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平:对当前深化经济发展模式变革的再探讨」正文
人们对改革的普遍关切,预示着30多年来以开放为先导的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高速发展了30多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并进行了许多市场取向的重要改革。但伴随着经济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以及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中国面临着经济模式的焦虑,公平效率的两难,路径锁定的困扰,金融危机的影响,如何跨越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转型陷阱”等矛盾,如何更好确定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定位,如何更为顺利地融合到全球化浪潮中,这些难题的解决,都需要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另外,转换经济发展模式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河中是手段还是目的?是过程还是结果?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这也是深化经济发展模式变革所必须探讨的。
一、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变革的基本认知
笔者通过研究深信,并不存在一个普世有效的发展模式,即经济发展模式不具有普世性,发达国家今天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会是中国明天的发展模式,尤其美国今天增长的路径更不能是中国明天经济发展必须走的路。结合一个经济体的要素特点及优势,在某种特定外部环境下的经济发展模式,才可能是适用的、与时俱进的。
1.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指导思想是正确的
事实表明,中国四代领导人,尤其是第二、三、四代领导人带领我们走过的发展道路是正确的。中国经济1978年以来的发展模式的核心指导思想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胡锦涛贯彻的“科学发展”,这些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提出,符合国情、顺应世界经济潮流,是与时俱进、可持续的。
2.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要素基础是坚实的
从增长角度分析,世界上有的国家靠出口自然资源维持经济运行,有的国家靠供给产品中的劳动力发展。究竟是出售自然资源可持续,还是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增加产品中高质量劳动含量可持续?自然资源总有用尽的那一天,但劳动力绝对不会有用尽的那一天。劳动存在着自己的特点,第一,可再生;第二,可持续。因此,中国未来的出路不在于依靠出售资源,而在于使用性价比优越的劳动力,在于不断的劳动过程在人身上积累的熟练程度和人力资本。所以中国依靠劳动力,从数量到质量动态发展的增长模式是没有错误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3.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成果毋庸置疑
今天大学的经济学课堂,在讲到改革开放的原因时,总是强调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如果笔者告诉读者,1978年小平倡导改革开放时,中国国土1/3面积上的人们生活水平甚至不如1930年代,大概没有人会相信,但这就是事实。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建国60年的2009年,正好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的30年和改革开放后的30年。把60年间中国的新增财富,即GDP加在一起,大约是250万亿元人民币,前30年一共生产了中国经济新增财富的2%,而改革开放这30年则积累了60年98%的财富,中国加入WTO之后的8年多,新增长的财富则是这60年的2/3。因此,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
但笔者认为发展模式的制定和发展模式的执行并不是一回事。如果说发展模式制定完全错误,根本不可能有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也不可能有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另外,从问责制来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如果必须全部推倒重来,那就要问责模式制定者们的责任;但如果是发展模式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偏差,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种种问题,则要问责执行者执行模式制定者的指导思想时的错误,要从根本上进行纠正。所以当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什么问题时,就一定要弄明白到底是模式制定的大政方针错了,还是在执行中出现了重大偏差。发展模式在错误的指导思想下制定,则错误几乎没有办法修正,而执行的偏差则可以彻底纠正,使之符合改革开放的大方向。
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变化的世界经济环境
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变革,首先要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尤其是变化了的外部的制约条件,它是制约一个经济体经济增长模式运行方向的重要因素。
1.世界经济失衡从贫富失衡演变为经常账户失衡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承认世界经济是失衡的,同时也承认这个“失衡”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形成的,并形成了“失衡之后需要平衡”的共识。但在30年期间,所谓“失衡”和“平衡”的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上世纪80-90年代,世界经济失衡意味着南北经济关系的失衡,意味着“富裕中的贫困”,全球经济体形成两极分化,有富裕的发达国家也有较为贫困的发展中国家。这种失衡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平衡”则意味着要尽量缩小南北贫富差距,帮助欠发达国家取得实质的经济进步,意味着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援助责任。联合国在上个世纪末制定的“千禧年减贫计划”等都是围绕这一思路展开的。那时正在进行改革开放的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比较特殊又比较有利。因为处理好南北关系、促进相对贫困国家经济发展是世界经济最重大的任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几乎是世界最多的贫困人口群体,从世界减贫目标出发,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大量发达经济体资本的涌入和技术转让,它们的市场对中国产品的开放,某种程度上均具有减少世界贫困人口的意义,中国的改革开放因此得到了全世界的几乎一致的赞同和拥护。
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目前,“失衡”却被媒体、学术界和政治家逐渐表述为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失衡,亦即经常账户的不可持续,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贸易顺差,造成世界经济的不可持续性。所谓“再平衡”则意味着后者要消除巨额贸易顺差。在这种情况下,谁的贸易顺差最引人注目,谁可能就是“被平衡”的主要对象,而首当其冲的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再平衡”概念意味着:过去的贫富“平衡”问题已经退居次要地位,现在要“再平衡”的是经常账户的顺逆差,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贸易顺差应该大幅度下降,以便帮助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能够得以克服。因此,从世界经济失衡、再平衡的角度来看,中国以外需为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质疑。中国外向型发展模式受到外部挑战的事实,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进行转换发展模式、调整结构的助推力,但这并不表明中国必然要放弃外需,未来的世界经济竞争与合作并存,全球的贸易摩擦将成为常态,中国必须适应由世界经济失衡、再平衡造成的这种常态。
