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玉: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初探」正文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邓小平不是像通常教科书那样,提出一般的定义,作出一般的解释,而是从多方面作出一系列论述,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风格。而深刻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对于我们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本文谨就邓小平社会主义观作一个初步探讨。
一、 从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方面来论述什么是社会主义
邓小平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总结中国搞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同时也涉及到国际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由此提出来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观点,为我们从新的视角理解这个问题,克服原来认识上的局限性,提供了一把理论钥匙。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止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穷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页至第10页,以下引文除了注明者外,均引自此书,只注明页码)千百万人的价值取向,归根究底是以物质利益为转移的。这是因为,人们首先得吃、穿、住、行,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想富弃贫,人之常情。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财富,就是为了摆脱昔日的贫穷落后;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就是为了争取自身的富裕幸福。如果一种“主义”不能使人们摆脱贫穷,带来实惠,人们肯定是不会拥护它的。邓小平在总结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问题的原因时指出:“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 (第354页) 过去我们搞穷社会主义,搞得老百姓吃不上、穿不上、住不好,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的声誉和形象。因此,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耍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第116页)
那么,如何消灭贫穷?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10页)邓小平一贯强调,在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上,一定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他之所以强调这一点,不只是为了驳斥“四人帮”的“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等谬论,而是针对长期以来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而说的。他指出:“如果我们建国以后有错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第63页)因此,邓小平最重视发展生产力,把发展生产力看做是“根本任务”(第264页)、“主要任务”(第171页)、“首要任务”(第116页)、“中心任务”(第130页),要我们“大力发展生产力入”(第10页)、“大大发展生产力”(第224页)、“不断发展生产力”(第328页)、“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第141页)“始了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54页)邓小平同志上述这些话,既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也是为以后可能出现复杂情况预先定好基本对策。这样的科学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了强有力的指导作用。
邓小平在总结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同时,指出“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第225页)他说:“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者发展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第375页)“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第204页)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再三强调: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搞快点”(第375页)“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第377页)针对过去犯的“大跃进” 的错误,邓小平强调:“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而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定协调的发展”(第375页),避免重犯“大跃进”的错误。
社会主义应尽可能搞快点,那么怎样才能搞得快一点呢?邓小平说:“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第377页)“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还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第377页)邓小平在这里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是同谁比第一、第二,而是指“科学技术”具有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如要用公式来表示它与生产要素的关系,即是生产力=(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技。科技物化到每项要素中,都能起到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对于高科技来说,“乘”恐怕还不够,得放在“指数”的位置上。经济增长中的科学技术进步因素,本世纪初只占5%到20%,而现在则上升到60%到80%。这就充分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一点也不错的。邓小平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作用,所以,1977平年复出工作后,立即提出“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邓小平文选》1983年版,第37页)“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同上,第65页)的观点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同上,第38页)的要求。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历来的观点,并且论述了由此而来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观点,明确指出:“他们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9页)纠正了多年来把知识分子从整体上定性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错误观点,并且向全党提出“知识分子的待遇太低,这个问题无论如何要解决”(第287页)的要求。
邓小平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吸收到社会主义观里去,无疑是对社会主义的一个新贡献,它是从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对社会进步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中提出来的,为后来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
我国经济长时期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搞了平均主义。邓小平指出:“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大家都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 按劳分配原则的,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页、31页)在平均主义泛滥的年代,中国曾出现“低标准、瓜菜代”和饿死人的现现,邓小平总结这段历史教训时斩钉截铁地说:“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人民生活永远改善不了,积极性永远调动不起来。”(第157页)针对平均主义曾对社会主义所造成的严重危害,邓小平明确提出:“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第155页)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以后,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不少地区出现了“吃细粮,娶新娘,盖新房,买高档,钱花不了存银行”的喜人景象。打破平均主义,邓小平又提出一个新办法,这就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第166页)与此同时,邓小平也再三强调打破平均主义以后,要特别注意贯彻共同富裕这个大原则,否则,忽视这个大原则,“如果导致分化,改革就算是失败了。”(第139页)他又说:“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样子。社会主义最大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第364页)理解和掌握这一点特别重要,平均主义打破以后,由于严重变质的权力之手介入市场和资源分配,在近二十年的改革过程中,中国已经走完从平均主义到贫富差距过大这一段漫长道路。现在正面临着收入、消费、城乡、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富裕程的强烈反差。据专家估计,目前全国资产在百万元家庭约有100万户。统计资料认为,如果把分布于少数人手中的股票、债券、外汇存款和现金累计加在一起,已足够买下全部国有资产。然而,目前中国大陆尚有几千万人纯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温饱尚未解决的农村贫困人口。有资料显示,城镇约有3000万职工生活处于困难状态,只能维持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
当然,我们不抓采取“杀富济贫”、压高就低的办法来缩小反差,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对贫困、落后的治理,增强对贫困落后地区、贫困居民的“造血”功能,建立起完善的共同发展与平等致富的机制。“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什么时候突出地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注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来办教育、修路。当然,决不能搞摊派,现在也不宜过多宣传这样的例子,但是应该鼓励。”(第111页)
(三)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对外开放
邓小平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第78页)“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要重视广泛的国际交往,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的过程中趋利避害。”(第260页)“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是愚蠢的。”(44页)邓小平的这些话,是专就对外开放讲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互要求,相互促进,这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邓小平还用了这样的语言概括了“中国吃了苦头”的历史经验:“就是对外封闭,对内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269页)邓小平又说:“重要的是,切不要把中国搞成一个关闭性的国家。实行闭关政策的作法对我们极为不利,连信息都不灵通。”(第306页)把对外开放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重要途径这样的高度,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还是首次。建国后我们对苏联开放,但对资本主义国家封闭。1960年以后,苏联也封锁了我们。1978年以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了这一点,把对外开放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表现了政治家的巨大勇气和魄力,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邓小平虽然再乘提出对外开放,要吸收国外经验,但他也再三地指出:“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不能照搬。过去我们中国照搬别人的,吃了很大苦头。中国只能搞中国的社会主义。”(第265页)那么到底吃了什么“苦头”呢?这就是过分地依赖于集中的国家权力,以此来管理国家的一切,支配一切,即使国家没有负起力所不及的沉重的担子,又使除集中的国家权力以外的一切社会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甚至受到压抑。结果,造成中国社会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
封闭吃了苦头,所以要开放;照搬别人也吃了苦头,所以要改革。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四)社会主义的可靠保证是民主和法制
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8页)“要切实保障工人、农民个人的民主权利,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同上,第146页)“全党提倡民主、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就能真正把全党的意志集中起来,真正做到万众一心。”(《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47页)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极有意义的。民主本来是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一面旗帜。社会主义从诞生那天起,就把民主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人民群众正是为了民主,才选择了社会主义;共产党正是因为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才拥护共产党。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同志所言:“如果不是人民当家作主,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还是共产党吗?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吗?只有蜕变为官僚主义者的人才害怕民主,由害怕民主变成反对民主。”(《报刊文摘》第1265期)没有民主,社会主义信仰将日益失去活力和吸引力,最终必然导致失败。
邓小平说:“我们过去对民主宣传的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