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刚 孙宇辰:中国百年社会主义思潮与实践」正文
提要 兹为北大本科生就百年中国社会主义进行的一次学术研讨所整理出的纪要,也是“中国现代政治思想”选修课一次别开生面的期中考试。三百余名本科大学生在课堂讲述及课外广泛阅读吸收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论题形成自己的思考,写成发言提纲,先分组进行讨论,后集中讨论一次。课堂讨论思想解放,思路开阔,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反映了本科大学生的理论思考及水平,也反映了北大莘莘学子对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深切关怀。
关键词 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民族主义 国家主义 民粹主义
2016年5月12日,一年一度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本科“中国现代政治思想”选修课,再次组织以“社会主义在中国”为主题的课堂学术讨论,评点反思百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思潮与实践的得与失,评估其发展前景。参与讨论的有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系、信息管理系、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元培学院等院系选修本课程的本科学生约三百余人,分别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等不同的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课堂讨论由任课老师袁刚教授出题,同学们先分组交流,然后集中进行了一个下午的课堂讨论。讨论分“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多样性”、“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民粹主义”、“中国社会主义的现状与未来”三个单元进行,同学们在民主活泼的氛围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不同切入点发言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点评思考,既展现了思路的广泛,也体现了思考的深度。此为依同学所交发言稿整理的讨论纪要。
一、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源于西欧,在马克思之前就已经有了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清末民初时也传入中国,对中国影响巨大,近现代中国社会主义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社会主义是个好东西,其核心诉求是公平、正义,五四时期在中国已广泛传播,形成汹涌澎湃的思潮。但社会主义义种类繁多,孙中山先生就曾说过:“社会主义有57种,不知道哪种是真的”。孙中山把三民主义确定为真社会主义,中共则将马列主义确定为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还可与各种思想嫁接,形成不同的社会主义流派。
1.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多样性的原因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多样性,从民国时期就已有鲜明的体现。民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主义思想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泛劳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儒家社会主义(大同主义)、工团主义、共产主义、中国托派等,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社会主义。那么,为什么民国有这么多家社会主义?有同学给出了四点解释:
(1)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多重定义的。黄仁宇讲到资本主义不因为先定而产生争议,社会主义却因为规划而得到斗争实践。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上的。资本主义这一概念基本上是晚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都没有提到过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概念是早于社会主义社会而出现的。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就有讨论的空间,就有分歧的产生。这是为什么社会主义流派多的原因之一。
(2)社会主义在斗争中成长的境遇。马克思在《宣言》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中,对三种性质、共五种派别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站在共产主义者的立场上进行批判和反驳。社会主义在斗争中和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结合在一起,就一定会是有不同的结果和后代。社会主义的确不存在“纯洁”、“混血”或者“正统”、“非正统”的意思,因为这是一个概念先于事实的概念。社会主义又为什么会斗争?因为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上的,社会主义之后,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受到社会主义的批判。
(3)中华文化思想资源的丰富和学者们的理想化。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为人们留下丰厚的思想资源,清末革命党中“国粹派”的存在,就可以解释中华文化资源和思想资源的博大精深,即便是转型革命,也脱不开母文化的滋养。基尔特社会主义来自英国,但中国古代也有同行业互助协会,有行会组织。“新村主义”之“新村”一词来自日语,中文本没有“新村”、“旧村”之说。然就内容来说,其实新村主义有点像“桃花源主义”,仍可以看作是知识分子逃避世俗,渴望过晴耕雨读、自给自足的生活的一种实践。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上世纪初,世界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在中国被扭曲而失势,也抬高了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批判上的社会主义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但这种抬高也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以至于中国知识界在当时出现了过度美化社会主义的倾向,其直接后果就是将各类制度、思潮、文化中在当时看来优秀的东西,竞相迁移到社会主义身上,由此导致了社会主义这条大河上百舸争流的奇观。
2.中共建政前中国社会主义的特点
