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圭武:城镇化的中国道路

作者:宋圭武发布日期:2013-08-11

「宋圭武:城镇化的中国道路」正文

中国的城镇化应有自己的道路。在制度层面,城镇化需要更加注重制度的公平建设;在产业层面,推进我国城镇化应以现代农业产业为主动力;在生产组织形式选择上,落后地区建设现代农业尤其要注重发展国营农场;在人文层面,城镇化要注重培育城市精神;在社会层面,城镇化过程需要大力加强法治建设。

城镇化是文明和进步的支点之一。100多年前恩格斯说过,250万人集中于伦敦,使每个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城镇化发展,无疑是经济繁荣的象征,也是其强大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程度提高。城镇化也为我国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目前,我国城镇化如何进一步发展,下面笔者谈谈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看法,供大家讨论商榷。

一、在制度层面,城镇化需要更加注重制度的公平建设

制度的善,是社会最大的善,而制度的善,核心是公平。另外,公平的制度,也是提高幸福度的有效途径。人的本质是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更多体现在公平性方面。满足了公平性,也就更多满足了人的社会属性,从而也就让人在本质层面更有了成就感,这比非本质层面的满足会让人更幸福。但公平的实现也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推进中国城镇化建设,公平制度建设首先涉及户籍制度改革。如何改革户籍制度,应根据中国国情,渐进推进户籍制度的公平化改革。另外,公平的就业制度建设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还有,城镇的管理制度也要更加民主化。要尽可能让城镇的有关决策多一些协商化和公开化,要让更多城镇居民有参政议政和表达权利的机会。

二、在产业层面,推进我国城镇化应以现代农业产业为主动力

产业是城镇的经济动力,没有产业,城镇化就是空壳化。在我国,笔者认为,应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为主动力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也就是说,我国未来的城镇类型,应以现代农业型城镇为主。

1.我国的城镇化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因为二者的历史起点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历史起点是海外广大的殖民地以及技术革命与工业革命,是基本与工业化并行的产物,是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城镇化又进一步推动工业化。而我国的城镇化,并不具备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历史起点,所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需要走出一条特殊的路子。前车之鉴仅仅是“之鉴”,并不一定要沿着前车之辙前进。

2.我国的城镇化也不能走一些发展中国家失败的路子。我国的城镇化需要吸取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失败的教训,需要在城乡协调、工业和农业协调中推进城镇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一些拉美国家,只所以会产生过度城市化,产生所谓“拉美陷阱”,就是因为农业发展与城市化之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和良性循环,没有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片面将工业化等同于现代化,在农业生产力没有得到提高的情况下,盲目推进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爆炸,粮食供应不足,城市贫困加剧,国内购买力难以提升。事实证明,在农业相对停滞的基础上加速进行的拉美国家城市化,不仅使农村在发展中日益贫困,而且也导致了城市的贫困和危机,使城市化走入歧途。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应尽可能要避免这种情况。

3.我国的城镇化需要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发展需要实现发展与稳定的有机统一。如何实现发展与稳定的有机统一,建设现代农业是关键。建设现代农业,可以有效保障粮食的供给,这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国中有粮,民众不慌,一个人口大国,没有粮食的充分自给,是十分危险的。同时,有了现代农业,工业化的发展也就有了雄厚的基础。现代农业建设可以从多个方面促进工业的发展。从需求方面看,现代农业建设可为工业化提供更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从供给方面看,现代农业可为工业化提供更稳定的原料供给渠道和更低廉的供给成本。

4.是应对人口红利减少的需要。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在2012年出现,这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如何面对这种人口红利减少情况,客观需要我们有新的发展思路。一是工业化的劳动力低成本扩张已经没有什么优势,工业化需要更加注重技术红利和制度红利;二是要更加注重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应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应对人口红利减少。

5.是我国农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民不愿从事农业,一些村庄土地撂荒严重,大量农民工进城,这既造成了城市发展的压力,也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的进一步发展。要转变这一状况,要转变农业的弱势地位,就需要建设现代农业。

6.是保护环境的需要。目前,我国农村的污染问题已十分严重,要改变这一状况,就需要实现一些农村乡镇的产业转型,要淘汰一些高污染的企业,少发展工业,多建设现代农业。

7.是推动我国城市健康发展的需要。以现代农业为主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我国城市工业的健康发展。农村少些工业,可以减轻与城市工业争原料争资源的压力,这对提升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十分有利。另外,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效率,有利于农民从城市到城镇的回流,这样可以减少城市的拥挤和农民的无序流动,对减轻运输压力,比如春运,以及加强城市社会的安全规范管理等,都十分有利。

8.是真正发挥城镇化带动经济增长潜力的需要。城镇化若不以现代农业为主动力,城镇化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就只有短期效应而没有长期效应。城镇化很可能就只有土地的城镇化而没有人口的城镇化,或者是有了人口的城镇化,但由于没有坚实的产业基础来支撑,最终导致城镇发展“空心化”,就像“拉美陷阱”一样,城镇化就会成为我国发展的“中国陷阱”,而非增长的潜力,最终城镇化就是人去楼空一场梦。

