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城:台湾如何消弭来自大陆的战争危机?

作者:吴春城发布日期:2016-03-07

「吴春城:台湾如何消弭来自大陆的战争危机?」正文

如果譬喻两岸发展是一部西游记,那么”一中”就如紧箍咒,而“各表”就是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变化万千了。这个譬喻正可以说明2016猴年,蔡英文政府处理两岸关系的窘境。

针对2016总统大选,大陆国台办不断强调九二共识是两岸发展的定海神针,如果没有九二共识,两岸之舟将遭遇惊涛骇浪,甚至彻底倾覆。在大选辩论中,蔡英文也承认“九二会谈的历史事实”,接受九二会谈实质存在,还强调“求同存异、相互谅解”,为两岸关系铺陈一条沟通的红地毯,让民共关系可以建立在“九二会谈、一中各表”这个基础之上。但是中国对蔡英文执政有很高的疑虑,如果蔡英文要让两岸关系顺利发展,想继续借用国民党的“各表”如意金箍棒显然是不够的。国共之间有其历史系带关系,虽然国民党耍弄“各表”,但中国相信国民党的”一中”本质,而不须时时念起紧箍咒,但民进党政府则完全没有这些条件。

新政局之后,大陆的”一中”紧箍咒势必越念越急,越来越紧,蔡英文的“各表”空间,势必越来愈窄,越来越难。即使蔡英文也接受国民党的”一中”就是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但对大陆政权来说,面对国民党政府时,中华民国可以被其解释为国共内战未决的虚体,但面对民进党政府,一旦切断这个历史系带,中华民国就是存在台湾的政治实体,毫无模糊空间。目前蔡英文基本上已说服大部分民进党支持者接受“各表”就是中华民国,但要进一步推销”一中”就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应是不可能的任务。

在投票前一天,韩国TWICE台籍成员周子瑜,因在电视节目中挥舞中华民国国旗,遭中国网友抵制,周公开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道歉影片流出后,对台湾选情造成不小冲击,甚至被称为影响2016大选的二颗子弹事件。这个事件,被视为“九二共识”破功,也凸显了“一中各表”面临了碰壁的困境,台湾网友流传一则笑话,生动地呈现这个困境:

国民党看见共产党=国旗收起来

国民党看见民进党=国旗拿出来

民进党看见国民党=国旗收起来

民进党看见共产党=国旗拿出来

共产党看国民党拿国旗=没看见

共产党看民进党拿国旗=搞台独

如果情势继续恶化,连“九二共识、一中各表”都走到尽头?那么两岸这场西游记要如何继续演下去?正是本文关心的主题。

一、「保护台湾」为蓝绿共识

台湾每逢选举,政治人物总会机械性地向统独光谱的两极各自靠拢,摆出水火不容之姿互相攻讦叫阵;但逐渐地,越来越多选民看出这只是政客之间无谓的口水之争,经过一场场的选举,选民们以手中的选票迫使蓝绿两方不得不接受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就是维持现状,亦即对于当下台湾的共同热爱、以及保护台湾稳定发展的心愿,成为蓝绿共通的语言。

其实蓝绿政客们吵来吵去,既与两岸局势与政策无关,也与台湾的存在与发展条件无关,大都只关乎内部权力板块的争夺。如果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统一或独立从来不是几个政客说了就能算数,因为政治生活的过程不是由意识形态所决定,而是由物质条件与生活条件所决定。就以从2000年陈水扁总统执政的八年间为例,民进党政府因种种去中国化的作为而留下「逢中必反」的评价,甚至造成两岸之间的情势紧绷;然而对于熟悉唯物论的中共而言却是洞若观火,阿扁使出种种催化群众情绪的手法来操作反中,实际上是出自一位弱势领导人不得不然的选择,因为居于弱势时必须采取强硬的攻势手段才能自保,这是一种生存的策略,与意识形态并无关连。

