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_强兵解析

查阅典籍:《孙膑兵法》——「孙膑兵法·强兵」原文

  这篇文章以孙膑与齐威王问答的方式,论述强兵的战略。作者借威王之口,提出了人们对强兵问题的各种主张,诸如施仁政以得民心、散发粮食以得民心、保持安定,由于原文残缺,虽无从知道还有些什么主张,但从行文关系,可以看出,所有当时的各种主张都提出来了,孙膑一一予以否定,最121 后提出“富国”二字,明确而肯定地指出,唯有“富国”才能“强兵”,“富国”是“强兵”的唯一正确途径。孙膑使用排他法对自己的主张进行论证,把其他主张一一排除。这是一种很巧妙的论证方法,可以给人以深刻印象。在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就用同样的论证方法,既批驳了亡国论,又批驳了速胜论,最后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的结论。古今中外强兵的办法多种多样,但以不同的办法造就的军队,维持其强大的时间和最终的结果,也不一样。秦国是历史上强极一时的军事大国,秦始皇横扫六国,把全国归于一统,其武力之强大,一时之间,无人能比,他的军队强大是建立在残暴和掠夺的基础上的,在进攻赵国一役,竟然杀死40 万降兵;在灭掉六国之后,他把金银财宝、美女都抢回秦国;他怕反抗,把全国的铜、铁器全都收缴熔化;他强征民工戍边和修造阿房宫,稍有延误就加以杀害..他的种种举措虽然求得一时强大,但是,他死后不久,秦国也就灭亡了,他想把江山万世相传,结果仅传到二世就完了。西楚霸王项羽,带领“八千子弟兵”,英勇作战,很快强大起来,后来在巨鹿与秦国大将章邯决战,一举战胜秦军九路人马,声威大震。后来项羽收降了秦国三员大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以及他们带领的20 多万大军。由于楚军许多将士过去吃过秦军欺压的苦头,而且秦军投降的军兵衣甲、武器都比楚军好,所以楚军上下都对秦军有仇恨、嫉忌和不信任感,担心带他们去打关中,秦军可能叛变而使楚军吃亏。结果项羽杀心大起,趁秦兵熟睡之机,指挥楚军收缴了秦兵的武器,随后又把20 多万秦兵全部活埋了。项羽表面看来消除了一个隐患,可是,从此以残暴出了名,秦军再遇楚军时都拼死抵抗,使得楚军进军缓慢,结果刘邦的军队抢先进了长安,并最终击败了项羽,刘邦登上了帝位。项羽坑杀秦军,本想扫除障碍,结果不但没有壮大自己,反而自食恶果。

  成吉思汗曾被称为一代天骄,蒙古铁骑确曾令各国军队望而生畏。但蒙古贵族是把他们的强大建立在残暴镇压和疯狂掠夺的基础上的,他们所到之处杀人无数,在征讨欧洲时,还曾以割下人耳作为报功的凭据,真是前所未闻。他们强占大批农田,扬言要把世界变成蒙古的牧场。他们的疯狂掠夺和压榨,造成各族人民生活贫困、痛苦,因而激起人民的强烈仇恨和反抗。尽管他们在中国大地上连菜刀都作为非法“武器”而加以收缴,但仍不能阻止人民的反抗,强大的蒙古帝国终于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期内灭亡。历史证明,以暴力和掠夺强兵不会维持多久。唐朝的前后历史对比,亦可说明什么是正确的强兵之路。唐太宗登基以后,重用贤能,轻徭薄赋,让全国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并实行睦邻政策,因此,在贞观年间,百姓富足,国力大增,也达到强兵的目的,偶有外族犯边,都能很快平定,所以四夷归服,边境安宁。当时到长安入朝的各族使者就达数千之多,四邻诚心归服,共推李世民为天可汗。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正确道路。然而在李世民去世后,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期间,由于内部争斗,统治者奢侈腐败,挥霍民财,因而国力急剧下降,这时四邻入侵连续不断,唐廷不能正确处理,本可化解的,也要以武力对付,甚至有的边防将领为了邀功请赏,故意制造事端,引发战争,连年战争又进一步加重了百姓负担,使得国力更加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到武则天统治的后期,突厥骑兵在中国华北大地四处侵扰,唐军竟无力抵挡。高宗、武则天这段历史证明,民贫必然国穷,国穷必然兵弱,后来李隆基继位,重用姚崇和宋璟等贤德良才,多方整治,关心百姓疾苦,吏治清明,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的良机,全国出现了繁荣景象,形成唐朝第二个盛世。张说升任兵部尚书后,更奏请裁减边防部队士兵三分之一,对国家的兵役制度实行大的改革,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实行兵农分开,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同时又增强了兵力。由十镇节度使镇守边疆,执掌兵权,虽有四邻入侵,都能很快击退,唐朝的兵威,再次远震塞外,重现四境安宁。后来唐玄宗晚节不保,沉迷酒色,重用奸人,使得国家重新陷入深渊,出现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一蹶不振,晚唐时期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唐朝就此灭亡。唐朝两盛两衰的历史经验值得人们深思。正如本文所述,唯有“富国”,才能“强兵”,只是“强兵”的办法不同而已。

  威王问孙子曰:“..齐士教寡人强兵者,皆不同道。..[ 有] 教寡人以政教者,有教寡人以..[ 有教] 寡人以散粮者,有教寡人以静者,..之教□□行之教奚..[ 孙子曰]: “..皆非强兵之急者也。”威[ 王]..孙子曰:“富国。”威王曰:“富国..厚威王、宣王以胜诸侯,至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古诗文赏析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zjjr.com/wenzhang/3377.html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