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推进“四个全面”,破解重点和难点

作者:陈剑发布日期:2015-05-20

「陈剑:推进“四个全面”,破解重点和难点」正文


摘要:“四个全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方略,事关中国的全局发展。推进四个全面,需要破解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这样才能推进四个全面的实现。这些重点和难点问题主要有,全面建成小康主要涉及到如何进一步消除贫困,如何推进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到改革标准的判定,并认为人的解放和制度公正是判定改革的两个基本标准;同时认为政治改革,应当从现有制度入手,这样风险小且实施方案便于操作,也易为人们接受。全面依法治国,涉及如何让宪法长出牙齿,如何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如何落实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一原则的实现。全面从严治党 ,涉及到如何保障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员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些要求的实现; 并认为,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也是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破解难题


2012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江苏省调研考察时提出了“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
从“四个全面”的先后顺序看,可以勾划出一个时间脉络。2012年10月,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和部署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和部署全面依法治国,2014年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提出,表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立足中国实际针对中国难题提出来的,全面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的战略布局。这是统领中国发展的总纲,对于我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个全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方略,事关中国的全局发展。“四个全面”的相互关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从严治党是实现前面“三个全面”的“政治保证”。“战略目标――强大动力――法治保障――政治保证”,构成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完整的逻辑结构和系统。
本文仅就四个全面所涉及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以推进四个全面的落实。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到20世纪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达到小康。1987年邓小平提出中国未来发展阶段“三步走”战略,并写入党的十三大报告。这三步走战略是,第一步是从1980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从1990年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则是从21世纪初到世纪中叶,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000年我国总体上步入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如期实现。问题是,如何完成第三步发展战略,要实现第三步目标,在今后五十年内,仍然需要对第三步发展目标进行细化。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一步细化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党的十八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
“全面小康”的主要指标,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含义理解,“全面”不仅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还包括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使得全面小康发展目标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扩展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在内的整体发展目标,并使得所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发展阶段。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时间只剩下5年。其重点和难点问题有以下2方面:
1、如何进一步消除贫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有6亿多人脱贫。中国改革开放36年来为全球摆脱贫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照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回答新闻记者提供的数据,中国目前仍有2亿人没有摆脱贫困。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表,能否到2020年全面消除2亿贫困人口,或者至少消除其中的80%,从2亿减少到4千万,现在看来都有很大难度。问题是,如果到2020年中国还有大量人口没有消除贫困,无疑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
2、如何推进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国人对自身的权益的认识和保护也进一步提高,如何保障公民各项合法权益,同时使公民能够有序参与民主政治,使人民民主不断扩大,这是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必然要遇到的问题。
按照现在对民主的理解,民主有两种形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推进人民民主,是选举民主呢还是协商民主,或两者同时推进,需要具体分析。就选举民主而言,今后几年能否有序往前推进,从村级扩展到乡级甚至县级,现在似乎看不到这方面的迹象。而协商民主,可以看到中央在有序推进。2015年年年初中央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阐述了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渠道程序,对新形势下开展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作出全面部署,是指导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上述诸多协商层面上,基层协商,与普通民众密切相关。问题是,如何创建基层协商平台,让普通公民的利益表达和诉求有一个很好的制度平台,现在看来,这方面还需要付出艰巨努力。例如,2亿多中国的农民工,企业工会如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这方面似乎还没有完全破题。每年中国春节前,大量的农民工因不能按时拿到工资回家过年而进行的上访,已经成为中国各大城市景观之一。此外,中国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基层协商如何推进,关键是需要建造制度的平台。因此,如何有序扩大基层协商,就成为今后五年推进人民民主的主要途径。而基层协商,重要的是“民”主,不是“官”主,因而,能够充分反映基层群众意愿的基层协商制度平台建设,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组织建设,应当成为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主要内容。不然,基层协商,没有民主推进,没有人民民主的不断扩大,已经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不能看作是“全面”的小康。


