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于华:喂养"小皇帝"――消费文化与中国式代沟

作者:发布日期:2017-03-02

「郭于华:喂养"小皇帝"――消费文化与中国式代沟」正文

饮食既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又有着文化意义。它不仅满足我们身体的需要,而且与我们的一些观念,譬如自我、团体甚至民族,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因为如此,才有论者指出:“抵达某个文化核心的最好途径便是通过它的胃。”这在中国也是如此。食物的挑选以及如何烹制常常被视为一个人成熟度的标杆,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美学问题。毫无疑问,众多的社会变量,比如性别、种族、职业、社会地位以及教育程度,都会影响一个人关于饮食的观念。在当今中国,我们还应该考查另一个变量:个体的年龄问题。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逐渐融入全球消费文化中去。在个体的消费领域内,新的饮食趋势正在改变新一代年轻人的口味。他们对饮食的态度和童年的经历都与其父辈截然不同,这一差异也进一步扩大了两代人之间在社会价值观和个人愿景上的分裂。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儿童的饮食观念,并与其父辈及(外)祖父辈进行比较。这里的“饮食理念”是指影响人们饮食方式以及支撑其饮食习惯的理念。这意味着将饮食看作一种生理需求,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表征。具体来说,某个特定的饮食观念,混合了种种风向潮流、信息和社会价值观,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饮食方式、健康和人际往来。

可是,为何我们需要以两代人之间的差异为棱镜,来透视饮食观念呢?这个问题我会在后面的讨论中解释。总的来说,哺育孩子牵扯到中国父辈和(外)祖父辈两代人的共同努力。(外)祖父辈一般年龄都在50岁或者以上(通常出生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他们的饮食理念强调“饮食平衡”,这是一个源自中医的概念。尽管这些观念也被建国后出生的一代人所接受,但他们实际上更多地受到了由现代科学和西医主导的营养观念的影响。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当下学龄儿童们的饮食观念已由“实用需求”转化为“消费需求”。尤其是当涉及零食、软饮料和快餐食物时,中国的年轻人对于传统的平衡或者营养理论表现得漫不经心,他们更看重的是食品的社会作用和消费文化的符号。

这种代际之间的差异给我们思考文化传承的问题提供了许多思考空间。直到最近,家庭和学校仍是中国孩子接受教育的中心地。也是在这些地方,孩子们被教导食物的实践价值、社会价值和符号价值。不过在中心城市和富庶的农村地区,原先的教育模式已悄然改变。这要感谢中国社会的商业化发展与家庭电视的普及。在经济改革的年代,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城市改革启动以来,许多中国本土和外国企业都竭尽全力将新的饮食理念灌输给年轻人。电视就是宣传新食品的一件利器。商业广告可以利用某些卡通人物使孩子们相信某些食品既能吃得好,又能吃得舒心。大致来说,伴随着中国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孩子的食品选择权已被社会中的商业化势力牢牢掌控。在详尽讨论以上趋势之前,我需要先对为本文提供论据的两个研究项目做一些介绍。

第一个项目是与国外学者一起合作完成的,研究组成员包括了哈佛大学的伯娜丁•徐(Bernadine Chee),一位北京师范大学的学者,三位北京大学的学生和我。我们在1995年夏天对30位年龄介于8至11岁的北京市学龄儿童,以及他们的老师和家长进行了调查访问。第二个同样基于学校和家庭的调查项目是由我独立完成的,时间在1994年,地点在江苏省某农村。本文之后的讨论以北京市的调查结果为主,辅以江苏省的研究结果加以比较。我们采访的北京市30位学龄儿童都来自两所小学,并让其中十人对他们每日的食谱进行记录。在江苏省,我采访了20位11岁的孩子,他们都在一所乡村学校上五年级。在每个项目中,我们都会去孩子的家中进行家访,以便观察和记录他们的饮食状况。

