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晓坤:可替代性道路的“抉择”――俄罗斯21世纪社会主义复兴运动研究」正文
【摘要】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复兴运动成为俄罗斯学术界的重要发展趋势。后苏联批判马克思主义学者立足于批判资本逻辑的全球化霸权,从现代世界的新格局、全球性问题这一时代背景出发,力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做出有意义的阐释和预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探求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俄罗斯左翼政党则在反思苏联解体、总结苏联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建设21世纪社会主义的新构想,并将社会主义理论和目标具体化为政治纲领和行动指南,通过有组织的政治斗争实践,争取俄罗斯重新实践社会主义的可能性。本文旨在研究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者对“21世纪社会主义复兴运动”的理论探索和政治实践。
【关键词】后苏联批判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复兴运动;资本主义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建立与瓦解,无疑是世界历史中最有影响力、最具争议性的历史事件,它不仅仅意味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生存方式是否可能,从根本上来讲,它也意味着共产主义理想和价值关怀能否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开拓可实现的道路。由于俄罗斯民族在一战后独特的历史境遇和民族性格,社会主义道路似乎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在苏联国家合法性的确立与巩固过程中,正如“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称谓,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最为关键性的地位,即发挥了汇集各民族力量、凝聚民众国家认同感、归属感的价值整合功能。但由于后来苏联官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削弱乃至变异,导致了人民对国家认同感的弱化和丧失,苏联作为一个国家才难以为继。可以说,苏联官方意识形态的形成、发展与瓦解过程,同时成为苏联民众对国家认同感形成、巩固与丧失的过程,以及国家建立、巩固与解体的过程。就此而言,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苏联而言,具有超越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与制度认同的价值整合功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二十年后的今天,足够的时间距离和历史跨度,使俄罗斯知识分子更加切近地反思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苏联社会主义运动(作为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官方意识形态)失败的原因,以及如何在金融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背景下,彰显社会主义的内在生命力,即探寻超越资本主义限度的可替代性道路。
一、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复兴
最近几年马克思主义复兴运动成为俄罗斯学术界的主要发展趋势,针对国内马克思主义反对派而召开的圆桌会议“社会主义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复兴?”成为重要的标志。俄罗斯左翼党派以及一批追求社会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和知识分子承担起了振兴马克思主义的重任。
2008年纪念马克思诞辰190年以来,俄罗斯学者们致力于重新阅读和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概括为:“(1)立足于现实的、有生命力的思想;(2)理论中贯穿始终的辩证法;(3)对历史、社会、科学进程和现象的深刻概括;(4)为创造性地改造现代世界提供了切入点。没有辩证法的思想,不是真正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旨在立足于宏大的历史视野,使现实世界发生彻底革命。”以奥伊则尔曼为代表的反思马克思主义和以布兹加林为代表的后苏联批判马克思主义在捍卫、推动马克思主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谢苗诺夫的著作《社会主义和21世纪的革命:俄罗斯和世界》,以及布兹加林、卡冈诺夫、斯拉文、巴加图利亚、梅茹耶夫等后苏联批判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论文集《社会主义―――21世纪》都极具代表性。前者从哲学和政治学角度,立足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阐释,后者则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在资本主义及其现代性批判的基础上,致力于探求当代俄罗斯的社会现实和未来命运。以布兹加林、科尔加诺夫为代表的莫斯科国立大学、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以及来自国内各科研机构的二十多位知名学者,以《抉择》、《哲学问题》、《经济学问题》为阵地,共同致力于“后苏联批判马克思主义”研究,坚持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在回归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基础上,致力于探寻俄罗斯民族未来的发展道路,反思和澄清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的内在意蕴及其与俄罗斯国家命运的历史关联。
布兹加林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俄罗斯的复兴运动开始于本世纪初,这个复兴思潮被学者们称为“后苏联批判马克思主义”。它立足于批判资本形式的全球化霸权,在全球化发展的未来趋势中寻求替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即创造性的构建“知识社会”,消除异化,使人类真正获得自由时间和文化空间的生存方式。后苏联批判马克思主义学者指出,上个世纪盛行的实证主义、后现代主义无法从根本上解构资本主义,为人类发展寻求替代之路,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则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即在全球化进程中社会经济生活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历史发展是非线性的、漫长的过程,自由资本主义由帝国主义阶段进入晚期资本主义,金融垄断资本导致全球矛盾冲突加剧,异化不仅发生在劳动过程中,而且已经全面渗透并控制了个人的整个生活,主体的创造性被消费意识形态所湮灭,现代性越来越走向自己的反面。与此同时,一种客观的历史趋势正在生成,即朝向自由王国过渡和转化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将成为资本主义的替代性选择,新的社会制度以超越资本的界限为前提,瓦解以资本为原则的现存体制,建立在主体自由自觉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上,社会为个体发展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和时间,在资本主义阶段所积累的、发达的科学技术、成熟的市场协作、宏观经济规划等都将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基础。如何创造性地寻找到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而不落入苏联社会主义的窠臼或是对资本主义的修正,成为后苏联批判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政治实践的旨归。