二、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问题是,并不是所有号称改革都能够推动中国发展进步,并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够受到人们的拥护和支持。这就涉及到对改革标准的评判。
1、改革的标准
可能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改革的标准。但究竟用什么作为评判改革的标准,是需要进行研讨以寻得共识。
从大的视野考察,改革就是实现人的解放,给人以更多的自由,更少一些束缚,进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11届3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大包干,就是摆脱束缚,实现人的解放,极大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明的方向和奋斗目标。
从制度建设角度考察,改革就是建立一个能够体现社会公正的制度。因为一个社会的公正,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制度的公正。制度公正体现在效率、人的潜能的释放、人权保障、公平公正等诸多方面。而制度公正,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多方面的制度体系。要建立一个制度公正的社会,需要学习和借鉴,吸收和利用,需要规划设计,需要推进全方位改革。
因而,实现人的解放和建设公平正义制度,就是判定是否属于真改革两个基本标准。
改革在一些时段和一些领域已经污名化了。也确实有些所谓的“改革”,实际成为掠夺人民财富的小伎俩,影响人民对改革的热情。但这不应成为影响我们推动改革的决心。毕竟,中共18届3中、4中全会通过的两个改革《决定》,让我们感受到改革的希望。因为依照上述两个标准,一切有利于实现人的解放,有利于推进制度公正的举措,就是真正意义的改革。而上述两个《决定》,完全符合上述标准。
2、政治改革,从现有制度入手
全面改革的含义已经十分清晰。就是协调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按照现在的提法,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但如何让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需要一系列制度的推进。不仅需要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也需要政治制度建设的推进。
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政治改革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难点。政治改革如何破题和推进,目前还没有完全提上议事日程。依笔者看来,政治体制改革,还是从现有制度入手为好。因为现有制度已经实施多年,其优势和强项,也包括弊端和不足已为人们认识,从现有制度着手进行改革,风险小且实施方案便于操作,也易为人们接受。
从现有制度看手进行改革,需要对现有的制度作深入分析,其优势和弊端都因有一个深入研究。特别是对体制方面的弊端,如果没有深入研究,制定的改革方案也就很难取得成效,其弊端有可能会继续保留。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一项根本的政治制度,要对人大会制度进行改革,需要了解这一制度的特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改革。只有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改革方案,才会有很强的针对性,就会少一些风险,使改革的成本降到很低的程度。
从现有制度入手,即从现有的以存续多年的四项政治制度入手,重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改革。这些改革都需要有具体内容和细节给予支撑。以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改革为例,就必然涉及到以下一些内容:应当在人大依法履行职权,发挥作用,实现人大代表专职化、人民代表的选举、代表大会召开的形式、人大对一府两院、从目前更多只是形式上的监督如何真正转到实质意义上的监督等方面着手,进而提高选举民主的真实程度,并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向能够充分行使权力的最高权力机构迈进。对人大制度进行改革,其意义在于,重要的是解决权力来源的合法性的问题,解决权为民所赋是通过怎样的具体形式展开的。
对人大制度进行改革,当前迫切需要推进的,应当包括以一些内容:
一是各级人大应当加大对政府的公共财政和公共预算进行监督。预算监督是各级人大的基本职能。政府的各级财政应该是公共的,预算是是公开、透明的,是民主化的决策过程,预算应经过民主程序讨论决定,且应受到各级人大的民主监督―这才是公共财政。审查预算是世界上各国议会最主要的职权工作之一。公共财政,议会控钱,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精髓,也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表现。正是有议会对政府财政的控制,才使得政府不能随心所欲,政府的权力也因此受到限制。虽然近年来,全国人大在对政府财政进行预算审查时有所进步,提高了财政透明的尝试和努力,但至今,财政透明仍在低水平徘徊。各部门的财政收支情况不透明,连合格的预算方案都很少,在执行过程中更缺乏有效的制约,容易滋生制度性腐败。因而,公开政府的财政预决算,应当制定出详尽的时间表。如果在今后五年,将政府各部门的财政逐步公开,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