相较于陈水扁前总统,蔡英文在2016年就任总统后,势将成为一位更为强势的领导者。领先者的最佳策略必然采取守势,守势就是不主动求战,以和为贵,吸纳对手优势,求取最大公约数,顺利施政,才是作为新总统的蔡英文最大利益。由于大部分台湾人不会对于蔡有「出卖台湾」的疑虑,由蔡推动两岸关系,绿营与中间选民不会反弹质疑蔡是否牺牲台湾权益,蓝营也应该不会反对,独派人士更未必会坚持法理台独,因此在两岸政策方面,蔡英文既不必受盟友要挟分赃利益,就不会选择和阿扁一样逢中必反,而会保有更多的余裕与弹性,比较能维持理性走中道之路。无论如何,攸关台湾现状最重要的两岸关系,既不是统,也不是独,在中国崛起之后,如何继续守护台湾的存在,找出「保台」之道,将成为蔡英文最严峻的挑战。

二、保台四部曲:军事-经济-科技-民主

「保护台湾」的信念从1949年至今,经过数次重大转折:从军事保台论,到经济保台论、科技保台论与民主保台论的保台四部曲,均是以彼时彼刻台湾所拥有的优势来作为保护台湾的战略基础。在两岸对峙、风声鹤唳的时代,武装军备为台湾的和平提供坚实后盾。随着台湾社会繁荣发展,经济情况的改善不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大强化国民自信;很多人都还对台湾经济起飞的年代记忆犹新,当时台湾经济上的优势傲视亚洲,是许多开发中国家的发展典范。台湾也曾经在知识创新方面领先,两岸交流时大量提供中国技术支持。在政治方面一连串的改革,更使台湾民主有奇迹之称,因为我们以不流血的和平方式完成政治变革。

时至二十一世纪,随着世界局势的微妙转变,保台的战略思考也需要从过去着重工具面向的军事、经济、科技、政治制度等,转向文化软实力。「软实力」(SoftPower)一词出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前国防部助理部长约瑟夫?奈伊(JosephNye)博士1990年的著作《美国日不落》(BoundtoLead),到2004年的《柔性权力》(SoftPower:TheMeanstoSuccessinWorldPolitics)一书更将软实力的理论充分阐述发挥。约瑟夫?奈伊认为,相较于军事、经济等硬实力,文化、政治价值、政策等也能够产生吸引力,引发与硬实力不同的效果。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各国之间的互动较过往更为频繁密切,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碰撞早已是观察家分析国际政治不可忽略的焦点,重视文化的战略层次成为大势所趋。

历经工业化、科技化的发展,台湾整体在成长过程中一直不断自我提升,公民社会更是日趋成熟。近年来中国大陆经济力量急速兴起,面对中国崛起,台湾社会普遍弥漫着集体焦虑与不知所措的恐惧,我们迫切需要找出当前台湾最大的优势,来作为保台的主轴。此时「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正可为陷于瓶颈的「保台」传统硬实力模式开启另一向度。

三、台湾的文化软实力

蔡英文在提出其文化政策时曾经表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的力量是促进国家进步的关键动力,并宣示将善用文化软实力重返国际社会,让全世界重新认识台湾;相较于过去倾向将文化置于政治改革或社会经济政策之后的顺位,在认识文化作为软实力上已经迈出重要的一步;但即使如此,若将文化当成是「文创产业」,将之视为一枚产业的齿轮,仍是着眼其工具价值而不见其战略价值,则有见树不见林之憾。

要了解台湾的文化软实力何在,需要先对台湾的文化位置加以定位。由于学界众说纷纭,暂且先搁置百家争鸣的文化理论,从最贴近每一个人生活的日常经验切入:在我们的捷运站,旅客总是井然有序,不见大陆地铁站的争先恐后;走进路边一间寻常的商店,很容易听见亲切的招呼「欢迎光临」,店员会微笑着找零钱给顾客,而不是绷着扑克脸把钱扔在柜台桌面上……这些都是台湾每一天日常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光景,却在许多来台湾造访的大陆朋友们心中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诸如「台湾人的文明程度比大陆高多了」、「台湾社会的道德水平比大陆高」、「台湾人比大陆人具有更高的公民意识」等赞美之词屡见不鲜,也随着两岸交流日趋频繁,获得广大的回响与赞同。