2.社会与环境的“双赤字”
今天,全球各个国家的社会和环境赤字日益严重。社会赤字,是指世界经济增长的成果只被小部分人享用,而非普遍共享,这种现象被理解为世界上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分配日益不均衡。世界的现实是,各国社会福利普遍提高的同时,不同人群群体的收入差距却越来越大,很多人认为现在世界的这种收入分配是不公平的。如果人们认为公平等同于共享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果,那不公平则说明了放任自流、一切听命于市场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共享性(包容性)增长”体现了经济发展结果应该由全世界人们共享的内涵。与此同时,环境赤字在威胁着世界的今天与明天,如中国目前除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表水都已经不能够再直接饮用,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华东、西南全是酸雨区,中国面临着极大的环境压力。社会赤字、环境赤字的偿还,实际就是在降低人们幸福指数的同时,增加人们生活、生产的成本,进而也就迫使人们必须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世界经济的未来需要资源最优配置、福利的共享与可持续增长。人类不得不开始反思减少世界经济的社会与环境双赤字,开始关注生态、关注环境、关注贫富差距的缩减。共享性(包容性)经济发展模式可能是最好的解决途径,据此,国家经济政策能在强化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也就是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升级和转型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一种可以相互共享社会财富的机制,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可持续”从本质上来讲,不仅仅是今天人们在同一时空的横向包容,更是我们和后代人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历史性的纵向包容,即人类代际之间的和谐相处。我们所说的可持续发展,不但是生产方式,更是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可持续。人类只有改变生活方式,尤其是世界富国和穷国“富人”改换目前的生活方式,才能够真正减缓和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类代际之间的和谐。
三、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变革的基本要素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给出了这一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和基本要素,它们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全过程,具有可重复性和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
1.中国一代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变化的影响
30多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时,国人根本不敢想象几乎人人都有移动电话,很多人都能开上汽车,更想象不到全国几乎每35个人就有一个人是居住在北京或者上海,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镇,这样快速集聚的城镇化几乎是没有先例的。上个世纪,日本的两个“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使得日本经济从战后的萧条一下子跃居世界第二,这让当时的世界震撼。今天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我们也是用30年左右的时间,在一代人的过程中,完成了这一改天换地的生活方式变化以及全体国人素质的变化。30年前,国人谁都没有想到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后会变成世界工厂。“Made in China”产品的竞争力在世界上同样引起震撼,而这种震撼不是因为中国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生产出了多少值得炫耀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实际上恰恰相反,这种震撼产生于世界上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国没有掌握核心科技,却又都承认你的产品极具竞争力,承认中国地位的不可替代。笔者认为这才是一种真正的震撼。但更令国人困惑的是,这30年中国以每年平均9.8%的速度在增长,这种增长改变了自己,震撼了世界,可是突然全世界,包括我们自己却都认识到:这个发展模式不具备可持续性,必须变革。这让国人十分费解。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在访问澳大利亚的时候明确指出,中国这10多亿人绝对不可能像美国或澳大利亚人那样生活,如果真这样了,那将会是地球的灾难。确实,美国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如果13亿中国人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的话,据美国地理协会计算,11个地球都不够用。这首先就说明了美国模式的不可持续。中国也承认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需要变革,问题是怎么变革,向哪个方向变革?值得人们深刻思索。
2.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诸元轨迹
从历史过程看,改革是一种变化,但变化的结局总会具有不确定性,开放是一个过程,它对中国的影响却总是正面的。中国的成功,在于劳动力从传统部门进入到现代化部门(而不是一定要进入城市),在于不断深化开放,在于动态引进世界的先进生产力。例如,中国相对富裕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劳动力的净输入地区和对外开放的表率,它们今天的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靠的也不是独立自主的研发,而是动态地引进世界产业并加以本土化的改造。中国的发展模式没有值得炫耀的高科技基础,甚至找不出哪一个支柱产业是由中国人的发明创造演化、发展而来的,却获得了巨大成功。我们承接了世界产业的转移,加以革新、中国化,利用了经济全球化,加入了中国人的智慧,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体系。改革,保证着劳动力转移的流畅和对外开放的持续。在这样的条件下,经过发展模式的转换和结构的变革,中国总会有一天与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化国家并驾齐驱、比肩前进。
中国市场取向的经济发展目标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资源的最优配置(人与自然界和谐);第二,福利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与人和谐);第三,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代际之间和谐)。这是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笔者在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时,将它具体概括为四大要素:
中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化部门的转移;
中国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不断深化的对外开放;
中国经济发展的产业条件:不断承接世界产业的转移,进行产业的高端切入;
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条件:体制创新对于上述三大过程提供必要保证。
这样的中国经济发展基本要素,在过去的30年被认为甚至被证明是可行的,今后也必然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经过提炼,结合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总结出变革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方向和路径。
四、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结构改革调整的一些思考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是动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