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市场中的中国油气供求前景

作者:世界市场中的中国油气供求前景 ――《中国原油与成品油市发布日期:2013-07-15

「世界市场中的中国油气供求前景」正文

一、概述

1. 经济学背景下的供求关系

传统的观点认为,世界石油需求将会持续增长,中国作为目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又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中的阶段,不论是工业生产用油还是居民生活用油,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都处于增长时期。2011年中国石油消费增长了5.5%,再次成为全球石油消费增长的最大来源,约三分之二的国际石油贸易量增长源自中国(BP,2012)。BP公司对中国石油消费的预期是基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强劲的前提,其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将会上升至77%(喻春来,2013)。

根据经济学基本的供需理论,如果对某一物品的供给不变,需求增大则均衡价格必然增加。这也就是说,如果按照现在中国对石油需求的增长,如果石油的供给不变,则原油以及成品油的价格都会上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静态约束条件下才会发生。面对现今世界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预期是在今后的中长期内,全球石油供给增幅会超过需求。

2. 石油贸易的金融属性

技术的进步使得石油的储量估值不断增加,同时也给美国带来了“页岩革命”,将使世界能源供给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石油供给源更加多元化,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OPEC)的力量逐渐弱化,同时能源供应品种继续多样化(IEA, 2012a)。

总体来说,石油目前的战略属性已经越来越弱,其作为国际贸易的大宗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越来越显现(罗杰.奥特曼,2012),石油价格是由国际市场决定的(美国国家能源政策研究组,2001,第14-15页)。从石油工业开始大规模商业开发以来,石油的定价权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石油公司定价阶段;(2)欧佩克定价阶段;(3)石油期货定价阶段(武建东,2009)。

控制石油进口也不能使一个国家置身于国际市场发展之外,“不同燃料、市场和价格间的互动正在强化,没有一个国家是能源‘孤岛’”(IEA, 2012a),限制进口进而限制供给的做法并没有太大意义。“除了依靠市场,别无其他办法。出口到美国与从其他地方进口能源有什么不同?中国是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丹尼尔. 耶金,2011)[1] 。

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肯尼斯.罗格夫认为,鉴于目前占全球出口三分之二的经济体发展缓慢,只有三分之一的经济体实现V型复苏,所以很难断定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将会保持目前强劲势头(世界经济论坛与HIS剑桥能源研究协会,2012)。

3. 各机构“展望”的基础假设

多数公司与机构出具的对世界石油趋势的展望一般基于两个假设,一个就是自“页岩革命”以后到2020年左右,欧佩克将限产;再就是基于目前的数据,预计北美地区2020年后的非常规能源产量增速将趋缓。

如果欧佩克维持目前的产量,市场将经历“难以为继”的巨大库存增长(BP,2013)。同时BP公司等不无担忧,到2020年,欧佩克的卡特尔形态还能否在闲置产能处于高位时继续维持,这将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BP,2013;罗杰.奥特曼,2012)。

供给源的多元化与供应品的多样化使得石油国际贸易得以以竞争形态进行,即使欧佩克在今后的几十年内依然存在,整个国际石油市场也不会存在卖方垄断的情况。从买方角度看,虽然发达国家石油消费日益削减,中国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是同为新兴经济体的印度等国家都是中国强劲的竞争对手,世界石油市场也不会出现买方垄断的情况。

4. 新约束条件下的石油供需关系

在供给增幅超过需求的状态下,开放石油国际贸易并不必然导致国际油价的攀升,也不会必然使本国用油成本增加。实际上,在国际能源供给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势下,油价的过度波动不仅会伤害到石油消费国,也会伤害到石油生产国。尼日利亚财政部长、前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奥孔约. 伊维拉博士说:“如果石油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如果国家的经济随着油价上下起伏,如果国家的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也波动不定,那么这就是石油国家,这些国家就会有腐败、通货膨胀、荷兰病,应有尽有。”(丹尼尔. 耶金,2011 )[2] 除却针对主要产油国的战争等突发因素(罗杰.奥特曼,2012),开放市场中导致国际油价攀升的最大可能,是石油期货市场的不当投机行为(世界经济论坛与HIS剑桥能源研究协会, 2012)。[3]

二、需求角度

1. 世界需求趋势

从需求角度考虑,认为石油需求会高速增长的观点通常认为:中国等新兴市场对于石油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以及这些国家的消费者目前汽车拥有率不高(塞思.克兰曼,2013)。在交通运输业,石油仍将是主导性燃料,但比重会从2011年的94%降至2030年的89%(BP公司,2013)。

欧佩克认为,当前国际原油市场的供需基本平衡;中期来看,各行业对原油的需求增长有限;长期来看,至2035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其他能源的使用,经合组织国家(OECD)的原油需求会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同时,未来全球原油需求增长将主要来自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中期比例为需求增长的70%,长期甚至达到90%(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2012)。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为每日1700万桶,增幅为每日700万桶,预计中国将在2017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印度占其他亚洲非经合组织需求的三分之二,达到每日600万桶;剩余的净增长则基本来自中东(BP公司,2013)。