9.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在农村,建设现代农业,不同于进行房地产开发等,由于着眼点主要在土地的利用效率上,这对保护农村的古迹十分有利。在城市,由于农村得到发展,也减轻了城市扩展的压力,这对保护好城市文化古迹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10.是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未来我国发展格局,应体现如下特点:在城市这块,可考虑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主,同时,城市的工业应以无污染或少污染的企业为主;在一些无人居住的边缘地区,应主要布局一些重污染企业,这样虽然不利于经济效益增加,但大大增加了社会效益;而农村城镇化,应以现代农业为主要产业,最终形成城乡互补、城乡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11.提倡以现代农业为主动力推进城镇化,并不排除其它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动力,比如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等。在建设城镇化的过程中,各地要根据实际,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但从全国层面看,则必须要以现代农业为主动力。国家要对农村城镇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进行各种形式的重点鼓励和扶持,对发展其它产业要积极进行规范和引导。

12.在现代农业产业选择上,应大力建设循环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休闲农业等。要让农村成为生态保护区和环境优美区,也要让农村成为一个休闲社区。和谐社会应是一个休闲社会,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更加注重休闲。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建设休闲社会尤显重要。人的本质是追求闲,而不是追求忙。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实质和灵魂。建设休闲文明,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三、在生产组织形式选择上,落后地区建设现代农业尤其要注重发展国营农场

(一)落后地区发展国营农场的必要性

建设现代农业,由于基础条件不同,发达地区组织形式可以多元化,但落后地区农村,从实际看,积极发展国营农场应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或首先注重发展国有农场要比发展家庭农场等会更好一些。

1.落后地区农户普遍经营规模小,缺乏建设家庭农场的经济基础。在一些落后地区,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一般在10亩左右,有的甚至更小(也有个别大的,但数量很少)。另外,一般家庭积累水平都很低,严重缺乏资金。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农户自己要建设家庭农场,能力有限。

2.落后地区农村空壳化现象严重,建设家庭农场缺乏人力基础。在一些落后地区,有技术专长或身体素质比较好的,一般大都到城里打工,留在家里的,主要是老人及儿童。而靠老人经营家庭农场,除了身体条件制约外,也缺乏现代的技术。

3.落后地区农村市场机制不健全,客观要求政府应发挥更大主导作用。一些落后地区农村,除了经济落后外,在一些市场制度建设方面,比如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也比较落后,许多专业合作组织或服务组织是只有名,没有实。

4.落后地区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限制了农户生产规模的扩大,不利于家庭农场建设。比如交通落后,不利于产品销售等,这对建设家庭农场,扩大生产规模也不利。

5.建设国营农场,可以有效利用小农户不能利用的土地。在一些落后地区农村,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的土地,如一些盐碱地和荒沙地,对这些土地,若进行一些改造,也是可以利用的,但小农户对其进行技术改造的能力又不足。而建设国营农场,可以利用国营农场的技术优势和人力优势以及资金优势对其进行改造和利用。

6.通过建设国营农场,也可以带动落后地区发展家庭农场。在国营农场的示范作用下,一些社会上的多余资本就会投资农场建设,这对发展家庭农场也有好处。

7.通过建设国有农场,可以推动落后地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现代化、建设新文化及社会法治化建设,都会产生积极推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地位。

8.我国一些地区成功的国有农场,可为落后地区发展国有农场提供示范作用。目前,我国的一些国有农场,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落后地区农村办国有农场,可以借鉴成功国有农场的经验,也可以吸取不成功国有农场的教训,少走弯路,这也是优势。

(二)落后地区如何发展国营农场,需要采取综合对策

1.政府要做好规划和论证。要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包括经济专家以及农业技术专家,要进行充分的实地调研和科学论证,要统一规划,做到科学有序建设。这里主要包括国营农场地址的选取、产业的选择,以及相应的市场销售等问题,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盲目上马,搞大跃进。规划论证后,政府要统一投资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拨款。为此,建议国务院专门设落后地区农村国营农场建设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落后地区农村国营农场建设和发展。

2.要招募大学生到国营农场工作。除了新招募大学生外,一些落后地区有大学生村官,有三支一扶等,以后,也可考虑将这些大学生就业转移到国营农场方向。这有多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减轻基层行政负担,提高基层乡镇工作效率。据笔者调研,西部有些乡镇,30年前一个乡最多有20多个人或不到20人,现在有的乡镇多达100多人,其实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大学生,都是为了解决就业才安置的。这么多人挤在一个乡镇,必然导致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财政负担也重。二是可以真正有效发挥大学生的优势。大学生的优势是技术和知识,而不是社会经验。让大学生当村官或进行三支一扶,其实对他们而言,更多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发挥作用的过程。现在让他们进入产业领域,就可以有效发挥他们的技术专长,比如学农业的,就可以利用自己的专长进行农业生产,学销售的,就可以跑销售等。三是招募大学生到国营农场就业,这也为解决当前就业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方向。四是为将来中国的职业农民建设奠定基础。以后在国营农场就业的大学生,就是职业农民。这也是我国农民以后发展的一个方向。同时,在国营农场就业的大学生,其待遇应与国家政府机关一样,另外,还可享受农村补贴或边缘地区补贴等。

3.要规范国营农场管理。现在有些同志一听国营农场,就想到腐败,想到大锅饭,想到没有效率,解决问题就是一个“包”或“分”字。确实,一些国营农场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不一定非要“包”或“分”,因为“分”或“包”也让农场丧失了规模优势和分工优势,可以考虑更多从管理制度改革方面着手。国营农场应建立更加科学和民主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另外,现在的国营农场,由于其产业都是现代农业产业,都是工厂化、市场化、规模化生产和经营,不要以前的国营农场,产业主要是传统农业,生产过程有一半是靠自然,这也就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进行科学规范管理。

4.建设国营农场需要积极推进土地规模集中。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