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正确解读利润与企业社会责任

作者:张维迎发布日期:2007-08-22

「张维迎:正确解读利润与企业社会责任」正文

过去一年多来,企业社会责任的话题非常热门,不论学界、商界、政界都喜欢谈这个话题。如果你上百度网站搜索“社会责任”这个词,有750万条网页信息;再搜索“企业社会责任”,结果有483万条。

CCTV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是反映中国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事件。它的评选标准每年都有变化。2002年强调 “创造力、挑战性和影响力”;2003年是“影响力、前瞻性和创造力”;2004年是“创新、责任、健康”;2005年,是“创新、责任、影响力、推动力”;2006年特别把“责任”提到第一位。其他媒体也是如此,2006年 《英才》杂志和《北京青年报》等十家媒体评选“中国管理100人”,社会责任也是第一体系指标。

不仅在中国,国际上也是如此,几乎任何与企业有关的会议都在谈社会责任。不久前我去美国,参加思科公司一个讨论领导力的会议,它也有一个单元专门谈社会责任。

虽然人人都在谈 “企业社会责任”,但企业社会责任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理解不同。在过去,人们谈论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捐款扶贫、办希望学校等等,后来又加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内容。近年来,还有一种观点,强调企业责任的多重性,包括企业对股东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客户的责任,对供应商的责任,对社区的责任等。这是国际上很有影响的概念,英文叫Stakeholder,中文叫利益相关者。传统上,人们强调企业是股东所有的,企业是为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存在的一个机构,而Stakeholder的概念认为,企业应该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

人们为什么热衷于谈论社会责任?

如果你去参加一些经济论坛,你会看到,每个企业家坐在台上都会侃侃而谈,第一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第二强调他的企业承担了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出现这种场面的原因,可以理解为他在塑造公司形象。可以设想,如果一个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那么在消费者和客户当中,它会受到更多的尊重与认同,提高企业竞争力。这对股东也有好处。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正在推动和谐社会的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是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同时,在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潮流,有相当一批机构正在致力于推动这个运动。这样就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任何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舆论中,你说什么话,往往不取决于你喜欢什么,而是别人喜欢什么。这一点对企业家尤其重要,因为企业不能不迎合消费者。所以,在舆论压力下,企业家可能会说一些他自己也不一定相信的话。

坦率地讲,要澄清这个概念很难。但是,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舆论潮流下,大家赶时髦地把社会责任挂在嘴上,使我有一些担心。我觉得,很多人在谈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时候,说教和煽情的成分很多,理性分析很少,这会产生一些误导。这种误导可能使我们的商业环境变得更糟,而不是更好。所以我想花点时间对这个问题作一些澄清。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困惑与悖论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如同利益相关者概念一样,并不能真正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可以想象,在逻辑上,一个职业经理人要逃避责任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就是宣布对所有人都负责任。这样其实他可以不对任何人负责:如果企业亏损了,他可以说,这是为了照顾消费者的利益;反过来,商品提价的时候,他也有充分的理由,因为他不光对客户负责,还要考虑股东的利益。当然,裁员的时候,他也有道理,因为他要照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这样的概念下,“对所有人负责”其实是对任何人都不负责。

另一方面,一个组织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需要一个相对单一的目标。如果企业要兼顾多个目标,经常没有办法决策。比如,一个公司亏损太严重,从股东的角度看它应该关闭,但是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就没法关闭,因为关闭就要解雇一大批人。再假设,一个企业,现在有几千名工人,欠政府几百万的税。如果它按法律缴税的话,企业就破产了,几千工人就失业了。但是它不缴税的话,这个企业可以做下去,工人还继续有工作。这时候,谁能告诉我们,从社会责任的角度讲,企业应该缴税,还是不缴税?

