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渝生 胡寅寅:走向“真正的共同体”

作者:康渝生 胡寅寅发布日期:2016-01-11

「康渝生 胡寅寅:走向“真正的共同体”」正文

【内容提要】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旨在实现人的解放的共产主义理论诉求,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需要的一致性为基础,成功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各个不同国家革命实践的指导思想,正是由于它揭示了各个不同国家发展的共性,形成了理论诉诸不同国家的决定性因素,而不同的国情则赋予马克思主义原理以因地而宜的表现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目标,不仅定位于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奠定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且也要凭借生活方式的转化实现个人与共同体和谐统一的价值诉求。只有遵循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线索,进一步确认“自由人联合体”与“真正的共同体”的内在关联性,才能准确诠释作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类联合形式的“真正的共同体”,揭示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具有的特殊的价值旨归意义。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

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曾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①的理论主张。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旨在实现人的解放的共产主义理论诉求,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需要的一致性为基础,成功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路。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集中彰显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旨归,也因此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思想指南的坚实地位。显然,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揭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对于更加深入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相互关联,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与时俱进是不无裨益的。

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②。显然,不同国家的不同需求,必然生成不同的实践旨趣,不同的国情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在不同国家应用的形态转换。然而,决定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根本原因并非简单归因于国情的不同。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不同国家革命实践的指导思想,正是由于它揭示了不同国家发展的共性,形成了理论诉诸不同国家的决定性因素。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内蕴的逻辑旨归彰显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特性,成为不同国家革命实践共同依据的行动坐标,而不同的国情则赋予马克思主义原理以因地而宜的表现形态。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表明,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③。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完美结合,不仅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发展轨迹,而且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旨归。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基点生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需要的有机契合

诚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④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基点,也必须从理论与实践需要的契合之处展开,方能在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进程,从而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理论武器,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主观选择,而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具体国情的必然需求。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统治以及近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始终处于水深火热的生存困境当中,亟须一种先进的理论作为救亡图存的指南,而马克思主义正是这样一种旨在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革命理论。由此可见,中国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恰恰在于生存与发展的实践诉求,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建也正是以此为逻辑基点展开的。

毛泽东曾经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⑤毛泽东的论断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宗旨,明确揭示了人民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载体的重要意义。人民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倡导者,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受益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深刻人学底蕴,使其获得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契机,从而为中华民族进一步实现人的解放、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思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究其实质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紧密结合。然而,具体的实践是由不断变化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又要力求符合不断变化着的基本国情,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共进。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发展思路即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发展思路,不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活的灵魂一脉相承,而且也凸显了具体实践的重要地位。正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发展思路,马克思主义才得以在世界环境发生根本变化的今天继续彰显时代的内涵,使当代中国在传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真正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具体的国情相结合,形成了实事求是的发展思路,并据此阐发了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革命立场。应该说,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解放的理论诉求,又符合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实践需要。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中,所谓人的解放,其理论所指并非仅仅是人类的解放,也是每个人的解放,个体本位与群体本位的统一是其根本特征。因此,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中,片面强调群体性的人民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的理念并不可取,因其造成的发展窘境迫使我们不得不反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出发点。事实上,只有基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需要,把满足每一个人的特殊利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旨趣,以求实现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统一,才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初衷。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致思理路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逻辑旨归

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共产主义无非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⑥,其奋斗的最终目标在于“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⑦。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的哲学解读,不仅揭示了共产主义作为全人类共同理想的价值取向,彰显了各个不同国家发展的共性;而且丰富了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必然发展方向所具有的现实性,为展现各个国家发展的不同实践旨趣提供了论据。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的问题的理解与把握,日益彰显出以共产主义为取向的逻辑旨归。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我们的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⑧这一表述高度概括了中国革命的实践旨归,既阐明了当代中国社会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现实诉求,也体现了共产主义作为人类崇高理想所具有的价值意蕴。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进程中,当代中国逐渐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阐发了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底蕴的共产主义理想,展现出以人类解放为实践取向的价值旨归。

马克思在论及人类社会发展形式时着重强调,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即是“生活本身,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道德、人的活动、人的享受、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⑨遵循这一思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目标不仅定位于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奠定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且也要凭借生活方式的转化实现个人与共同体和谐统一的价值诉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旨、以个体与共同体和谐统一为标志的“真正的共同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向,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逻辑旨归。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概括,绝非简单诉诸生产方式中的经济变革,而且还着重阐发了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和谐关系。有别于意大利诗人但丁所谓“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旧纪元,《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实践构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⑩由此可见,共产主义的根本特征即是个人自由发展与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和谐统一,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则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同时,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也通过个人自由的实现得以确证。马克思主义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理论预设,并非乌托邦式的空想,而是对个体与共同体、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矛盾关系的价值反思。自由人联合体的提出,解决了长期存在于人类政治文明中的发展难题,在个体与共同体、自由与责任的矛盾纠葛中指明了通往社会和谐的实践路向,实现了对于共产主义的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把握。

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论述中,内在地蕴含着一个“真正的共同体”的理论思路。他们不仅阐发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且强调“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11)换言之,个体的自由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得以实现,而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获得自由的个人,才是所谓“自由人联合体”中的“自由人”。由此可见,作为对于未来社会的理论预设,“自由人联合体”与“真正的共同体”展现出完全一致的理论意蕴。

概括而言,在马克思关于“真正的共同体”的论述中,不仅实现了对“虚幻的共同体”的价值批判,而且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向。显然,只有遵循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线索,进一步确认“自由人联合体”与“真正的共同体”的内在关联性,才能准确诠释作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类联合形式的“真正的共同体”,揭示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具有的特殊的价值旨归意义。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进路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中,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在现实中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个人,即“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个人”并非孤立的、离群索居的存在,其现实性恰恰是由其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结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马克思所谓“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仅体现了人所具有的个体性,同时也彰显了社会关系对于个体存在所具有的决定作用。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人始终是在社会中生活与发展的个人,个人的自由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实现。然而,能够为个人自由的实现提供条件的共同体并非以往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任何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形式,而是实现了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协调一致的“真正的共同体”。

毋庸置疑,由“现实的个人”所组成的共同体不可能仅仅植根于共同的伦理道德、理想信仰等精神性因素,而必然具有利益相关的现实基础。所谓利益关系,在形式上表现为主体对相关对象的占有。然而,这种占有必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前提,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