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君:国家治理的底线思维和战略定力」正文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树立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努力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显示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这对于我们准确判断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及时采取应对之策,化挑战为机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战略意义。
底线思维的本质和战略定力的理论内涵
底线思维是化解风险,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战略定力是面对风险运用底线思维时,应有的冷静淡定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面对国家治理的复杂局面,照搬照抄、盲目乐观和鲁莽冒失都有可能陷入万丈深渊,只有树立和运用底线思维,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才能攻坚克难,行稳致远。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指出:“要看到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底线思维的本质。具体来说,底线思维的本质有三个层次:一是察觉评估风险,找到底线;二是防范应对风险,守住底线;三是主动化解风险,优于底线。
第一,察觉评估风险,找到底线是树立底线思维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坏处”指的就是事物向不好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即风险。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就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从坏处准备”和“思危”的前提是首先敏锐地察觉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类可能的“坏处”和不确定的“危险”。找到风险之后,要对风险的危险程度进行分类评估。离开了对这些社会风险的敏锐观察和充分评估,就不可能找到底线。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这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风险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敏锐性和警惕性。他指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问题及其风险的清醒认识就是我们确定国家治理底线的依据。
第二,防范应对风险,守住底线是树立底线思维的关键。社会中的矛盾和风险,必然存在,不可避免。回避问题和风险,只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底线思维要求国家治理要善于未雨绸缪,保持清醒头脑,提前做好准备和预防;底线思维要求国家治理要善于见微知著,善于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全面、历史、发展地思考问题,依据对事物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趋势进行正确的推测或判断,做到把握方向,遇变不惊。
第三,主动化解风险,优于底线是树立底线思维的落脚点。底线思维是一种关注矛盾转化的主动思维和积极决策的过程。在防范风险后果的同时,更在于积极转化,从坏处准备,向好处努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底线思维绝不是对风险的被动防守,而是对风险的主动出击。运用底线思维,本质上是要取得改革创新的主动权,唯有改革创新才有可能化险为夷。
当前,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各种干扰和挑战,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要有定力。
要保持国家治理的战略定力,首先要自信而不自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完全有理由充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要相信通过艰苦奋斗,能够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绝不能放大困难和风险,自卑焦虑,畏首畏尾,从而盲目崇拜西方,盲目照搬西方模式,最终走向邪路。
要保持国家治理的战略定力,更要自信而不自满。要对当前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时代特征和外部环境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有几把刷子做到心中有数,绝不能骄傲自满,盲目乐观,夜郎自大,或僵化保守,或浮躁冒进。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守住四条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底线思维不仅是居安思危的风险思维,更应该是有明确内涵的实践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国家治理实践中,底线思维中的“底线”有明确内涵,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我们可以发现,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至少有四条底线必须守住:一是思想底线,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工作底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是制度底线,即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四是价值底线,即始终坚持执政为民。
第一,国家治理必须守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条思想底线。
要始终确保国家治理的社会主义方向,就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条思想底线。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老祖宗不能丢”;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胡锦涛同志也强调:“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十八大刚召开,习近平同志就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他还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之所以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为思想底线,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及其价值走向。
之所以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为思想底线,还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思维方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于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思维方法,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其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所蕴涵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是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执政的理论基础和合法性基础。
第二,国家治理必须守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条工作底线。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做出了准确判断,从现实来看,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还很低,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以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使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着更高水平迈进,既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为国家治理提供物质基础的客观要求。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要守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条底线。
第三,国家治理必须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条制度底线。
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内容,又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制度底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层面的制度,决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决定了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根本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治理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多党制有本质区别,不但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也规定了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能够保障经济发展在“质”和“量”上的双重优势,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提高市场经济的效率,又规范着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为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的根本制度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以及具体体制中的成功经验制度化,以宪法和法律的文本形式加以固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刚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省部级干部研讨班上特别强调,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木茂荣。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思想上必须十分明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
第四,国家治理必须守住执政为民这条价值底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执政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
守住执政为民的价值底线,实质上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切实与脱离群众的现象作斗争。当前,党内存在脱离群众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要守住执政为民的底线就是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不搞好大喜功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不搞弄虚作假和数字兑水,不作秀,不摆花架子;坚决反对官僚主义,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实际,不以权谋私,不假公济私;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提倡艰苦奋斗,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守住执政为民的价值底线,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知民意,抒民忧,解民困。正因为如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保持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社会事业的较大投入,继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国家治理中底线思维的实践运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用底线思维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底线思维在国家治理实践中得以贯彻应用。
在发展经济方面,2013年7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明确要求要坚持底线思维,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化解风险,解决问题。他强调,“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国际经济形势,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做好工作。”他同时也为化解风险提出了对策措施,指出:“要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处理好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问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合理调节各类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始终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化解风险,促进金融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要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鼓励每个人努力工作、勤劳致富。”方
在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他又强调做好经济发展工作,要正确把握形势,既坚定信心,增强紧迫感,又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指出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