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实现“中国梦”的辩证逻辑

作者:李君如发布日期:2015-09-04

「李君如:实现“中国梦”的辩证逻辑」正文

摘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深入思考和把握实现这一梦想必定要遵循的历史辩证法,处理好改革开放进程中理想与实干、改革与发展、机遇与挑战等辩证关系。“中国梦”的提出,本身就是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为了脚踏实地地走向未来;实现“中国梦”与推进改革开放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改革开放的成功就是“中国梦”的实现;我们在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机遇与挑战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梦;理想与现实;改革与发展;机遇与挑战


实现“中国梦”,必须深入思考和把握实现这一梦想必定要遵循的历史辩证法,处理好改革开放进程中理想与实干、改革与发展、机遇与挑战等辩证关系。

一、理想与实干

梦,是理想,但理想不仅不是空想,还要避免空想,这就要求实干。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中国梦”的同时,首先提出的告诫就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他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1]应该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比如战国时期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以致40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魏晋时代风流名士以清谈为风尚,被王羲之贬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明末顾炎武谈到这段历史时把这个教训概括为“清谈误国”。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熟悉这些历史典故和经验,在许多场合多次告诫我们要牢记此类误国之鉴。

我们大家都赞成反对空谈,但是有的人认为“梦”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不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的问题。

首先,提出“中国梦”这件事,本身就是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举措。我们党的十八大举世瞩目,十分成功。但是十八大毕竟是党的事,是8000多万共产党员的事,而我们党又是一个执政党,怎么把这样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代会精神转化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和精神力量,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必须精心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不失时机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他又以国家主席的身份全面阐述了中国梦和实现中国梦的路径等问题。学习这些论述,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把十八大精神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集中起来,就是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其次,提出“中国梦”是为了脚踏实地地走向未来。因为,梦就是理想,就是追求的目标,用目标来凝聚人心、动员人民、组织队伍,带领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我们的理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经验。比如我们党叫“共产党”,就是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党,但是共产主义是遥远将来的事,我们就从实际出发确定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相联系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为我们确定的“新民主主义”的奋斗目标,就是这样的阶段性目标,我们用这样的目标来凝聚力量、动员人民、组织队伍,最后赢得了革命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也是这样一个立足基本国情,用以凝聚人心、动员人民和组织队伍的奋斗目标。

再次,“中国梦”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遥遥无期的梦想,而是我们今天面临的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按照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和十六大关于“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决策,今天,我们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并最终实现民族复兴这一“最伟大的中国梦”,就是要完成两大历史使命――到建党100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基本实现工业化;到建国100年的时候,将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我们圆梦,就是要圆这“两个一百年”之梦。而今天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只有8年时间了。此时此刻,容不得我们有半点松懈,更容不得任何空谈。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就是号召我们要“实干兴邦”。现在许多地方、许多单位都在讨论怎么样“追梦”、“圆梦”,实际上就是要通过实干实现我们的理想。

为此,我们更要很好地认识“理想”与“实干”的辩证关系。理想之“理”与实干之“实”、理想之“想”与实干之“干”之间是对立统一的。我们的理想是合“理”之想,而“理”是以“实”为基础的,“实”是实际,也是实践,从实际出发之“理”、来自实践之“理”、应用于实践之“理”、自觉接受实践检验之“理”,才是我们所要之“理”,才能成为我们的理想之“理”。“中国梦”作为我们的理想,是合理之“想”,而“想”不仅是“干”的愿望和原动力,更要靠“干”变为现实。“理”与“实”、“想”与“干”的这种辩证关系,构成的就是理想与实干的辩证逻辑,就是要求我们在理想的指导下去实干,在实干的过程中实现理想。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向人民群众描绘美好蓝图,展望发展前景,是为了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但千万不能给人民群众以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更不宜提一些虽然符合共产党人的理想但目前这一阶段还做不到的口号。也就是说,“中国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理想,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实干,才能变为生活中的现实。


二、改革与发展

讲实干,最重要的实干,就是实实在在搞改革,实实在在谋发展。这就要认识和处理好改革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对改革开放与“中国梦”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首先,要认识到实现“中国梦”与推进改革开放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改革开放的成功就是“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一必须走中国道路,二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三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而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都聚焦于改革开放。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最为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开放。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也即改革开放中国的力量。因此,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

其次,要认识到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中国梦”。邓小平曾经明确地说过:“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2]他还说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3]这就清楚地告诉了我们,“振兴中华”与“赶上时代”是我们改革开放两个相互联系的目的。而“振兴中华、赶上时代”,就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之所以在振兴中华的同时要强调“赶上时代”,是因为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要恢复中华民族昔日的辉煌,而是要使中华民族赶上时代潮流。

再次,要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这是因为,在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并且经历过历史曲折的东方大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从根本上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其他各个方面的体制,扫除民族振兴道路上的各种体制障碍,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实践已经告诉我们,中国能够用短短30多年时间,就从苏联模式的体制中解放出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就是改革开放;这30多年我们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色鲜明、富有效率,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还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我们也懂得,今天的中国面临着许多矛盾、风险和挑战,特别是在民生等问题上有许多难题需要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也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破解。

深化改革开放尽管十分艰难,但正如邓小平所说的:“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4]总之,不改革,空谈改革,乱改革,都不可能实现“中国梦”。

在讨论改革开放与“中国梦”的关系问题时,我们可以发现,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现在,各种人都在讲改革,各人有各人的道理,各人有各人的目的。因此在进行改革的顶层设计时,首先要研究一下改革的指导思想。在改革的问题上,不改革没有出路,但坚持改革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更不能离开发展的任务和要求来推进改革。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这一论断,已经说明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是:改革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必须为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服务,必须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各方面体制的实现形式,脚踏实地地推进。

当前,深化改革开放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我们对改革进行顶层设计也好,“摸着石头过河”也好,都必须从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特别是这个阶段的发展要求出发。记得当年邓小平在处理党内外关于“傻子瓜子”[5]等问题的不同看法时,就是这样牢牢把握发展的大局,来处理改革中遇到的难题的。这些经验,值得我们重温。只有从实际出发,围绕发展的任务和要求来推进改革,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来推进改革,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我们期盼的“中国梦”。


三、机遇与挑战

在改革中促进发展,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要正确分析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善于抓住机遇,敢于应对挑战。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就从根本上说明了“圆梦”的过程,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的过程。但是,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事实上,抓机遇的过程,往往就是经受各种挑战和考验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机遇与挑战的关系。在今天的国内外形势下,提出和认识这个问题,格外重要。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机遇,敢于应对挑战,其实质是要正确分析我们面临的形势。党中央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不是说我们面前没有挑战。恰恰相反,我国今天面临的困难、矛盾、风险等挑战又多又大又复杂。重要的是要正确分析形势,正确对待这些困难、矛盾、风险等挑战,善于在挑战中看到机遇。这是共产党人的眼光、气概和认识复杂问题的科学态度。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当年邓小平面对国内外政治风波,特别是西方七国联手制裁我们的严峻形势,在1990年3月坦然而深刻地指出:对国际形势,“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认为形势恶化到多么严重的地步,不能把我们说成是处在多么不利的地位。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