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琼: 台湾大选舆论,警惕对民主的污名化」正文
2016年台湾大选落下帷幕,蔡英文情理之外但又意料之中当选,随之相应的是,国内舆论尤其是社交媒体舆论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由于民进内含的台独因子,国内舆论一片声讨。爱国热情自不必多言,但是我注意到,批判声音中有着一种将民主也驱逐的倾向,倒洗澡水的时候不能将孩子也泼掉,这多少令人担忧。坦诚说,国内民主概念推广进程并不是那么顺畅,好不容易才让民众有着粗始的印象轮廓,怎么从台湾大选的社交舆论中又出现否定的端倪?有必要再次重新申明民主是个好东西的政治常识。
早在2006年的时候,俞可平就撰写了《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引起全国舆论热切反响,俞教授用通晓明畅的言语明证了民主是个好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主已经在我国民众中已深入人心,或言之,民众对民主的色彩印象有所改观。民主本身多少有些偏向褒义的色彩,但是在我国由于政治、历史等因素,民主往往以贬义色彩示人。
依据我的观察,民主在我国的传播影响力还是较低的,尤其对于普通百姓来讲,民众虽然在平常会抱怨官员选拔机制种种,但是也绝不会言及民主。在大部分人潜意识中,民主就相当于西方政治范式,而众所周知,西式民主并不是那么“牢不可摧”,仍有着诸多问题,尤其是近些年,出现的问题还不小,加之民众自然的民族主义因子,自然而然对其有所拒斥。
我以往看到一个观点,觉得说得非常好:“某种意义上,中国民主进程的阻力不在于民众,而在于一些精英阶层。”本应很接地气的民主,在我国逐渐有着精英化的趋势,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讯号。这与我们部分官员的话语姿态、学者的写作状态是脱离不掉的,要么闪闪烁烁、避之不及;要么将其搞得混沌不堪、高深复杂,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让人不敢接近。换言之,某种程度上政界不敢发声,而学界研究都是在躲在高高的象牙塔内自说自话,陷入画地为牢的自我逍遥,范式语言与民众处于两个系统,对社会起不到丝毫的影响作用。
民主自始至终给人一个印象:一提起民主,好像等同于西方那套东西,已经被西方所垄断。正如当年“改革”词汇,似乎一提起“改革”就是敌对主义势力的东西。不对词语强加的这种荒谬的政治属性予以突破,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就举步维艰,因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沉旧机制无法破除呵,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邓小平的政治魄力与伟大之处。故我们第一态度是要开门见山,勇于承认,民主并不是西方的特有,民主本身是个好东西,这是一个政治常识。
民主政治或许不是福山所预言的历史的终结,不过最起码,“除了那些被一次次地尝试过的政府形式之外,民主是最不坏的政府形式”。(丘吉尔)大家遵守公认的议事规则,然后各阶层的诉求、意愿表达等程序都在这个框架内得到运行;民主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多方的妥协,以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但这呢,面临两个重大问题或者说是隐患:一是我们要避免“多数人暴政”,即不能是搞搞简单的一人一票选举就完事,这个不需多言;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避免民主沦为金钱的游戏,即打着民主的幌子实质只是在少部分群体、如财阀那里兜圈圈,因为他们能够有足够的财力搞专门的竞选团队及附属活动。我注意到,为什么很多大陆网友不买台湾式民主的账,就在于台湾的选举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在无意义的“党斗”上,致使岛内经济并不是那么的尽如人意。
我以为,国家实力和现代法治的优先性高于民主化的优先性。没有一定的发展率尔效仿西式民主,简直是一场灾难;而缺乏有效法治的国家搞西式民主,只会导致内部各阶层撕裂得更加严重。如中国为什么不能简单搞西式民主,如果一搞,我甚至可以下定论,到最后控权的还是当下的权贵阶层,而像袁世凯那种大棒式的宪政,同样打着民主的幌子。当然,这是另外一个重大的课题,在此不予展开。
需要明确的是,民主只是一种手段,一个过程,不是一种简单的结果。我们为什么要民主,并不是单纯想要搞一场无意义的几年一度民众的狂欢运动,而是能够使得我们的各项权利有着更好的保障。民主的权力制衡、民意诉求(反馈机制)也并不仅仅只局限于多党制、三权分立、普选等机制上。当理论还在民主细节性问题上喋喋不休时,民主的实践性早已提供样本。从“豆选”、“三三制”到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谁能否认,中国不是也在追求着更好的民主道路,而且单从理论框架上看,人民大会制度架构设计详密严实,彰显着民主的光辉,但不可否认的是,具体到实操运行中也有着其问题,仍需要去完善解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首即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讲“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看到,民主早已不是忌讳的敏感词语。我们目前需要警惕的是对民主的污名化,警惕那些一谈论民主就被扣上“美分”
帽子的现象,否则本应多元参差的舆论会呈现出民粹倾向的虚假姿态。民主并不等同于西式民主,中国需要民主,这也是包含着国家变得更好的挚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