建国前中国社会主义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对这些特点的考察离不开对历史环境的真切了解。(1)从历史上看,中国数千年来和西方的发展道路大不相同。中国古代社会许多特征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相符:以血缘宗族为纽带、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的自给自足经济,在此之上矗立着庞大的中央专制帝国。(2)进入近现代,马克思学说虽有传播,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受重视,马克思学说是解决资本主义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社会弊病的,中国人眼下的任务却是设法尽快走进资本主义工业化。(3)1912年民国建立后的混乱事实与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知识分子对“西学”大失所望。而俄国的十月革命则展示了一种新的社会理想与变革范式。
在中国,很多早期社会主义者选择列宁主义。在众多社会主义思想中,唯有列宁主义依靠明确的行动方针、严密的组织纪律和灵活策略,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主义者是通过列宁主义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列宁主义非常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意义,高度强调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方式夺取政权的重要性,其铁血组织纪性和高效率,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对中国的革命者特别是职业革命家有强大吸引力,孙中山就封列宁为“革命圣人”。
后来,中国的社会主义者逐渐走出对列宁主义的迷信,开始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搞革命。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太低,没有可供使用的工人阶级群众力量资源,传统农业仍占压倒性优势,与马克思描述的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情况相去甚远。1927年由“共产国际”策动指挥的共产党暴动遭挫败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井冈山道路”领导者们,在中国落后的农村逐渐发展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方针体系,对来自于苏俄的经验及理论,处处根据中国特有国情作了“孙子兵法式”补充和改造,变工人阶级革命为农民革命,使马克思主义“西方不亮东方亮”,让斯大林刮目相看,世界为之瞩目。
于是乎,自此之后中共的社会主义革命体现出以下特点:(1)认为只要党的总纲及组织原则是无产阶级的,则其领导的群众中农民或工人之比例则不那么重要了;(2)更加强调党的组织纪律的严格性,采用“民主集中制”;(3)认为需要建立一支武装去夺取政权,夺权掌权是一切革命的前提,实际上也是最高目标,其他许多纸面书本上的诉求反而不重要了。
而从更加宏观的层面看,当时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还具有以下特点:(1)更关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中的阶级斗争理论,而非其经济学;(2)更重视矛盾和斗争的辩证法,而非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唯物论;(3)高度强调意识的“反作用”;(4)高扬革命伦理道德的作用;(5)自觉地使自己重新认同于民族传统。
一言以蔽之,中国的社会主义者把社会主义由解决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条件下的社会矛盾的手段,变成在落后国家民族独立解放道路上扫除障碍、发展现代化的手段。这种差别不仅仅是对理论把握的深浅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了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社会需要。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要避免“原教旨”地、字面地去理解社会主义思想,同学们认为对马列主义也可以“六经注我”,毛泽东就是高手。
3.民生主义: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有一部分同学将目光聚焦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认为民生主义其实就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民党当时也是这样宣传的。民生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重视民生。如果说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主要是解决政治问题,那么民生主义主要是针对经济社会问题。孙中山明确指出人民的生计是立国的根本。二是强调发展实业,尤其强调国家在发展实业中的作用,实际上是搞国家社会主义。三是关注贫富分化问题。提倡“均贫富”,防止两极分化。四是通过“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条措施来实现“均贫富”。所谓平均地权指的是核定地价,原价归原主,涨价归国家。“节制资本”是在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之间限制私人资本,特别是在一些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应该由国家资本控制,防止私人资本的过度膨胀。同时孙中山也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设想,关注了农民问题,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这些思想结合了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出现的问题的借鉴,是有一定超前意义的。
社会主义从西方发源以来,流派既多,总结起来,同学们认为其内核主要应包含以下四点:首先,以社会为核心,强调对社会的保护。第二,在以社会为核心的基础上,还注重提出社会改革的方案,社会主义思想一般都带有对某种美好社会图景的描述,空想社会主义主张通过实行公有制和平均分配消灭贫富差距,国家社会主义则强调国家出面,采取固定工资的办法,限制利润。第三,在道德上对资本主义进行谴责。宣扬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有其独到的优势。第四,社会主义具有浓厚的集体与国家色彩。对社会的保护力量一般来自于集体或国家,社会主义理论家往往也是通过实现公有化或国家管制以提高社会福利。
由此就不难看出,民生主义的确也是一种社会主义思想。它以保护社会、改善人们生活为核心,强调通过发展经济的方式解决民生问题,同时提出制度设计,通过发挥国家与集体的作用以避免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无论是“平均地权”还是“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其中都有国家参与的影子。虽然最终缺乏实现的社会环境,但它和西方的社会主义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
而且,民生主义还富有中国特色:第一,孙中山否认阶级斗争理论而强调阶级调和,这更符合中国国情,民生的不断改善就是历史进步的最大动力;第二,民生主义产生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刚刚起步的时期,是预见性的,强调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开端就要去尽量避免其弊端;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