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凤武:当代思潮系列评说之三十二」正文
(一)在理论宣传界和教科书中,普遍把十六世纪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所描述的“消灭私有制”的社会图景说成是社会主义的.但据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考察,"社会主义"(英语socialism)这一概念是一个近似"同辈"、"同伙"之意,而主张"众人平等的共同生活"的社会制度。这种“社会主义”,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初叶.在1803年,一位名叫朱利阿尼的意大利人写了名为<驳反社会主义>一文,颂扬了“社会主义”.在二、三十年代,法国圣西门派和英国欧文派在刊物上发表了一些正面宣传社会主义的文章,与此同时,法国的傅立叶发表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共同体的著作.但欧文的否定私有制的思想,同圣西门和傅立叶的保存私有制的思想是有重要区别的。在四十年代初,先后流亡到南欧和西欧的德国人魏特林,开始在工人中宣传与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含义接近的"共产主义"(即英语communism).据笔者考察,恩格斯是在1843年5月正式宣称自己是社会主义者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60、561页)而马克思则是在一年后的1844年7月明确表示赞同社会主义的.(同上书第484页)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与恩格斯通常是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做为具有相同含义的概念来使用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86页;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57页)但在他们活动的早期,由于看到当时冠以社会主义名称的派别,多属资产者和知识分子群体,这些人停留在向上层社会的呼吁上,而冠以共产主义名称的派别,则主要活动于工人群众之中.这样,已决定献身于工人群众解放事业的马克思与恩格斯,便多采用共产主义这一概念,而很少使用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有时甚至把共产主义者同社会主义者做了区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72页)这种做法,直到1852年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 共产主义者联盟解散后,才有所改变.但马克思还是经常使用共产主义这一概念,在七十年代批判哥达纲领草案时,在讲到"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时,使用的就是"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称谓,并划分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0、22页)人们知道,四十多年后,列宁把这里讲的"第一阶段"叫做社会主义社会,而把这里讲的“高级阶段”叫做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叫法,在以列宁为旗帜的共产党人中沿袭了下来.马克思在使用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时,为了同他所说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中的普鲁东、拉萨尔、巴枯宁等社会主义派别划清界限,将他与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学说称为"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700页)他们有时还将自己的社会主义理论叫做"社会民主主义",而不是象主流话语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根本不同".如在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他们就在伦敦组织过"社会民主主义德国流亡者救济委员会",后来又多次把德国社会民主党叫做"我们党".在此期间,恩格斯则很少使用"共产主义"一语,以致他在晚年的一封信中说:"'共产主义'一词我认为当前不宜普遍使用,最好留到必须更明确的表述时才用它.即使到那时也需要加以注释,因为它在实际上已三十年不曾使用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03页)人们公认,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它是同工人阶级和全人类的自由解放事业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二)二百年来,世界各国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学者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千差万别,有人曾统计过,自称为社会主义的国家,一度达到七十余个,而不叫社会主义国家但把一些社会政策与措施叫做社会主义的,更不计其数.与此同时,出现了诸如市场社会主义、多元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自治社会主义等流派.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尽管同任何概念一样具有相对性、多义性的一面,但也必然同任何概念一样具有绝对性、确定性的一面.如按公认的社会主义大师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解释,可能会较为科学地揭示出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真义或原义.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时,曾对未来社会(有时称社会主义,有时称共产主义)做过这样的描述: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行了国家所有制,而"国家所有制高于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15页)为防止物质财富和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实行全社会范围内的计划经济,"因而竞争就消灭了".(同上书第605页)包括曾经是"失业者"和"赤贫汉"在内的每个人,都能成为"文明的、自食其力的、勤勉的人"(同上书第615页).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第一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1 12页)或按需分配(高级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38页).这种制度性的描述和设计,是深受较早时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派别的启示的,甚至是直接采用了某些派别的提法的.然而,马克思与恩格斯同那些只在那里设计美好蓝图的派别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他们从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出发,直接参加了工人运动,甚至曾说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不是学说,而是运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11页)正是在思想理论和实际斗争这两个方面,科学社会主义高出于此前和当时流行的其它社会主义流派.从思想理论上说,“科学社会主义”基于唯物史观,从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发,把社会主义理解为继资本主义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历史阶段,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而非单纯是善良人们的某种主观愿望,更非虚无缥缈的"乌托邦".从政治运动上说,科学社会主义指明,处于社会底层而又与大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工人阶级,即被当做同义语使用的"无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80页),是完成这种社会变革的物质力量.