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公务员只减不增有违客观规律

作者:王韬发布日期:2015-06-06

「王韬:公务员只减不增有违客观规律」正文

中国的公务员到底多在哪?


中国30多年的机构改革历史上,党和政府内部一直存在传统认识误区,总是认为机构改革就是要精简人员。甚至裁减机构压缩人员编制,成了机构改革的主要重心。

近些年来,由于部分“专家”的蓄意误导,许多荒唐的说法广为流传,诸如“中国官民比世界第一”、“中国行政成本世界最高”、“中国三公经费上万亿”等等。因此中国的“官民比”越发成为一个社会焦点问题。

深入分析来看,把教师、医生、护士、甚至环卫工都纳入“官”的行列,然后算出一个庞大无比的“官民比”,这很可笑。实际把中国正式的公务员和所有超编、事业编、无编合同工、临时工等等一网打尽,也才只不过1300万人左右,占人口的1%左右,比欧美发达国家的3%以上的比例小得多得多。

以美国为例,2008年美国劳工部发布的统计数字表明,美国除联邦政府有300余万公务员之外,50个州州政府有600余万公务员,此外县/郡、市、镇各层级地方政府共有1400余万公务员。以上联邦、州、地方三级合计多达2250万之巨。

按绝对人数而言,足足是中国的1.7倍;按人口比例而言,更是中国的八倍以上。但美国却被认为是典型的“小政府”。

本届政府提出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目标,是出于保证民生支出、压缩政府开支的良好初衷,也迎合了人民的期盼,但从国际经验来看,这是不现实的。

以美国为例,美国联邦、州、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务员总人数,在克林顿总统明确发起建设服务型政府行动的90年代,就从1992年的1800余万人,增加至2000年的2100万人,净增长300万人以上。而类似中国公共事业单位的特别区(specialdistrict),在这一建设服务型政府行动时期,仅单位数量就新增设了2000个以上,财政供养人数增加了近200万。虽然其中联邦政府的人数略有减少,但其实质是中央公务员转为地方公务员,充实基层的结果。在英法德等国,也发生了同样的规律性变化:建设服务型政府所增加的基层公务员,远远多于裁减中央机构减掉的公务员人数,公务员总体规模膨胀得更大了。

如果仔细认真的向人民说事实讲道理,公众对有合理性的政府人员增加需求,其实是支持的。通过科学调查,零点研究咨询公司发现,公众认为有些部门应该减员,而有些部门公众却是认为应该增员的:“政府办公厅、财政局、旅游局和发改委”等部门被列为最应该减员的部门;而“交通、警察、教育和城市规划部门”则在被公众认为需要增员的部门中排名前列。很显然,公众要求扩大支出或者增加人员的,都是那些承担公共服务方面职能的部门。公众的愿望是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相一致的。

事实上,中国若真想要建立优秀的服务型政府,向发达国家的政府服务能力水平看齐,那么一定需要在有减有增、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人力资源规模进一步扩大。

政府职能改革必须克服逃避心理

建设服务型政府,确实要注重政府的有限性,应该从那些“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领域逐步退出,“装错的手”要下决心切掉。尽量把可以由社会公共组织来承担、有市场自行调节的职能转移出去。

但是,建设服务型政府、进行政府有限性改革,政府从部分职权领域中退出,是为了政府能更好的集中精力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决不能把“没装错的手”也切掉了,尽管那看起来也一样是削减了政府人员数量。

改革决不可像一些媒体鼓吹的那样一切了之。不管市场、企业、社区、社会公共组织能不能承担,是不是会比政府管的更好,是不是做好了承接职能转移的准备,就一股脑儿切了不管。政府必须对其进行指导、监管和帮助,使其在这些政府转移职能的领域里运行良好,真正管得比政府更好。

如果某一领域的事实证明,市场、企业、社区、社会公共组织,不但不能把这个领域管得比政府更好,甚至还变得更糟糕了;那么即便政府管得也并不完美,甚至还得把裁减的人又增回去,政府也必须得重新进入这个领域,去提供公共服务。

建设服务型政府不能不强调政府的无私性――政府不能仅以自身的利益(不仅仅是钱和权)为出发,而必须考虑到国家和人民的普遍利益、发展利益和长远利益;不能因为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具有复杂性、棘手性、困难性,于是应该管的,就不愿管、不去管、不去提供甚至放弃提供。

如果不能克服这种的政府自私心,那结果必然是:应该切掉的“装错的手”没有切(因为有利益,不愿放手);而不应该切的“没装错的手”却反而切掉了(因为很麻烦,不愿承担)。变成了丢弃和逃避责任的片面“去服务型政府改革”。这正是改革中必须提高警惕、不断克服的对象!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