济成分包括资本主义、小商品生产和共产主义。长期受沙皇专制统治影响,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必然带有前一个历史阶段的痕迹与烙印,即残留着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并且俄国是一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落后国家,这就决定了俄国的社会经济成分中还有广大农民从事的小商品生产。十月革命胜利后,共产主义经济因素也开始在俄国萌芽并日益发展起来。列宁认为,主要原因首先是俄国成功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把全部生产资料都收归国有;其次是因为无产阶级政权在全国的国有土地上和国有企业中开始组织大生产,并把劳动力分配给不同的经济部门,把属于国家的大量消费品分配给劳动者。由此列宁归结出,俄国新出现的共产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小商品生产共存于当时的社会中。列宁还认为,与这种多元经济成分相对应就会形成多种阶级力量,即资本主义经济对应形成资产阶级、小商品经济对应形成农民阶级、共产主义对应形成无产阶级。这三种经济成分与三种阶级力量共同构成了俄国社会的经济和阶级基础。
第二,经济领域表现为公有经济因素与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斗争。列宁从动态的角度出发,提出这几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关系不是和平共处的,主要表现为公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激烈的斗争。斗争的一方是革命胜利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以群众共同劳动为主的公有经济因素,另一方则是在个别范围内以个体农民的分散劳动为主的小商品生产,以及在此基础上复活的资本主义因素。这种斗争构成俄国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一个动态特征。
(二)改造小农经济的过程漫长但前景光明
在俄国的历史上,农民阶级一直是国家不可忽视的阶级力量,其经济基础主要是个体小农经济。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同,小农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不是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是与市场相联系。俄国小农经济作为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一直在俄国广大农村大量存在并缓慢发展着。十月革命后,如同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一样,农村的小商品生产和小农经济也未能迅速发展起来,反而和革命前同样处于一种落后的、自发的状态。而当时的苏维埃俄国,在政治上已经建立了先进的社会制度,必然要求在经济上按社会主义原则大力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因而俄国落后的小农经济日益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阻碍力量。如何尽快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就成为列宁和俄共(布)面临的一项重大难题。为此,列宁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一文中指出:“这是一个无比困难的任务,而且必然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个任务不能用推翻哪个阶级的办法来解决。要解决这个任务,只有把整个社会经济在组织上加以改造,只有从个体的、单独的小商品经济过渡到公共的大经济。……采用急躁轻率的行政手段和立法手段,只会延缓这种过渡,给这种过渡造成困难”[1]273。列宁还提出,只有帮助农民改进以至改造全部农业技术,才能加速从落后的小农经济向社会化大生产过渡。
虽然列宁清醒地觉察到俄国改造小农经济的时间可能会很长,但是,他并未悲观失望,而是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一文中,他明确地向俄国人民宣告改造小农经济的前景是光明的,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对完成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任务充满信心。连年战争已使整个俄国经济陷入严重的困境,特别是粮食供应问题突出。前线的士兵、城市的工人迫切需要粮食,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农民为了一己私利,通过私贩粮食和投机倒把等行为来反对国家统一调配粮食。对此,苏维埃政权加大改造小农经济的力度,很好地完成了统一收购和分配粮食的任务。列宁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提出改造小农经济的前景是光明的。在这里,他还引用了两份材料来证明这一观点。
一是粮食人民委员会的统计资料。从1917年8月1日到1918年8月1日,俄国由国家收购的粮食约为3000万普特。下一个年度约为11000万普特。从1919年8月至10月三个月间收购的粮食达4500万普特,而上年同期只有3700万普特。列宁据此得出,不管是从不同年份的收购总量,还是从不同年份的同一时期收购分量,1917~1919年苏俄统一收购粮食的公有经济因素逐年得到增强,而这就意味着小农经济因素逐年得到抑制。二是中央统计局1919年的统计资料。在苏维埃俄国26个省可分为产粮省与消费省,而消费省的城市粮食供应量中,由粮食人民委员会供应2000万普特粮食,由投机商贩供应2000万普特粮食。列宁由此得出,俄国公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斗争已持平衡状态,且公有经济呈上升趋势。列宁根据这两份统计数据,从国家统一调配粮食这一经济现象,看到俄国改造落后小农经济过程虽然漫长,但前景光明。