只有开展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才能实现社会主义,而不能靠少数人的密谋暴动,更不能寄托于上层社会的恩赐,或在那里等待"自然的历史过程"的自动实现.1848年初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就从思想理论到政治运动,较为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其中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阶级斗争与暴力革命的原理,占有突出的地位.此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无产阶级斗争的变化,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观点也在发展和变化.在1850年至1852年,他们在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明确地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由于深感自己在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方面的不足,马克思集中精力研究了自重农学派开始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特别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并深入剖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生活,在五十年代末基本完成了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在六十年代后期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由于在该书中,详尽地论证了剩余价值学说,更加有力地揭示了当年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社会主义之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并如列宁指出过的那样,使唯物史观由"假设"变成了"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9、10页)由此,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建立在了更加牢固的思想理论基础之上.到了七十年代,在工人运动的策略上,马克思在坚持暴力革命的同时,还认为"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79页)在社会制度的设计上,马克思提出了"过渡时期"的理论和"两个阶段"的设想.到了八十年代,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几乎占了统治地位,而魏特林、普鲁东、拉萨尔、巴枯宁、杜林等社会主义者则影响很小以致近于被人遗忘.到了九十年代初,恩格斯认识到:"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它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43页)遗憾的是,他们虽然注意了深化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但始终坚持对社会主义的这样两个重要观点:“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5页);"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被消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45页)而从二十世纪所建立的公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上看,光是着眼于经济制度,而不问其它,便很难体现出“社会”、“同伙”、“平等”的本意。例如,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在经济上搞的是自上而下的“指令经济”,生产发展缓慢,人民有时挨饿,在政治上搞的是领袖个人独裁专制,甚至公然搞封建主义的家族世袭,整个社会政治生态恶劣,人民几无言论自由,这样的社会,能够叫社会主义社会吗?反之,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虽占统治地位却受到种种限制的国家,在经济上搞的是市场经济,生产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普遍富裕且无悬殊差别,在政治上搞的是民主政治,实现了真正的言论自由,能够否定这样的社会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吗?看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既有论述的基础上,继续前进,以便做出更为科学地界定来。
(三)马克思与恩格斯相继去世后,科学社会主义内部发生了重大分歧.先是伯恩斯坦等人同倍倍尔、考茨基、普列哈诺夫、列宁、卢森堡等人在阶级斗争的问题上,后是考茨基、普列哈诺夫等人同列宁、卢森堡等人在战争(一战)、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上,各执一端,各从一定视角上,理解、阐述、修正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某些原理和提法.在十九世纪末,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伯恩斯坦居住在阶级斗争比较缓和的英国,这种社会环境对他发生了某种影响.尽管他对科学社会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所做的修正,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他过分夸大了"缓和"这一面,忽视了当时阶级斗争比较尖锐的德国和俄国的实际情况.而倍倍尔、考茨基、普列哈诺夫与列宁等人则坚持和强调了阶级斗争的理论,这是与当时德国和俄国的阶级斗争的激烈状况相适应的.但在不久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来时,坚持阶级斗争理论的考茨基、普列哈诺夫等人不敢利用帝国主义战争的机会进行革命,而列宁则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当年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几个主要国家同时发动才能成功的原理应当修正,他在大战正酣的1917年勇敢地领导了俄国工农群众进行了十月革命,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考茨基虽然肯定了十月革命是一个"重大的光辉的事件",并在谈到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时,正确地指出了民主的社会一般性,但他却激烈地攻击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破坏了民主原则.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所取得的成就,使列宁主义的暴力革命论和无产阶级专政论,传播开来,而考茨基的超阶级的民主观,则陷入了困境.当然,列宁过分夸大了民主的阶级性和专政的作用,乃至否定了民主的社会一般性,对当时一些国家陆续建立起来的列宁主义政党,发生了某种消极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列宁早年参加革命时,是把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这两个概念通用的.在1893年他从萨马拉来到彼得堡时,已是公认的马克思主义者了.他在次年写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中,所捍卫的社会民主主义,就是"学生们"所信奉的马克思主义.此后,列宁长期把社会民主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视为一回事,并多次自称为社会民主主义者.例如他说:"社会民主主义学说是由许多伟大的社会主义者创立,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的."(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49页)"俄国一切社会主义者,都应当成为社会民主主义者."(同上书第99页)直到1917年1月,他还自称社会民主主义者.(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62页)只是在二月革命后的<四月提纲>中,列宁才为了同伯恩斯坦、考茨基的理论和策略划清界限,拾起当年马克思与恩格斯使用过的"共产主义"、"共产党"这两个词汇,并批判了"社会民主主义"、"社会民主党".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