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海 杨波: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地位和战略导向

作者:朱金海 杨波发布日期:2012-05-09

「朱金海 杨波: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地位和战略导向」正文

一、全球视野中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规模扩张

经济全球化的扩张和深化,为具有适宜内部制度和地理环境的传统发展中国家打开了成长空间,在分享对外经济收益的过程中,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得以升级,相继进入经济成长阶段中的“起飞”和“追赶”阶段。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我国在市场、贸易和投资开放方面采取循序渐进的改革措施,在扩大进出口贸易、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开放沿海地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促进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一)增长速度引领全球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1年~2000年期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达到10.4%,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速的3倍强,是同期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1.7倍,位居世界之首;2001年~2006年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8%,为同期世界经济增速的2倍强(见表1)。从持续时间看,中国由快速增长驱动的长期经济扩张可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欧洲经济体、日本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历相比。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期是19年(年均增长9.2%)、新加坡的经济高速增长期是20年(年均增长9.9%)、中国香港为21年(年均增长8.7%)、中国台湾为26年(年均增长9.5%)、韩国为30年(年均增长8.5%),而中国的高速增长已持续了近30年。①长期高速增长,预示着中国在过去30年已经进入经济起飞阶段。

(二)规模扩张使经济地位剧升

高速增长促进了中国经济规模实力的迅速提升。从经济起飞期间经济总量变化的国际比较来看,英国、德国和美国在1870年~1913年的43年间,GDP总量分别增长了2.24倍、3.32倍和5.26倍,日本在1950年~1973年的23年间,GDP增长了7.7倍,而中国在1978年~2007年的29年间,GDP增长高达37倍,年平均增长率为9.8%,打破了日本1955年~2005年期间GDP增长11.27倍、年均增长5.0%的纪录。②在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也持续上升。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按市场汇率计算,1980年中国的GDP为0.20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84%,位居世界第10位;2000年GDP提高到1.20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3.77%,位居世界第6位;2007年GDP为3.28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6.04%,位居世界第4位。实际上,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07年中国的GDP已占到世界总量的10.8%,位居世界第2位,是世界排名第三的日本的1.65倍,排名第五的德国的2.59倍。尽管按购买力平价方法对中国GDP的估计可能偏高,但与汇率计算法相比,这种方法更能体现中国的实际生产能力。

由于中国尚处于经济起飞和工业化、城市化加速阶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保持持续性高增长的可能性极大,中国完全有可能打破世界各国持续高增长的纪录。据世界经济史计量学权威安格斯・麦迪森(Angus・Maddison)预测,从1978年到2020年,中国的GDP总量可能增长42倍,年均增长率达到9.30%;2030年中国GDP达到21406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5967亿美元,占世界的23%。③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其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全球经济良性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之上的。在经济全球化迅速膨胀的过程中,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封闭的国家转变成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具有巨大潜在成长性的经济大国。中国已经从一个落后的经济追赶者逐步向“处于引领地位”的国家转变。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更是把中国称作“全球经济的领袖”。在这样一个充满变数的大时代,崛起中的中国的确可能在世界经济变局中实现处境、地位和角色的转换。然而,经济总量的急剧提升是否意味着中国国际地位的真正提升?中国是否已经真正跨入世界经济列强的行列?中国是否已具备承担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担?这些疑问有理由促使我们对当今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中国进行重新审视,并对与发达国家(特别是全球经济领先者)的差距进行深入探究。

二、中国国际地位的正确审视: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经济强国的崛起,往往是涵盖技术崛起、产业崛起、金融崛起、贸易崛起、企业崛起等多种内涵的整体性崛起。当前中国的强势崛起,主要凭借其庞大的经济规模体量,与发达国家在诸多领域的落差依然制约着中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

(一)人均水平:与发达国家落差明显

一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完全等同于经济发展水平,前者是指经济指标总量,后者是指经济指标均量;前者指一国对全球经济实力的竞争程度;后者则是指该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领先程度,是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经济发展阶段等质量因素的集中体现。从GDP总量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且与美国、日本的差距不断在缩小;但从人均GDP看,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保持在两位数以上。2007年,美国人均GDP是中国的19.5倍,日本约为16倍,德国约为16.5倍。可见,中国经济的实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规模反映的,而不在于均量。尽管GDP规模的增加使中国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但主要经济均量指标与发达国家的落差,却很难算得上经济强国。

(二)技术领域:全球科技领域的“追赶者”而非“引领者”

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大力增加科研投入、支持企业自主研发、发展高等教育、引进外资和国外技术等手段,科技实力和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与世界主要经济强国相比,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追赶者”的角色地位并未改变。