通过这些研究,我的核心结论是我们需要反省食物和童年之间的联系。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中国孩子的食物观念,虽说还不太成熟,但不至于和他们的长辈相差太多。在我们的观念中,中国的孩子一旦能够吃固体食物,长辈们就会在餐桌上教导他们如何辨认各式各样的食物,遵循适量饮食的原则,以及区分日常食物与节庆食物之间的差别。在传递这些讯息给孩子时,长辈们扮演着一个权威角色。因此孩子在长大成人后也意味着继承并拥有了与长辈们相同的饮食理念。以往大部分人类学的研究在讨论中国社会中童年与食物的关系时都有这样的预设。最近关于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研究也在反复强调这一论点。

然而,基于对北京和江苏两地的调查结果,我认为这种代际之间存在共同饮食观念的假设需要被修正。这并不是说这个假设有误,或者支撑它的经验材料不足,而是当前中国学龄儿童的情形正在发生改变。在阐述我的论点时,我会就每一代人对待食物的态度做逐一分析。与此同时,为了更清晰地论述,我将三代人的食物理念进行了分类,即“传统的”、“现代的”以及“消费型的”。在阐释这些类别时,我也将涉及到中医、营养科学和新时期经济改革方面的内容。

传统的饮食理念

传统的饮食理念主要和1949年前的一代人有关。这代人现在已成为了学龄儿童的祖父辈。在我们的访谈中,这些人反复叙说的饮食理念总是与营养平衡息息相关。这些理念之所以被视为典范,因为它们源于中国文化的阴阳说:两者相互混合并成为推动自然秩序的基本力量;其表现形式包括冷与热,夜与日,雄与雌,消极与积极,保护与侵犯等最原初的推力。阴和阳具备同等价值,以四季交迭更替的方式使整个世界运转,同时也将其影响加诸于人类。按照传统中医的说法,人体自身即包含了阴阳二元:阴储备生命所需之能量,阳则保护身体免受侵犯,二者须保持稳定均衡状态。

避免阴阳失衡的方法是保持一个平衡的饮食习惯:既有冷食又有热食,细粮粗粮均衡搭配,一日三餐需摄取各色不同的食物。中医持有这样的观点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也是我称之为“传统饮食理念”的基本原理。作为中国形而上学体系和医学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论及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医药,当孕妇或者身体虚弱的孩子需要进补时,阴阳学说对于饮食理念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具体阐释平衡饮食的观念以前,我首先要解释一下食物的“热”、“冷”特性。简要地讲,肉类、蛋类和油脂类食品属热性;海鲜、蔬菜以及水果则属寒性。许多新型食物也能分为冷热两种。一些北京和江苏的家长认为巧克力就是一种新型的热性食物。他们认为巧克力这种食品不错,但它包含的热量太高了,还具有刺激性,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吃多了会流鼻血。所以在他们看来,孩子吃巧克力一定要适量。

传统饮食观念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观点认为,多样化的食谱和自然生长的食物很有价值。按照我们造访家庭中老一辈的观点,要抚养一个健康的孩子首先要让他们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与此同时,老一辈人也批评了他们心目中那些“不健康的”食物,比如维他命片和药物补品等营养品。一位年长被访者在分辨“自然的”和“非自然的”食物时说:“我们很难知道营养品里到底有什么,可是自然的食物能看得一目了然,吃得放心。比如吃鱼和虾,一口一口地很好吃。无论鱼肝油和鱼脑加工物多么美味,我还是宁可多吃几条鱼。”我们发现,在北京和江苏农村地区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持有这种看法。他们对于那些被标上“更健康”和“长寿”的营养品保持着某种警惕。当谈及他们这一代人对此类营养品的态度时,一位爷爷如是说:“我不懂科学营养的方法,可是只要大人吃了没事,小孩就可以吃。”另一位受访者也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同一个观点――断奶后的孩子可以像一个成人那样来喂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将大人与小孩等而视之,他们也知道孩子对食物的口味很特殊,对食品本身有着特定的需求。

