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洪:互联网能否撬动中国政治变迁?」正文
中国的互联网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起步,1994年4月中国首次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络的直接连接,截至到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微博用户爆发增长到1.95亿。(《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可以说互联网在中国获得了爆棚式发展,互联网带动了的经济发展,电子商务、信息产业取得巨大效益,中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6.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不足1%增加到10%左右,截止到2010年建立了电子商务系统的大型企业已超过50%,通过互联网寻找供应商的中小企业超过30%,通过互联网从事营销推广的中小企业达24%,中国网络购物用户已超过1亿人,2009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3.6万亿元人民币。(来源: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
除了互联网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外,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业已形成的开放、自由和共享的网络开始改变中国人生活、社会、政治等方方面面,中国的网络社会开始形成,互联网正在或者已经改变了中国。
而其中互联网政治对于缺乏政治民主的中国意义尤为深刻,被誉为“真相挖掘机”、“信息千里眼”、“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在中国欣起了一股股疾风暴雨式的问政浪潮,形成独特的、热闹非凡的中国互联网景象。
为此,很多人也对互联网充满期待,认为互联网会成为推动中国更加公平、正义、透明、公开、甚至走向政治民主的利器,互联网必将带来中国的政治变迁。
这样的观点不无道理,就从03年以来中国网络民意对中国政治的冲击来看,网络民意对政府的冲击力度不断增强,从对事件、官员、机构,再到政策和体制的合法性本身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之所以网络对中国政府和政治的影响力、冲击力浩大,原因无非有几个:1、政府丑闻多:官员腐败、渎职、滥用权力,政府机构不作为、乱作为,政策不合理、不科学等现象层出不穷。2、政府违背基本的公平正义、人道的现象频繁出现,让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寒心。3、官员和政府机构违纪、违法现象颇多,宪法和法律得不到贯彻实施等现象也常常成为网民的攻击点。4、权利的缺失,使得网民广泛的权利诉求常常成为网络事件的焦点。5、与有选举民主的民主国家相比,中国利益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单一,网络还是目前唯一没有被完全控制的通道,使得众人都寄希望于网络,希望网络能够成为强有力的对抗国家的力量,使得网络成为中国现今最重要的利益表达、诉求、政治参与的渠道,而这或许是互联网对中国特别意义的最重要的因素。
而网络的冲击力和影响力也确实使得一些政府对待网络的态度和策略发生变化,开始更加主动积极地回应网络民意,领导人与网民的互动交流更加频繁,并且开始一些改革,逐步形成制度化的互动交流、问政渠道,试图更加积极地运用网络来改善政民关系。
因此,从诸多的网络对政治的影响和变迁的案例中网民似乎看到希望,但是否网络对中国的政治变迁的影响真的具有决定性力量,我们是否就可以保持乐观态度,相信网络的力量一定能够推动中国未来的政治变迁呢?显然就目前来看,这还是有疑问的,从众多的事实来看,网络对中国的政治影响并不那么乐观。
就从最近的两个最重大的网络焦点事件,即“郭美美事件”和“723动车事故”来看,网络舆论达到至高点,网络的作用似乎也发挥到极致,但是对中国的政治变迁的影响依旧有限。
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简称IRI)基于I-Catch全网动态分析和网络舆情100典型网站样本分析监测数据显示,“郭美美事件”在2011年6月21日至2011年7月4日之间,有关郭美美事件的新闻报道共有6033篇,涉及网站278家,相关微博超过69万条,郭美美事件成为特级舆情事件,郭美美的炫富行为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暴,令中国最大的慈善组织红十字会乃至整个中国慈善体制陷入信任危机,使得红十字会不得不面对公众的质疑,并允诺进行推进公开透明,建立信息平台发布捐赠信息,筹备建立社会监督委员会等改革。
而在“723动车事故”中,截止2011年7月28日10时,有关温州动车追尾事件直接相关报道共有17,595篇,参与转载的网站有468家,这些新闻报道总共获得2,845,626条网民评论;另有论坛主帖92,796篇,博客文章53,495篇,以“温州动车追尾”为关键词的微博有9,616,248条。网民对事故发生原因、救援措施、伤亡人数与善后、列车残骸处理、中国高铁安全、铁道部、铁道部新闻发布会、主流媒体表现、中国的体制等方面都深刻地质疑。各个媒体也最大限度地对事故进行全面、深刻的报道和评论,试图展现事故后续处理工作的全貌,挖掘事故的真相。即使是在7月29日有关部门要求将相关版面被撤掉的情况下,网络仍然发挥其优势,仍然有众多编辑把原先准备的版面上传到网上。
尽管上述两起事件都引起巨大的网络舆论浪潮,但是它们最终似乎都已经涉险过关。特别是后一起事件,有关部门的“一纸命令”最终还是把问题打压下去。
因此,这两起事件让网民看到网络给中国带来变迁:带来透明,带来部分真相,带来网络问责的同时,也让很多人丧失对网络,对中国政治的信心。一些人认为,寄网络于太大的希望,网络非但不会改变中国的政治进程,反而会成为一个表达、发泄的通道,舒缓了紧张的情绪,降低对体制的压力,这对于中国未来的政治改革反而不利。
而除了对网民对于网络的态度的观察之外,更重要的或许在于对网络本身的定位,以及对网络为什么在影响政治变迁的过程中受阻的原因进行分析,只有把握这些问题,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风风火火的网络景象会遭受到巨大的挫败。其中有几个原因值得注意:
