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晨:社会暴力的起因、类型与再生产逻辑

作者:刘晨发布日期:2017-03-21

「刘晨:社会暴力的起因、类型与再生产逻辑」正文

[摘 要]文章通过对底层暴力的起因分析得出,暴力与人性结构、人的原始性和生物性等因素有关。通过对底层暴力的理想型分类,得出了七种不同的暴力类型,进而对其再生产机制,以"吴妈事件"和"麻城T村"的调查为例,得出了底层暴力产生以后,政府的"不作为"或"乱作为"是引发"以暴制暴"的主因。尤其要注意的是,如何切断下一次暴力的发生是杜绝暴力的关键。并且,不仅仅是从制度上着手,还要从文化中自省,其是否对民众的人格塑造或人性结构的影响造成了暴力的隐藏。

[关键词]暴力;理想类型;起因;再生产;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

“谁要曾经思考过历史和政治,他就不可能会对暴力在人类事务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一无所知。粗略一看,暴力一直以来很少受到特别关注,这实在令人吃惊。[2]这表明,暴力及其任意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当作理所当然,并因而被人们忽视;没有人会质疑或者检验那些对所有人来说显而易见的事情。”[3]从中可以发现,人们对暴力还不是那么认真地对待,缺乏注意和反思。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暴力对于我们而言并又不陌生,甚至在如今的一些新闻报道中时常可以见到。比如《中国青年报》的一则报道:北京时间27日,“中国留学生涉嫌绑架施虐同伴案”在美国再次开庭,虽然案件还没有最终判决,但有分析称,施暴的女生有可能获罪终身监禁。[1]再比如“昆明,某高校女生因怀疑舍友偷内衣,邀来同伙殴打舍友,强迫其脱下裤子暴露下身,并用手机拍下施暴与受辱的照片和视频。而在广东,开平某中七名女生结成‘七姐妹’,邀四个男生轮奸同班同学,并把殴打和轮奸场面录制下来传到网络上。”[2]还有,“7月12日凌晨,河南省平顶山市居民胡凯及其母亲麻伟玲,在绢纺厂家属院的家中熟睡时,遭多名社会人士闯入。母子二人被打昏后抬走,房屋遭到强拆。”[3]类如这样的底层暴力事件,其实还有很多―奶西村少年暴力事件,云秀暴力事件,单挑门事件、密阳群体暴力事件,等等。那么,我们需要追问的是,为何有这么多的底层暴力层出不穷?其背后的促成因素是什么?

诚然,这些问题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是比较复杂的。相对而言,理顺各个不同的暴力类型与原因所在,比较有困难。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着手分析,分别对暴力的起因、暴力的类型和暴力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并且,本文利用田野调查的所得一些案例进行比较性的分析,以试图去探求不同语境和场所中的暴力,以发掘出我们是否还没有觉察到的引发暴力的潜在因素。

二、暴力的起因:人性结构、原始性与快感(或复仇)

左春和(2014)认为,暴力潜藏在人性的深处,文明与文化使之幽暗或式微。暴力又是一种权利意志的极度张扬,但并未否定它的隐藏和策略能力。它普遍存在在人性之中,是侵略或者防御的瞬间力量的集合,是一种超限的工具。[4]左氏的分析无疑是从人性结构的角度来定义暴力的,其是发自深处的一种策略或隐藏在深处的工具,无论是防御还是反抗。但是,从传统的古典犯罪学的理论来看,他们又将暴力行为者视为理性的人,进而把暴力看作是一种工具性行动[4]。[5]精神病学对暴力的诊断又是不同的。他们认为,暴力行为者是受魔症支配的“非正常人”[5],暴力行为是精神病和神经官能症的结果。而犯罪生物学认为,犯罪人和那些施暴的人,和平常人有差异。犯罪人和施暴者是没有脱离野性的人,进化水平低于平常人。比如从颌骨,突出的颚骨等都可以看出。从这个层面说,暴力者的面貌或长相与平常人是不同的。再从社会学的角度说,张娜(2014)认为,暴力是一种社会冲突的表现形式・・・或许我们再给暴力者下定义的时候,就已经用标签化的符号指涉那些施暴者,往往这些暴力行为的主体一旦被边缘化,成为异类,那么他们会在以后寻求同样是暴力者的情感支持,这样的一种循环就会导致暴力的层出不穷,周而复始。[6]

可以发现,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看法。从左春和那里可以发现,暴力与人性结构有一定的关系,再从犯罪学和精神病学的角度来看,暴力与生物性,快感等有一定的关联,最后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是标签化了暴力者,应该不把他们看做是异类。社会学的这一个观点,无疑与福柯的《疯癫与文明》所倡导的价值相同。[6]接下来我们需要论述的是“为何暴力存在在人群之中”。换句话说,人为什么有暴力?

首先,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以“猿人的政治”为例,猿作为进化之前的人类,同样也有政治行为,比如竞争权力(领导者或主导者)、厮打、搏斗等举动。这类的行为就构成了暴力的初始状态,也就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利益,而采取了“拳头的逻辑”[7]。甚至,为获得性交配权利,也会采取搏斗的方式,这在动物界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这样的“嗜好”在生物学意义上的演进当中并未退却或消失,而是一并夹杂在现代文明之中。只不过,“文明的进程”中,包括法制、道德、习俗、惯习等因素限制了人的生物性[8],最终人的生物性,原始性,动物性等被框定在了一个边界之内,如果超过这个界限,那么就意味着犯了墨顿所说的“越轨”,而作为同样具有生物性、原始性的人群,就会对他者的越轨进行处罚和谴责等,以告知其暴力行为的“不合理”。