我们甚至可以问一个更简单的问题:假如有一个企业,很照顾消费者,免费给社会提供产品,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拿石油公司来说,如果它免费给人们提供油料,会出现什么结果?结果会导致石油过度消费,汽车增多,到处塞车,环境严重污染,石油资源很快枯竭。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企业从社会责任的概念出发,向消费者免费提供产品,实际的结果并不好。它可能是在破坏这个社会,而不是承担社会责任。

以上这些问题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并不那么简单,它有很多困惑和悖论,有待我们澄清。

关于企业的目标,有一些常见的说法。比如,经济学家告诉我们,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管理学家告诉我们,企业要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社会舆论呼吁,企业最重要的是要讲社会责任。这三者之间有没有矛盾?有人认为是矛盾的,例如,经常有人说:一个企业不能只追求利润,而且还要讲社会责任。这种说法隐含的意思是,利润本身是反社会责任的,或者它不是社会责任的组成部分。

但下面我想强调:一方面,在一个健全的市场制度下,企业追求利润、为客户创造价值以及承担社会责任之间,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基本一致的。利润,是社会考核企业,或者说考核企业家是否真正尽到责任的最重要指标。没有这个指标,我们没有办法判断企业行为是损害还是帮助了社会。另一方面,在一个制度缺陷比较严重的社会中,利润可能不是考核企业行为的最佳指标。这时候我们应该想办法,使这个制度变得好,使利润能够真正反映企业和企业家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抛开对社会制度的变革,用说教的方式解决这个矛盾。

从利润、收入、成本说起

所谓利润,有商业常识的人都知道,就是企业的销售收入减去成本。这说起来简单,实践中可能比较复杂。熟悉企业管理的人知道,所谓的成本、收入,会计中可以有很多操纵。有些企业本来亏损,会计上可以做盈利;有些企业盈利,会计上也可以做成亏损。这里假设这些操纵都不存在,然后来分析收入、成本和利润的内在关系。

我们先看,收入是什么?收入是企业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一部分。我强调“一部分”,是因为在自愿交易的市场上,一个企业能得到的收入,绝对不可能超过他对消费者创造的价值,除非这个企业坑蒙拐骗。即使是一个垄断企业,你为消费者创造的价值是100,你自己可能拿其中99,但你不可能拿101。一般而言,竞争越激烈,企业相对消费者能够拿走的份额越少,留给消费者的剩余越多。

需要提醒的是,在保护个人产权的制度下,每个人都不能强买强卖,但是有一个机构可以强买强卖――那就是政府。因为政府的收入是通过税收获得的。理论上,政府存在的价值也是向民众提供服务。但政府跟企业不同的是:企业要取得收入,必须满足消费者的某种意愿;而不受民众约束的政府,不管你同不同意,都可以征税,都能得到收入。

这就是说,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市场,竞争的或非竞争的,企业获得的收入,绝对不可能超过它为消费者创造的价值。这一点很重要。企业经营者应该明白,你为消费者创造的价值越大,你可能分享的份额越大。当然,具体份额是多少,取决于你的定价策略、谈判能力等。但无论如何,你不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就别想拿到收入。

再看,成本是什么?对企业来讲,直观地看,它在经营中进货、买材料、雇人,花了很多钱,这就是成本。你雇一个人要花5000块钱,这就是成本。为什么你雇一个人要花5000块钱?因为这个人有市场价码。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无论人员、材料、资源,都有自己的价格。这种价格就是企业使用它们的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就是说,如果你不用它,其他人用它,能创造的最大价值是多少。好比一个人,社会上有其他企业雇他,他能创造不低于5000元的价值。如果在你的企业里他不能创造超过5000元的价值,你就不能用他;或者说,你就用不起他,如果你用他,就是在浪费社会资源,同时你也会亏本。

理解了上面的意思,我们再看,利润是什么?利润实际上是一个尺度,它度量企业为消费者创造的价值,高出你使用这种资源的社会成本多少。如果消费者愿意支付给你的价格,低于你使用这种资源的社会成本,你就亏损了。这时候你如何实现你的社会责任?反过来,同样的资源在我的使用下,创造的价值比任何人都大。这意味着我为社会创造了更大的价值。从这个角度看,利润本身就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

我们假定,在同样的市场上,使用同样的资源,一个企业创造了1000万元的利润,另一个企业有200万元利润。现在第二个企业把200万主动捐出来了,从事公益事业了。你告诉我,这两个企业谁更尽到了社会责任?是第二个企业吗?显然不是。

同样的资源,在同样的市场上,为什么创造的价值不同?这就是下面要谈的问题:利润的来源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利润?