第一,中国的体制依旧强大,难以撼动。中国的政党国家体制没变,中国的政党国家的的逻辑在延续:政党位于权力的核心,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政党控制国家、社会、意识形态、军队、市场等方方面面,使得中国强大的体制今天依旧能够捍卫体制的秩序,而压制对体制的挑战。
而且网络时代中,在体制之下的官员的思维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一方面,很多官员对于网络力量的担心、抵制,甚至仇视,在想尽办法压制、控制网络;另一方面,很多官员日常鲜有机会触网,对网络陌生,习惯于旧有的方式对待网络,并没有把网络本身看作是推动政治民主的重要力量,很多官员触网很多时候依旧是居于维稳的考虑。例如,一些地方政府要进建设网上信访大厅;很多政府依旧宣称要抢占舆论的制高点,要引导舆论,要网络成为维护稳定的“前沿哨”。这些政府行为的都深刻体现政府本身在旧有的体制思维中,要想它们改变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因此,就目前来看,网络对体制的挑战的依旧有限,强力的党国基础仍然难以撼动,这也是目前中国网络在推动中国政治变迁中遭遇困境的重要原因。
第二,中国的公民社会的力量依旧不足,对抗国家的力量依然不够。公民社会是独立于国家之外的社团组织的力量,是防止国家过分专权以致侵犯个人的自由权利的力量,是反抗国家的力量。
过去中国的公民社会确实得到一定的发展,中国的网络也在催生更强大的公民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国的公民社会并没有形成足够与国家对抗的力量,现实中公民社会的力量还不够。就如723动车事故中网络舆论的爆棚式发展体现的中产阶层为主的关注,反映的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的崛起。但是中国一盘散沙式的局面并没有得到全面的改变,农村的力量,底层的力量并没有粘合在一起,使得以中产阶层的为主体的中国的现代“公民社会”依旧孤单。
第三,个人在网络世界中的局限。层出不穷的网络事件,能够瞬间吸引浩大的关注,但是面对太多的丑闻、悲剧,也会使网民产生“审丑疲劳”,陷入“习得性无助”之中,不愿意持续性的关注过于悲观、黑暗的事件。
这也使得很多事件第一次发生时很多人重视,但第二起类似事件关注的人就寥寥无几。而要获得关注就要把事件进一步升级,这导致的后果是否会增长暴力,增长冷漠本身,反而使得网络加剧政治冷漠的生态让人担心。
这也使得众多的网民在碰壁之后,难免失去进一步挖掘的动力,真相在哪里,真相后是什么,或许并没有太多人关心,很多人反而转向娱乐,把政治当做笑话,并不在意政治参与,反而希望“不谈政治”。
而且现实的困境,使得大部分网友无暇关注太多繁杂的政治性议题。要打破长久以来业已形成的对政治的冷漠并非易事。不管是对政治的内部的复杂性还是政治的现实操作性的认知,乃至政治文化的形成都非朝夕之事。
第四、推动中国政治变迁的其他力量进展缓慢。以教育为例,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没变,试想仍旧以应试教育为纲的教育,在课堂上不培育学生的历史感、不让学生经受自由民主的训练,培育学生的基本的价值信仰,不让学生努力地操练逻辑思维能力,使得学生没有历史感、思维薄弱,公共意识不强,价值虚无,而这些极其容易造成的结果就是,即使是未来给你机会,你仍然无法把握机会,因为政治的现实操作并不简单,特别是面对复杂的中国的繁杂的问题。
因此,作为推动中国未来政治变迁最重要的力量本身如果在其最重要的发展阶段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得不到自由、民主的训练,得不到价值的熏陶,而寄希望于网络对其能力的塑造显然是不现实的。
所以,对于网络对中国政治变迁的影响,要分辨网络的“能”与“不能”。一方面要看到其积极作用,看到其对中国政治变迁的现实影响;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网络对中国政治变迁影响的局限性,不至于对网络盲目的乐观,而且要更加注重网络背后的现实政治的发展,诸如推动体制和旧有体制思维的变迁;推动现实中公民社会的发展,培育更强大的对抗国家的力量;推进自由民主教育,培育未来推动中国政治变迁的“人”的力量。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正确的对待网络,才不至于对网络过度的悲观或过度乐观,才会更加注意现实中中国政治变迁的力量的发展。
至于网络对中国政治变迁的影响到底是大还是小?目前没人能够给出答案,每一个人都是推动中国变迁的可能力量,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参与者,所有的人都在见证“动荡中国”的历史变迁。
而对于人们寄予网络所希望改变的对象:中国政治、中国的体制及其代表即广大的官员、公务员和各类政府机构,尽管它们现今依旧强大,难以撼动,但是还是从众多的网络焦点事件中国家和政府的公信力在下降,靠权力压制网络并不是长久之计。
因此,希望它们也能够抓住变革的机会,直面自身的问题所在,以更透明、公开的形象出现,更加坚持公平正义、更加贯彻实施宪法和法律,更加尊重和捍卫公民的权利。
当然我们也看到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在释放出重视网络的信号,诸如胡锦涛和温家宝多次与网友在线交流,广东的汪洋、上海的俞正声等地方领导人也都有过与网民互动的行动。但我们真正希望的是相关部门真正地重视网络新技术对中国未来政治的作用,一方面,基于网络本身作出一些相关的制度变革,诸如制度化实践网络问政,切实回应网民的诉求,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积极采纳网民的合理建议。另一方面,基于中国的长远,实施更全面的改革,抓住改进自己、改变中国的机会,将中国真正地推向更加文明、更加富强、更加幸福的国家。
否则,在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在剧烈变迁的情况下,网络只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放大镜加望眼镜将中国的问题无限放大,将现实和虚拟无缝隙结合,那时产生对中国政治各个层面的冲击必将更加浩大,那时网络对中国政治撬动的幅度就更加难以想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