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继文:现实社会主义的两种发展形态

作者:高继文发布日期:2016-09-14

「高继文:现实社会主义的两种发展形态」正文

内容提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以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脱离了国情,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总依据,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揭示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战略上,苏联具有明显的备战色彩,主要以国家独立、安全和对外扩张为目标,没有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更没有做到国强民富;中国对内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改善民生,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对外奉行和平外交政策,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体制模式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没有处理好坚持基本制度与改革具体体制的关系,长期不改革,最后的结果是从根本上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深刻改革体制机制上的弊端,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气活力、利于发展的体制模式。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实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两个阶段、两种不同形态,二者有继承关系,但又有重大区别。

关 键 词: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体制模式

标题注释: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相关‘主义’比较研究”(09&ZD0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发展研究”(14AZD003)的阶段性成果。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学界对苏联剧变的原因和教训、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对其中若干问题展开了争论。其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不同,观点多样。我认为,对这些相关问题的研究,应坚持全面的、历史的、辩证的方法,揭示出一些深刻的甚至是有规律性的道理。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从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和战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体制模式等方面,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予以比较研究,对有争议的观点简要辨析。通过分析,阐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实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两个阶段、两种不同形态,二者有继承关系,但又有重大区别。深入比较二者间的异同及其原因,进一步总结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创新经验,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比较

一般来说,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失败的重要原因,是苏联共产党思想僵化、理论教条,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没有找到正确的建设道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找到了正确的建设道路。不少学者还列举两党在一些具体理论上的不同,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这是正确的。但还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是两党在理论上的不同集中表现在哪里,这与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和事业兴衰有什么关系。

苏共、中共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制定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但是,两党对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态度有重大差别。苏联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恩格斯19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理论构想,认为苏联建设的社会就是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而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阶段性缺乏认识。这就脱离了苏联国情,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欲速而不达。1956年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受苏联影响,也犯过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教训惨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到落后国家必须经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发展,才能达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论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合格”的、成熟的社会主义,由此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总依据,经过30多年的伟大探索,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的最新成果,深刻揭示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因此,把握两党在本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的不同观点,是比较研究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关键环节。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比较落后的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国家,大致处于资本主义的中级阶段,在这种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定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十月革命后,列宁认识到,资本主义越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就越困难,俄国只能先建设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实行新经济政策后,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清醒。但从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宣布苏联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共在理论上存在明显的“速胜论”倾向,把社会主义社会看做是短暂过程,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1936年,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初步完成,斯大林宣布苏联建立起了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指出:“我们苏联社会已经做到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又称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制度。这就是说,我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①这一判断的标准主要是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方面,即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制度,消灭了剥削等。而就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来说,苏联远不如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还很繁重。显然,这样的社会主义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社会主义,那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的。然而,1939年联共(布)十八大却提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任务:“苏联在第三个五年计划(1938-1942年)中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完成无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并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阶段。”②1952年联共(布)十九大则宣布:“现在,苏联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最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③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看到了苏联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的弊端,但对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并不清醒。为了在与美国的“和平竞赛”中显示苏联社会制度的优越,他急于建设共产主义。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提出了“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宣布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大会通过的《苏联共产党纲领》指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成了苏联人民直接的实践任务。”④到勃列日涅夫时期,为了纠正赫鲁晓夫“左”的冒进政策,在社会发展阶段上退了一步,提出苏联是“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还不符合实际。勃列日涅夫之后的苏共领导人试图纠正超越阶段的思想,提出了“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完善中的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等说法,但在理论上没有创新,依然超越阶段。有的学者尖锐指出:“这种脱离生产力实际水平、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超越发展阶段的思想,几十年来一直在苏共党内占主导地位。从赫鲁晓夫开始,历届苏共领导人都批评前任领导人的‘冒进’倾向,然而,他们照例宣布苏联当前的任务是向共产主义过渡。……从3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整整半个世纪,尽管在实践中不断碰壁,但苏共始终没有摆脱超越发展阶段的思想,实质上是‘贫穷社会主义’的思想。”⑤

苏共在社会发展阶段上的“速胜论”,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理论、路线和政策教条僵化的病根,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消极影响。如有的学者指出:“苏共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和教训很多,但总体看主要问题还在总的指导思想上。这就是看近了共产主义,低估了资本主义,高估了社会主义,忽视了封建主义,从而扭曲和僵化了马克思主义。”⑥这个见解很精辟。由于理论教条,在建设实践中直接将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原则设想付诸现实,把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原则绝对化,结果脱离了生产力发展要求和人民愿望。这种超阶段的思想,导致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也脱离实际。比如,苏共长期从制度层面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再加上无产阶级专政。这就必然把建设的任务放在变革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上,片面追求所有制关系的“一大二公”、经济体制的高度集中和平均主义分配制度,不重视生产力标准,过早把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非公有制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消灭掉。苏联也注重发展经济,实现了工业化,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但从不把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看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再如,由于超越阶段,斯大林之后的苏共领导人一直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观点,实行战争年代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它使得国家的全部生产力能够迅速地和有计划地发展。……国家计划是每一个部、总管理局和企业的法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⑦在这一思想支配下,苏共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发展市场经济就会复辟资本主义。因此,苏联在20世纪50―80年代所进行的经济改革,都局限于调整计划,至多是尝试利用市场机制,而没有改变计划经济的框架。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还出现了批判“市场社会主义”的思潮,目的就是防止改革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又加剧了上述“左”的错误,导致体制和政策僵化,经济社会发展停滞、衰退,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形象。可以说,从表面上看,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坚信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但由于不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实际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汲取历史教训,一再强调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只有在生产力极大发展、产品极大丰富之后才能过渡到共产主义,而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最大的实际。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十三大报告还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⑧,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要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制定路线和政策,不要急于求成、超越阶段。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照搬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也不能照搬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模式,而要自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所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论基础。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们党探索和解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始终坚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⑩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重要思想。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围绕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