利润来自何处

1927年,美国经济学家教授奈特写了一本书,书名为《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利润来自不确定性。这个观点指出,如果市场是确定的,你能从消费者那里获得的所有收入,都将化为社会的机会成本。此时,你的产品价格等于成本之和,没有利润可言。这听起来有点抽象,下面举例来说明:

设想有一块土地,每个人都知道,这块土地无论盖商场,或者建住宅,刨除原材料、人工成本之后,创造的价值是1个亿。如果你想使用这块地,必须出价多少?答案是1个亿。因为如果你出价9000万,有人马上愿意付9100万,第三个人愿意付9200万……如此竞争,最后这块地的价格肯定是1个亿。它创造的价值也是1个亿,所以实际上没有利润。但在现实中,人们的判断往往不一样。如果多数人认为这块地创造的价值是1个亿,但某个人可能比别人看得远,觉得这个土地可能创造2个亿的价值,他就会出更高的价,买下这块地。最后如果他判断准确,开发的项目卖了2个亿,多出的这1个亿就是利润。就是说,利润来自不确定性,即人们对未来的判断不一样。这种判断本身也是不确定的,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总有一些人,眼光比别人高明,决策能力、管理能力也更强,所以更容易取得成功。

因为有不确定性,投资就得承担风险,这个利润也是对风险的一种补偿。大多数人都害怕风险,否则保险公司就没必要存在了。但即使每个人不害怕风险,因为有不确定性,投资者的报酬也不一样。一桩生意,十个人干,投资都是100万元,但是成功的可能性只有10%,也就是十个人里面只有一个人成功。那这十个人预期成功的收入达到多少,才愿意干这个事呢?不考虑风险偏好,至少在1000万元以上。因为有了1000万元的预期收入,才能补偿100万元有90%的可能收不回的风险。如果最后十个人无论成败,都把盈利的1000万拿来平分,每人又得100万元,那他们当初就没有必要拿100万元去投资了。而如果我们对这种事后的收入差距不承认,就等于否认企业家的价值。

利润的第二个来源是创新,这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观点。创新在商业上不是指发明,而是指用同样的资源,你可以比别人创造出更高的价值;或者,你为了创造同样的价值,你比别人花费更少的资源。在竞争的市场上,你怎么能够比别人更赚钱?答案很简单:给定一个成本,要赚钱,你的销售收入要比别人做得高;或者反过来,给定一个销售收入,你的成本要比别人低。这就是创新。

一项新技术或商业模式刚出现时,因为不确定性,有人不敢用,而敢用的人就可能从中赚钱。但如果这种技术或商业模式被广泛接受,利润就会平均化为机会成本,不会有人赚钱。几年前,《哈佛商业评论》有篇文章说,IT不是竞争力。它的意思不是说IT不重要,而是说,一旦大家都认识IT的价值,就没有企业因为使用了IT技术而更有竞争力。就像电一样,因为大家都用它,它就不再是一种优势,而变成了你的成本。换句话说,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上,任何企业都要致力于创新,因为前面有人牵着你,后面有人追着你,如果缺乏创新,你不能赚钱,就会被淘汰。

利润的第三个源泉,我认为很重要,就是企业对市场秩序的维护。我们经常讲品牌的力量,好多企业都在做品牌。品牌为什么有价值?因为品牌给你提供了消费者的信任。消费者愿意多花钱,买信得过的产品。他不需要讨价还价,节省了交易成本,其中的一部分就归厂家所有,成为品牌溢价。品牌溢价就来自它对市场秩序的维护。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