(三)用电气化建设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到1920年底,除远东地区仍被日本干涉军和白卫军占领外,其他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基本结束,苏维埃俄国处于一种战后恢复国民经济的阶段。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是布尔什维克党和人民面临的伟大任务。列宁就党和国家在过渡时期应采取何种政策,在1920年12月22日做了题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关于对外对内政策的报告》。列宁清醒地认识到苏俄已进入建设经济事业的幸福时代,在报告中他特别指出:“今后最好的政治就是少谈政治”[2]154。苏俄在最初的三年内都把工作重心放在政治斗争上,而在粉碎反动派的军事进攻后,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至国民经济上,通过发展经济来巩固政治权力。在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列宁认为,首先要采取的经济方针就是在俄国实现电气化。为使党和人民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列宁提出了下述重要思想。
关于实现电气化的重要作用。列宁认为,党和国家只有从实现电气化这一环节入手,才能有效开展各项建设。因为电气化计划对国家各项事业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首先,有利于铲除国内敌人的经济基础。虽然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劳动人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是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代表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也能完全战胜资本主义。并且资产阶级反动派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利用小农追求私利的弱点,极力鼓动农民中的投机商贩来抬高粮价、进行黑市交易,企图在此基础上复活资本主义。而苏维埃政权早就意识到这种危险,在1919年5月与投机商贩活动的中心苏哈列夫卡进行过斗争。苏哈列夫卡是莫斯科的一个市场,从外国武装干涉时期开始就是投机商贩进行私人贸易的活动中心。1920年12月,莫斯科苏维埃决定关闭该市场。列宁认为,私人贸易并不会随着这个市场的封闭而消失,他对此表达出了深深的忧虑。正如他在这篇报告中所说,封闭“苏哈列夫卡”这个纯粹的活动场所并不困难,“可怕的是活在每个小业主心灵上和行动中的‘苏哈列夫卡’。……只要它存在,资本家就可能回到俄国来,就可能变得比我们更强大”[2]156。为彻底铲除资本主义的根基,列宁提出:“国内敌人是靠小经济来维持的,要铲除它,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把我国经济,包括农业在内,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转到现代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只有电力才能成为这样的基础”[2]156。只有使包括农业在内的各个经济领域都实现电气化,才能有利于铲除国内敌人的经济基础,也才能促进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
其次,有利于促进工业、农业和运输业的协调发展。从1917~1920年俄国经济状况来看,可以用“凄惨”来形容。农业方面,农村大部分青壮年被征入伍参加国内战争,土地荒芜,农业生产总值急剧下降。工业方面,顿巴斯的煤矿、巴库的油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与战前正常时期相比,煤炭减产了2/3,石油减产了3/5,燃料危机引发了整个工业危机。城市里工厂大部分停产,即使少数工厂还在拼命维持生产,但也存在内部管理混乱、工人纪律松散、亏损严重等诸多问题。运输业方面,1700俄里的铁路,3000多座桥梁遭到严重破坏,无法修复;由于缺少煤炭、燃料和电力不足等,使许多机车熄火,铁路停运[3]56-57。在工业、农业和运输业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列宁提出:“没有电气化计划,我们就不能转入真正的建设。我们在谈到恢复农业、工业和运输业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一致时,不能不谈到广泛的经济计划”[2]155。俄国只有实现电气化,才有可能在工业、农业、运输业中各自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三大行业的协调发展。
再次,有利于推动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在无产阶级与广大劳动群众掌握最丰富文化技术的基础上建成的。在一个技术落后的国家,是很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更谈不上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如何在经济落后的俄国推动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