然而,从世界范围的角度看,虽然石油仍旧是全球第一主导性能源,但是其所占的全球能源消费份额已经连续12年出现下滑(BP,2012)。石油需求很可能在2020年前达到顶峰,2035年每日可减少1300万桶的需求,相当于目前俄罗斯与挪威的产量之和(IEA, 2012a)。

在化石燃料的消费中,天然气将每年增长2.0%,增速最快,到2025年天然气将成为全球第二广泛应用的能源(埃克森美孚,2011);石油将每年增长0.8%,增速缓慢,主要需求增长来自于非经合组织的交通运输业,而经合组织除交通运输业外的行业均用其他燃料替代石油(BP,2013)。

2. 中国需求的约束条件分析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2年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国与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势头已经有所放慢。中国经济发展在2021年到2035年为每年增长5.9%,从2012年到2035年为每年增长6.2%,从长期看印度的经济发展速度可能会超过中国(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2012)。虽然2011年中国的石油消费增速领先世界,但是其增速低于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BP,2012)。人口和收入增长是能源需求的关键驱动因素(BP,2013),人口数量和结构都是预测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中国的人口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2020年至2035年间的人口增长率为0.0%(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2012)。同时,中国的劳动力人口也将在2025年后锐减(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2012),未来数十年中国的GDP增长和能源需求增长都将趋缓(埃克森美孚,2011)。

事实表明,尽管经济的发展依然依赖于石油消费,但是依赖程度已经不像传统认为的那么高。2010年,汽车用油占石油消费的比例约为25%(塞思.克兰曼,2013),从环保与节能等多重因素考虑,汽车能源多样化的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常规交通工具(动力能源为汽、柴油)的数量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高峰,到2040年将减少到总量的50%;主要使用汽油加少量蓄电池动力的混合动力车将一直持续高幅度增长,到2040年将占另外的40%以上,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电动车、压缩天然气车和液化石油气驱动的车辆占5%左右(埃克森美孚,2011)。

由于内燃机的改良和混合动力车的逐渐增加,以及环保政策的越加严格,到2030年,美国、欧盟和中国的燃油经济性将分别每年提高2.9%(BP,2013)。中国道路运输业的石油需求从1990年至2009年每年增长为9.7%,2009年到2020年每年增长将降为5.9%,2020年至2035年每年增长则会锐降为1.6%(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2012)。中国的航空业石油需求从1990至2009年的年增长15.9%,将会降到2009年至2020年的5.4%,到2020至2035年则会降到3.0%(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2012)。

3. 中国需求趋势

燃料经济性不断提高,足以显著缩小全球石油需求的预期增幅,当然还会显著降低石油价格(塞思.克兰曼,2013)。

从对石油的需求可以看出,中国未来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仍将会增长,但增幅与石油对经济的影响将不会像过去20年那样高。中国在民用、商用和农业上的石油需求增速也将成递减趋势,从1990至2009年每年增长6.5%,到2020年至2035年每年增长2.0%(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2012)。此外,中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能源强度(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基本上一直持续下降,2020―2030年期间将走上低能源强度的发展道路(BP,2013),也会进一步抑制对石油的消费。

三、油气的供给

世界能源体系曾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为:以煤为主;以石油为主;以油气并重(武建东,2007a),天然气和石油相比,更加清洁、高效、方便与安全(武建东,2007b)。

要分析油气的供给还必须要考虑两个基本因素:首先,科技进步与油气国内外的供给是否不变需要考虑;其次,作为常规油气能源替代品的页岩油、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能源的供给也需要考虑。

1. 常规油气能源供给趋势

到2011年底,世界拥有充足的已探明石油和常规天然气储量,“足以满足未来需求的增长”(BP,2013)。

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全球剩余石油资源量的估值将继续向上修订,到2040年全球未动用的石油资源占比将仍有55%(埃克森美孚,2011)。根据美国《油气杂志》的统计,自2000年来,全球平均每开采1桶石油,就会另外发现超过2.5桶的储量。

埃克森美孚预计,到2040年科技进步将使油气供应量进一步增加,其中常规原油产量将保持平稳,最大的产量增长将来自深水石油(埃克森美孚,2011)。自2006年开始,全球近50%的新增油气总储量和70%的探明储量都位于深水区(世界经济论坛与HIS剑桥能源研究协会, 2012)。

自2000年来,全球深水石油产量已经从每天150万桶增加至500万桶,新增产量大多集中在西非、巴西和墨西哥湾附近海域(世界经济论坛与HIS剑桥能源研究协会, 2012)。2007年巴西海岸线之外大陆架之下被称为“盐下层”的岩层之中,石油勘探取得了重大发现(艾德.克鲁克斯,2013),国际能源署(IEA)指出,该油田可能极大改变巴西石油公司乃至未来25年的全球石油供应,仅在盐下油田的28%区域就已经发现了130~160亿桶可采石油当量(世界经济论坛与HIS剑桥能源研究协会,2012)。产量最大的油井位于卢拉油田(Lula field),每日产量达到了36000桶当量(世界经济论坛与HIS剑桥能源研究协会,2012)。

2. 美洲非常规油气能源供给趋势

过去几年,美国能源行业的增长大多集中在深水油气、非常规天然气和非常规石油三个关键领域(世界经济论坛与HIS剑桥能源研究协会, 2012)。

到2040年,油砂将占整个美洲液体能源总供应量的25%(埃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