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行止:四输局面难挽回 政改改不了颓风」正文
香港大学昨天公布一项于五月初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特区行政长官、问责官员及立法会议员的民望,除了律政司司长梁爱诗微升半个百分点外,其余全部均较人大常委为香港 基本法 「释法」前显著下跌,负责调查的港大民意研究计划主任钟庭耀博士认为,在当前的政治争拗中,特区政府、中央政府、立法会议员以至香港市民,已经踏入一个「四输」的局面!
「四输」是个令人气馁但极之贴切的形容词。
北京官员一再强调为香港「释法」是为香港好,听温家宝总理在伦敦就有关问题回答记者询问时的回话,中央政府对香港的关怀备至,溢于言表;可是不必讳言,北京月前高姿态直接插手香港政改,为香港制定「只有屏障指示的路线图」,已令中国的国际形象受损。温总理所以隆重其事就香港政改这种相较中国与欧洲各国关系来说是芝麻绿豆小事的问题向记者侃侃而谈,料与所到之处都听到「薄责」其阻慢香港民主步伐的声音有关。英美澳纽等英语国家表态支持港人的政治诉求,是「意料中事」,连意大利亦有微词,总理也许感到脸上无光,不得不在国际场合谈谈「家事」、重申「完全是为了香港好」的善意。
很少香港人怀疑北京正在想尽办法协助特区政府搞好香港的善意,可惜其释放善意的,只有「经济单行道」,在政治上不仅不予放行且是愈收愈紧!以阻止部分民主党派人士进入国内为例,北京的尺度便丝毫没有放松。笔者认为,中国把一党专政写进宪法,试图以言文攻势在回归后的香港,公开高喊打倒其专政体制,当属「鼓吹革命」,北京视之为「敌」、与之划清界线以至不准其踏入国内,在保?政权尊严的考虑下,大可说是有理有据。但是政制发展,其在高度自治的大纛下,北京如果抚顺民情,积极响应特区人民的诉求,让港人充分讨论政改进程,订定明快的时间表,予港人、世人以符合两制的开明观感,岂不漂亮?现实却是人大常委主动「释法」、高调介入,不止○七 ○八双普选完全无望,连时间表亦付阙如,两制在一国之下已经失去应有的意义!
回归以后,中港关系更趋紧密,港人对北京的「关爱」,既知情,也领情;而北京对港人的普遍「归心」亦不会毫无知觉。可是人大常委的主动「释法」,惊破这种日趋融和的势头,港人感受委屈,强烈感受「大石砸死蟹」的「一国」压力,「对立」意识(不一定付诸行动)抬头,究竟孰令致之?事实上,北京以快刀斩乱麻的手法「释法」,突显了中、港法治理念的差异,对香港法治的冲击,可说后患无穷,这又岂是衷心希望香港「大治」―她既在国际上感到光采且实际上又能从香港套取经济利益―的中国所乐见。
特区政府在「三无」行政长官(陈启宗先生赞赏董氏勇于负责和肯承担责任的同时,指他无政治理念、无政治手腕、无政治魅力,这些看来贬意甚浓的形容词,亦可依次解读为「不尚空谈」、「不尚务虚造假」和「不尚表演」,「三无」因此可以变为褒义)的领导下,治绩一塌胡涂,那是铁般的事实。「释法」之前,特区政府表现不济,事与愿违,一般考虑是行政长官缺乏群众的认受性,但是有中央腰力挺;「释法」后,特区政府被迫靠边站变为赤裸裸的事实,如此一来,「两制」神话戳破外,董建华政府唯一可被称道的政绩原是赢得中央对港的信任(这种本事,任何被北京「看上」和接受北京委任的行政长官都具备),到头来,也是落空!中央对特区政府的颟顸无能流露了不耐烦,「释法」一役,董建华政府的「威权」自不足论。董氏委派的三人政制专责小组,未「发功」便遭人大常委一锤定音、废其武功,负责官员同样落得「三无」之叹―脸上无光、心中无奈,同时也无能为力!「释法」令特区政府决策层的威信「输精光」。
争取「双普选」的立法会议员和政界中人,其对人大不惜冲击香港法治的「释法」,难免有「高度自治」底线原来是这样低、这么浅的失望,憧憬在「两制」之下能有预留发展空间的想法,由是幻灭。香港人按《基本法》推动政制发展,北京观点竟然走在港人的理念之前。换句话说,北京把国内的意识形态强加于港人身上。港人从政便只有跟在京官后头唯唯诺诺的份儿,哪有按照香港实情发挥的空间?有意从政的精英分子要不奋力对抗,就是慢慢淡出,二者都非香港平稳发展之福。香港政坛很快便会出现事事认同北京主张但是「同而不和」、「口服心不服」的局面。那是香港生活精神面貌大倒退的第一步。
没有○七 ○八双普选,伤害并不明显,可是「释法」对香港的负面影响则是绝对并且深远。经此周折,香港市民的政治权利再不一致,因为北京以其尺度把港人区分为「爱国」与「不爱国」的两大阵营(或二种阶级),这是北京以抽象的标准,令港人得不到一视同仁的看待,以后从政从公(公共服务)怎可以建立在公平参与的基础上?
除了爱国、不爱国的「唯心」与「违心」争拗,另一个令自由香港根基动摇的是社会分化。人大「释法」的过程中,京官、常委高举商界力主的「均衡参与」作为○七、○八不是普选时机的借口,向来对商人没有反感(事实是成功富裕的商界中人,长期是群众钦羡的偶像)的香港人,会否因此而敌视商界,认为他们妨碍香港的民主进程?换句话说,这个因「释法」而起的决裂,富裕的商界可能成为中下层社会的憎恶对象。香港百余年来贫富相安的局面也许就此打破!
中央口口声声说「释法」是为香港的长远利益着想,究竟「长远利益」是什么?根本就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港人只能心中有数;回归后十年才有普选的提议亦遭断然驳回,究竟中国对香港是否另有议程?港人不能没有疑虑……。任何被北京视为不符合循序渐进原则的诉求都被「释法」否决,承受如此重创,港人对中央有戒惧无好感,那是埋下日后社会不安的种子。
「四输」果是一针见血的论断!
政制发展专责小组昨午公布的第三号报告,指出 基本法 中有关行政长官和立法会选举办法的规定有哪些范围可供修改,民主党已率先表示不会再就第三号报告另提方案,主席杨森解释那是因为报告内容只是重复人大否决双普选决定的调调。他批评政府发表的第二号报告未经港人广泛议论,这份三号报告也是评之枉然。
民主党的反应也许有点负气,可是也着实反映了一些关心政情者的意兴阑珊的心事。推选行政长官的大选举团如何组成可以改动,但若改动是玩弄数字,卖弄算尽的机关,而不是建立在港人既有平等权利的公正基础上,那对社会安定、人民归心,仍然只有长远的负面影响。同理,立法会的功能议席,巧立名目地增加议席,扩阔选举范畴,但是结果还是想把持「结果」的话,失公失义的政制建设,效能固然成疑,不是实事求是的政改,再多做作,北京与特区政府还是自欺而欺不了眼睛雪亮的香港人。
【本文仅供观点交流,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