其次,获得快感、复仇等。前文已经谈到,复仇作为一种反击,或者防御等都是暴力的一种模式。而犯罪学的理论认为,快感也是暴力起因的一种。也就是说,采取暴力是可以获得把对方击倒或者伤害,这其中或许就有一种非常痛快的感觉。用俗话说就是“爽”。而有的人为了获得这种感觉,反复地采取暴力,以逼退,恐吓对方。总之,从犯罪学的意义上说,无论是快感,复仇还是恐吓,暴力都贯穿其中,成为最表面的一种现象,往往这类的现象有时候不被人们太过于重视。人们更在意的是“看戏”[9]。

再次,作为人性结构中的暴力。其主要是文化所造成。在社会化等因素的塑造下,形成了自我,“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智模式。比如说,张娜的研究认为,校园暴力中的孩子,往往会从电影、电视剧,游戏等东西中学习、内化和模仿暴力,进而自己也采取了暴力的举动来处理日常问题。恰好是这些习惯,从孩子的社会化的初始阶段就不断地影响,塑造和勾起人本身所蕴含的暴力性。或者,从父母的暴力中学习(家庭暴力等),从而在“有什么样的老子就有什么样的儿子”的逻辑下,自己也成为了暴力者一员。不经意间的环境渲染,往往把暴力沿袭了下来,最后再暴力的对待家庭中的她者/他者。

其实,人性结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本文并不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而是善恶在人性中本就存在,关键是其在人性结构中占多大的比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善是上升与恶是下降的状态?还有就是善恶的被限制如何?比如:受过教育的人比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暴力施展概率就要少一些,因为有素养进行限制,还有法治、道德等也同样可以对其进行限制。[10]所以,在人性结构之中的暴力,如果被类如《水浒传》中的“好汉”匪气所引发,又没有什么限制条件和自觉的调整自我的可能性,那么暴力作为恶的一种就会被“跑出来”。

通过以上三种不同起因的分析,我们看到了暴力的起因,特别是内在的因素是那些。但是,暴力又不是单一型的存在,而是多种多样。接下来,我们就暴力的类型进行分类和阐述。

三、暴力的类型:一种理想型分类

“在由暴力建立的政治架构中,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权利,用暴力征用的一切都视为政治正当。这种由暴力制造的斗争场域就弥漫了一种文化,对于暴力的辩护成为权力专政的政治正当。”(左春和,2014)[7]这段话所要表达的是暴力的政治。其实,暴力的政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随处可见,比如说体罚学生就是一种。老师与学生的权力关系(政治性)是不对等的,学生往往是处于弱势,无论是在体力还是在给分数的层面,作为弱势群体的学生,因为粗暴的教育而被体罚,服从或许会得到比较好的“谅解”,但是不服从,可能会遭受更加严重的处罚,这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暴力的政治。这是第一种暴力类型。

第二种是校园暴力。我们所说的校园暴力,并非仅仅是上述中我们所列举的这个例子,而是暴力在学生的斗殴,毒打中体现出来。比如“昆明,某高校女生因怀疑舍友偷内衣,邀来同伙殴打舍友,强迫其脱下裤子暴露下身,并用手机拍下施暴与受辱的照片和视频。”就是典型。采取人格侮辱的方式进行暴力毒打,而行动主体仅仅是孩子,是学生,这是非常难以想象的。有心理学家认为,把这样的毒打者,也就是施暴者理解为“霸王花”,他们所需要获取的是“征服”[11],甚至有的女性还必须一边跪着,一边唱《征服》,最后让施暴者自己满意了,她者才不至于被继续毒打。

第三种是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再中国因为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才在中国得以被公开讨论和研究。・・・它通常包括:夫妻间的暴力,亲密伴侣暴力和婚姻暴力等。有时候,还存在交叉的现象。[8]一般而言,女性研究者认为家庭的暴力最终的根源是权力和性别,所谓权力的因素就是父权制。换句话说,这是一个父权社会所导致的家庭暴力产生的根本原因。但是,社会学家并不认同。他们更多关注的是社会中的大规模的普通人群,所以,马春华博士的研究结果是,“门当户对的婚姻,夫妻平权的家庭,夫妻间暴力发生的可能性最小。[12][9]其实,家庭暴力的研究还有很多,特别是对性别,性格,婚姻状态,学历背景,力量,资源的多少(包括收入的多少等)进行多方面的分析,但是总的来说,家庭暴力作为暴力的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暴力类型,比起其它暴力的类型,其或许会关注的最多。笔者认为,主要是两次女权运动的结果所致。[13]

第四钟是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更多的是采取发帖、微博暴力则主要在微博社区里所进行的网络围观行为,是微博用户在利用微博传播信息的时候,有意或者无意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通常网络暴力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等合法权益,给当事人会造成心理伤害或精神伤害。[10]江南(2012)认为,网络暴力又有点像《盗梦空间》里的那句台词:“适应性最强的寄生物是什么?细菌?病毒?还是蛔虫?是想法。适应性最强,感染度高,一旦一种想法在脑海里形成,便难以消除。一个完全成型的,领悟透彻的想法扎根在脑海,萦绕不开。”[11]此中所说的“想法”,其实更多面向的是“人肉搜索”,这是网络暴力的一种主要方式,可以非常迅速的把对方所有可以搜索出来的信息告于天下。比如“白衣32号”就是一个例子。在其打人视频被曝光以后,其被“强奸”的视频(其实是性爱视频)也被翻出,甚至跳艳舞的视频、家庭地址等都被翻出。这是一种典型的通过网络的技术和平台,构成“侵犯隐私”、“道德侮辱”的暴力事件。

第五种是基层暴力或底层暴力。所谓基层暴力就是指基层社会中的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冲突,采取的拳头,权势逻辑的暴力,还有村民与村民之间的斗打。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