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强:中国向里根寻求改革灵感?

作者:米强发布日期:2016-01-22

「米强:中国向里根寻求改革灵感?」正文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任伊始发出的信号是,他将成为邓小平那样的推动变革的领导人;邓小平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开启中国经济崛起的强势领导人。如今,习近平似乎转向那个年代的另外两个政治巨人――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和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寻找灵感,力求对中国经济进行“供应面改革”。

就像已故的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那样,习近平和总理李克强希望为企业减少税收和繁琐行政管理,目的是借助消费和服务行业的发展来缓解重工业的衰落。

中国国家统计局(NBS)昨日报告在这个方向上取得进一步进展,该局宣布,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6.9%,与政府的全年目标相符。

中国分析人士和政府官员们表示,对供应面改革的注重源自这样一种信念,即中国经济未能满足中产阶层消费者的新需求;同时这也意味着领导层意识到,中国庞大的债务负担降低了其推出更多需求面刺激措施的能力。“问题并不是中国消费者没有购买力,”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曹和平表示,“而是中国还没有生产出切合本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这样的产品范围很广,从教育和医疗服务,到很多中国人现在去国外购买的精巧的日本喷水马桶。据中国旅游研究院(China Tourism Academy)数据,去年中国游客估计在境外支出1.1万亿元人民币(合167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6%。

官员们辩称,只要这种需求有更大一部分由国内经济(传统上中国经济更擅长生产超出需求的煤炭、钢铁和公寓单位)满足,未来增长就将得到巨大提振。

“我们应该重新调整经济的供应面,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变化后的需求,”中国一名高官上月表示。“大家日益认识到,需求面政策的作用是有限度的。”

不过,中国特色的供应面改革与里根和撒切尔当年推行的改革在一些重要方面有所不同。

尽管中国政府承诺在某些经济领域对私营公司和外国投资者更加宽容,但它显然没有意愿在传统上由国家主导的行业进行彻底的私有化。航运业和铁路业近期的一系列重组基本上只是对资产进行洗牌,从一个国有实体转移至另一个国有实体。

“我们将推出一些减税措施来减轻企业的负担,但我们不会进行当年英国的那种私有化,”上述官员补充说。“我们将放松管制,让更多中外企业可以进入不同行业。”

不容否认的是,中国的消费和服务行业(其中很多由私企和外企主导)活力十足,但政府传统上不愿采取果断行动削减过剩产能。“并购,而不是破产和清盘,将是(国家)对‘僵尸企业’采取的首选方案,”荷兰国际集团(ING)首席亚洲经济学家蒂姆?康顿(Tim Condon)上周写道。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的辩论经常对比盎格鲁-撒克逊式的重组(一开始就确认成本)与日本式的重组(利用各种优惠和债务减免逐步分摊成本)。我们看到中国当局采取一种中间方式。”

研究机构――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Conference Board)中国经济学家安德鲁?波尔克(Andrew Polk)提出,北京方面多年承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但至今收效甚微。“我对供应面改革的看法是,它是老一套的办法,只是换了一个名字。除非他们下定决心,意识到不能再拖延下去,并且终于愿意接受低得多的短期增长,否则我不认为有任何理由期待这个换了名字的旧方案会比老名字更加成功。”

其他分析人士表示,中国的重工业目前遭遇的低迷如此无情,以至于政府即使有心也救不了它们。北京咨询公司龙洲经讯(Gavekal Dragonomics)的托马斯?加特利(Thomas Gatley)和咬丽蔷(Rosealea Yao)形容2015年是“中国煤炭和钢铁产量历史性下跌的一年”,原因是价格骤降使得生产活动“在经济上非理性”。国家统计局昨日报告,全球规模最大的中国钢铁业去年产量同比下降,这是四分之一世纪以来的头一回。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