然而,当我们问老一辈人什么食物对孩子来说是“健康的”时,我们却得到了完全迥异的回答。一位受访的北京奶奶告诉我们,春天对于孩子的成长最为重要。相应地,到了冬季她会亲手为孙儿暖身子做的一道菜:用文火慢炖猪骨头汤。另一位受访者坚持认为孩子和成年人很相似,应该吃大量的蔬菜和适量的肉类。一般而言,年长者视肉类、鱼类和蛋类为健康所必需,但常常会表达以下的论点: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动物蛋白的摄入应与谷类、蔬菜,新鲜水果互相补充。

现代的饮食理念

在回答当下的年轻人应该吃什么时,受访地区的(外)祖父辈和父辈家长有许多共同的观点。尽管如此,他们之间的饮食理念还是有显著的差别。一方面,我们接触到的家长比他们的父母受过更好的教育,尤其与他们的母亲相比。在我们采访的所有(外)祖母中,没有一人拥有本科或以上学历。在江苏,大部分受访的父辈家长完成了高中学业;与此同时,大部分的(外)祖父辈老人都是文盲。

学校和现代科学的熏染十分明显地影响了父辈家长的饮食、健康、抚养孩子的观念。这些观念是“现代的”,因为它们的基础是西方医学和现代营养科学。以“维生素”为例,我们经常可以在采访中听到这个词。维生素在汉语中读作“weisheng su”,或者被称作是“支撑生命的物质”。家长们理解维他命、食物和健康之间的关系,他们中的许多人把提供一张富含维生素的食谱视为尽责父母的一个特定职责。我们采访的北京家长们也是这样的,大部分的父母说他们鼓励孩子多吃蔬菜,有些甚至强迫不听话的孩子吃些生的蔬菜,来补充蔬菜在烹制过程中流失的维他命。为克服维生素不足的难题,一部分家长认为可以时不时地吃些猪排骨或是家禽类的血来促进钙和铁的吸收。当有些孩子对家长认为有好处的食物不感兴趣时,譬如说生的胡萝卜,有些家长会把它炖成汤来改变食物原先的口味。又比方说牛奶,为了让一些挑食的孩子喝,父母可以在奶里加点糖和麦片。当孩子不喜欢吃水煮蛋时,家长们会将蛋切成小块来刺激孩子的食欲。正如一位家长所说:“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就是让孩子吃得更好。”可是,孩子白天要离家去上学,一旦家长的控制减弱,孩子们便会用手里的零花钱去买零食和饮料。为了孩子的健康和卫生着想,家长们极力反对孩子在街边小摊或者是临近的小店购买零食吃。家长们怀疑零食里掺杂了过多的人工调味剂、色素或者是有害的激素。他们同样也担心孩子们不洗手就吃零食,甚至误食了防腐剂。

父辈家长们专注于孩子的健康饮食、食品安全和丰富的维他命补充。他们有时会认为(外)祖父辈没法监督孩子的饮食状况,因为老人们对于营养科学几乎一窍不通。一位年轻的母亲抱怨老一辈人不将营养满足看作是“科学抚养孩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当老一代人为人父母时,他们并没有太多的食物可以选择。这位年轻母亲认为现在的家长“已经有足够的条件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抚养”,这些条件具体包括相比以前更高的家庭收入和大量的科学营养信息。

父辈家长们通常经由书籍、杂志、收音机和电视机等媒介获取信息,他们也会和同事探讨诸如如何烹调食物、某些食物的好处以及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正常的饮食习惯等的问题。当然,运用“科学的”理念并不总像想象的那样有效。一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夫妻表达了他们的不安。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他们曾经尝试过将西医和中医的养生理念结合起来,但效果并不很好。这个孩子的母亲供职于一家出版医学书籍和健康杂志的出版社,他的丈夫曾自学过中医。虽然夫妻二人煞费苦心地制定了科学的饮食方略,可是他们孩子的身体依然不好,这使他们感到深深的困惑。尽管我们采访的其他北京父母并不像这对夫妻那样花时间设计周全的食谱,大部分的家长都会通过阅读书报上的文章来了解饮食、健康和抚养孩子方面的知识。

在江苏省的农村地区,科学地抚养孩子被理解为直接给他们吃维生素片。大部分孩子一出世就开始吃维生素营养品,这样的建议通常是由乡村或是镇上的医生给出的。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