1.技术对外依赖度相对较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是我国重要的技术来源之一。大量引进国外技术,一方面,对我国的产业增长和技术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导致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性过高。据相关统计揭示,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而发达国家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据2006年全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创新费用支出结构中,购置机器设备和软件费用支出约占55.8%,企业内部研发活动支出占32.4%,购买相关技术占到8.1%,委托外单位进行研发活动的支出占3.6%。我国企业创新经费的半数以上用于购置机器设备和软件,而欧盟国家创新费用的60%以上用于自主研发,表明现阶段我国工业企业的创新主要依靠引入外部技术来实现,总体上尚未进入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较长时期内,我国并没有像日本、韩国与中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所做的那样,在长期的技术研究上投资。根据Gilboy(2004)的研究,中国公司倾向于以购买整套制造设备的形式来进口技术,经常购买组装生产线等整套设备。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这种硬件的购买占到了中国技术进口的80%以上,而技术许可仅占9%,技术情报服务占5%,咨询占3%。

2.关键技术领域国际竞争力偏弱。从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情况可以看出④,在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光电技术、材料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中国产品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其中,电子技术产品逆差额最大,2007年达到1112.4亿美元;其次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达到179.75亿美元;航空航天技术也达到了103.98亿美元(见表4)。这显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关键性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依然偏弱。

3.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专利申请量是衡量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有价值的度量指标,大致反映了一个国家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基础技术的研究能力以及对产业(行业)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根据OECD的“三方专利族”数据⑤和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PCT数据⑥可以看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明显。2005年,我国“三方专利”拥有量所占份额仅为0.69%,而美国为30.5%、日本为28.96%。从PCT申请量看,美、日、德三国仍把持着全球专利市场,2008年其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量的比重分别为32.7%、17.5%、11.3%,而中国仅3.7%。由于在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的专利申请上,没有出现与世界同步的进展和相应成长的大公司,中国除在信息技术中表现较为强劲外,其它领域仍乏善可陈。

提高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是加大研发活动力度,研发支出反映了一国用于创新的资源投入能力。根据OECD出版的《主要科学技术指标》公布的最新数据⑦:2007年,我国的R&D经费支出总额达到487.9亿美元,美国、日本和德国分别为3437亿美元、1485亿美元和738亿美元,尽管中国已经超过英国和法国跃居世界第四位,但仅为美国的1/7、日本的1/3和德国的2/3。在基础研究⑧方面,我国用于基础研究的R&D经费为22.9亿美元,仅为美国的3.6%,日本的1/8、法国的1/5,意大利的2/5及韩国的1/2(见图3);在高技术产业研发方面,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支出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5.73%,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普遍达到20%以上(见表6)。

(三)产业领域: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世界加工厂”角色

伴随着制造业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工厂”,已被视为中国崛起的表征之一。因为,在近现代世界经济史上,英、美、日等世界经济强国在不同时期都曾充当这一角色。⑨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则被视为新一代的“世界工厂”。但这一论断遭到众多质疑,特别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工厂内涵也在不断变化,衍生出来料加工型、原料采购和零部件制造的生产车间型,以及既有研发能力和品牌,又有控制国际市场销售的“世界工厂”(刘福垣,2003)。因此,对中国“世界工厂”这一判断需要从新的全球分工背景下进行判断。

1.我国制造业仍处于全球分工体系的较低层次,装备制造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制造核心环节竞争力薄弱。在产业链条层次,生产环节可细分为上游生产(关键装备和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如电脑中的芯片等)和下游生产(终端的加工组装),越接近上游的生产其技术含量越高、附加值越大,反之,越接近下游的生产其知识技能越低、附加值也越小。200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平均值为26.2%,而美国为48.4%,日本为33.7%,这说明中国制造业的获利能力不强,制造业技术水平较低,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主要体现出总量上,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特别是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制造业核心环节,如高端材料、关键装备与核心零部件。

就装备制造业而言,2001年~2006年期间,我国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从2.6万亿元增加到9.2万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世界第四大国,但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仅是德国的65.10%、日本的47.49%、美国的35.40%;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仅为24.26%,比发达国家约低10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导致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装备严重依赖进口,大型飞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专用设备、光纤制造设备、大型科学仪器及大型医疗设备等主要依赖购买国外产品。据相关统计显示,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设备投资的2/3都靠进口支撑,其中光纤制造设备的100%,发电设备的9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设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来自于进口产品。⑩

2.中国处于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全球产品价值链的低端,影响力仅限于低附加值的消费品生产环节。在新型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产业内部分工逐步代替产业间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一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仅取决于产业层次的高度化,还取决于在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中所处地位及增值能力的高低上。由生产制造业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的转移是增值能力和分工地位提升的显著标志,而中国目前处于全球产品价值链的最低端,主要集中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加工领域,如家用电器、电脑等,从事加工组装。这种情况反映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在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各类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2007年出口额高达2968.7亿美元,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