两岸人民日常生活行为举止差异性,不仅是来自于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其实更是历经漫长时光累积、辩证而生成的产物。台湾的发展起源复杂,造就今日台湾社会丰富多元、兼容并蓄的风貌:从原住民部落的开创,到17世纪西班牙、荷兰的占领,明代郑成功、闽南人、客家人大量移入,乃至1895年被清廷割让给日本,于194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管,直到经过政党轮替而深化民主的今日台湾。这些都是台湾的文化矿产与宝藏,就像是故宫细心保存着无数的中华古文明宝物,而透过故宫南院展现中华与亚洲文化交流的轨迹,也像是台湾人既随手就能写出现代大陆人已不熟识的繁体中文字,同样能轻松流畅地驾驭简体中文,往往让大陆朋友羡慕不已。

相较于台湾,大陆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激烈斗争、继之在实施改革开放后急速追求大跃进的精神迷惘,徘徊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间的矛盾,挤压在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间的挣扎。近年来中共当局力图重拾中国传统文化,锐意强化文化建制与管理,藉以作为争取国际社会认同的资源,例如设置「孔子学院」作为推广中国文化的据点,以及在2008年北京奥运强力置入中国文化元素,藉以向世界展现出一个和谐、文明的大国形象,然而这些历史的伤口要能够平复,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当前的中国其实仍有许多迷惘与内在冲突,尚未能拿出足够精练、精致的成果来面对世界。相形之下,台湾在这条文化发展之路上已走得更远、创造更多成果、培育更多人才,这就是何以在实际可以感受到的日常生活当中,大陆朋友无法不承认台湾比大陆把中华文明保存得还更好。他们看到台湾人的从容与安定,他们看到中华文明与儒释道传统深化在台湾人的生活之中,他们不仅赞叹台湾人保留了中华民族的原型风貌,甚至将大陆大江南北各省分的隔阂融为一体,更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融合的毫无间隙,这不正是台湾独一无二的文化矿产与宝藏吗?

曾经有一段时间,台湾立意强化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政治正确的本土化扑天盖地,却也使得文创沦为政治操作的工具,反倒成了许多创作者说不出口的焦虑,实际上这些僵持不利于文化扎根,反而使得台湾优势丧失。随着2016政党再度轮替,民主化运动过程中的意识形态操作也将结束其阶段性任务,未来需要的是更多的宽容、更大的空间。从历史的眼光观之,台湾虽然在地图仅是一方小小的岛屿,却承继了文化多样性的DNA,先天具有成为文化重镇、甚至文化大国的本钱;假使台湾仅仅局限在文创的工具面来谈文化,无异是浪费了台湾所拥有的先天宝藏。台湾不但不应刻意断裂中华文化的连续性,而是应该确认自己是广义中华文明的承续者与开创者,吸收与融合后开创出属于自身的独特价值,在文化面取得领导地位,作为台湾的特殊优势。台湾主体文化不是一个自发性文明,但种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在历史的偶然性下先后在台湾汇聚,长出嫩绿的新芽,将能促发这块土地绽放出更美丽、更有活力的花朵。

四、一族架构下的两岸文化交流

从2013年起,「台湾竞争力论坛」针对台湾人的国族认同,持续进行了十一次的追踪调查。根据2015第三季台湾民众国族认同调查结果显示,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跌破五成,目前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者有47.7%,否定者占46.9%。由连续三年的调查趋势发现,这是该调查第二次中国人认同的比例不到五成;上一次中国人认同低于五成的时期,发生在太阳花学运期间。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调查显示认同中华民族者仍有八成以上,有83.6%的人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比第2季减少3.3%,与太阳花学运期的83.8%接近。不承认者,占10.7%,较上季增加1.9%,与太阳花学运期的10.2%接近。至于不接受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原因,有88.4%的人认为自己生在台湾,就是台湾人。

关于如何解读调查数据,与会学者有不同看法,不过大部分学者皆同意此调查结果显示了「政治的台湾人,文化的中国人」此一复杂认同现象。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