2008年世界范围爆发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出了现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调节制度的有限性,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根源的解剖受到了俄罗斯学者的重视。在分析生态危机、金融危机、政治文化控制的威胁等全球性问题的基础上,俄罗斯后批判马克思主义者重新评价了马克思经济学的当代意义和价值,并试图从马克思的方法论中寻找解决全球性矛盾和冲突的路径。布兹加林和卡冈诺夫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来说明21世纪第一次世界危机的主要特征,并要求重新调整导致生产过剩危机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后资本主义的新矛盾,即长期以来资本的过度集中,虚拟金融资本的过度膨胀以及现有经济部门之间的断裂等问题,抵制危机的调整策略在于加强国家对经济和分配的干预。《资本的界限:方法论与本体论―――古典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复兴》一书论证了21世纪所出现的全球经济和社会危机并不是古典主义的衰落,而是上个世纪占据主导地位的实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方法论上的衰落,是文明论在社会哲学、新古典主义流派在经济学理论上的衰落,“市场中心主义”经济理论已经过时。布兹加林强调,新的时代是辩证法复兴的时代,需要积极研究对当代全球变动和危机而言典型的、非线性的变革过程,重新探寻如何克服异化、提高人们社会创造积极性的路径。
布兹加林与奥诺格诺伊合作的《谁在创造历史的今天:全球化与俄罗斯》一书指出,全球化的幽灵正困扰着世界,美国自由主义、斯大林主义,以及原教旨主义和沙文主义都是全球化霸权的表现形式,因此,必须揭露隐藏在背后的全球化实质。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在俄罗斯现代社会中日益凸显,各种危机充分暴露了俄罗斯以及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社会矛盾。寻找人类社会可替代性的发展道路成为在今天创造历史的核心问题,书中尤其关注到拉丁美洲和欧洲的左翼社会主义运动,讨论了这种新的社会运动能否在今天承担起改变世界格局的任务。在《危机:未来的抉择(全球化与俄罗斯的特异性)》中,布兹加林对现代世界危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层面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模式的内在矛盾,进而澄清危机产生的根源,旨在从世界格局的整体眼光寻求危机后发展的可替代模式。布兹加林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选择性调控和宏观规划能够避免这场灾难,但要通过个体的创造性活动和自我实现开启通往“知识社会”的道路。
在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复兴运动的推动下,学者们将目光聚焦于“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道路问题,该研究领域已不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经典作家的论述以及对于苏联社会主义运动的反思,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学者纷纷发出声音。在学者们看来,这既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要从现代世界的新格局、全球性问题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性这一时代背景出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做出有意义的阐释和预见。苏联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实践被学者们作为探寻未来社会发展道路的宝贵财富,学者们的立场不是简单的否定和回归社会主义,而是试图寻找能够超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极对立的新路径。
围绕“社会主义在21世纪”这一主题,学者们展开了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的症候,为俄罗斯寻找可替代性的发展道路等问题的研究。作为一种政治实践活动,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俄罗斯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目前存在两种认识:第一,后苏联批判马克思主义遵循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人类社会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将社会主义作为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的必经阶段,从社会发展和价值关怀的维度阐释社会主义;第二,近年来“社会主义”被俄罗斯左翼政党作为纲领和战略目标,马克思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扮演着意识形态的角色。俄罗斯左翼政党将社会主义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的一种制度,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纲领的理论基础,探寻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中的具体实现路径。上述两种对社会主义的不同理解,都力求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国内外左翼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实践中找到依据。
二、社会主义理论的当代阐释与俄罗斯的历史命运
俄罗斯学者认为,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人道主义问题,即关于社会共同体中人的本质和存在的至上性,是一个未被充分认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共产党宣言》宣告了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价值原则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社会主义在21世纪表现为: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自我实现及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谢苗诺夫特别揭示了马克思的两个重要思想:第一,革命的动机不仅在于实现社会主义,而且在于消除人的社会异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人的独立自由是建立在对物的依赖关系基础上,从而导致了人的本质的失落和孤立存在,共产主义的真正旨趣在于人性的复归。第二,保持人类在革命历程中的乐观主义,认识到脱离陈旧生活方式的必要性,通过革命颠覆不公正和不健全的资本主义制度。联系俄罗斯实际,谢苗诺夫指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改革为俄罗斯所揭示的道路,使俄罗斯陷入深刻的危机。俄罗斯只能依靠快速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打破现有的恶性循环,剥夺寄生的寡头和俄罗斯新贵的势力,才能够解决俄罗斯的社会矛盾。目前俄罗斯政府确有一个历史性机会,如果政府错过这一机遇,人民自身将不得不挺身而出,去解决俄罗斯目前深刻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的分崩离析。”
谢苗诺夫近年来致力于社会主义理论的当代阐释。在《遗忘的马克思:革命、社会主义和人》中,谢苗诺夫指出,在社会主义问题上,我们存在七个理论误区,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创见。第一,有些俄罗斯哲学家认为,马克思从来没有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及社会主义是一个独立的和长期发展的社会制度,这是错误的。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从三个层面上科学地研究了‘社会主义’概念:(1)社会主义是理论;(2)社会主义是现实的、解放的和革命的社会主义运动;(3)社会主义是现实的社会,是现实的社会制度,构成了共产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内部的独立阶段。”第二,社会主义的实质并不是政治的,而是社会的,是确立和保障人的社会共同性,即人与人的关系的回归,而在资本主义下异化劳动使人脱离了这种共同性;第三,马克思具体地、辩证地、科学地揭示了所有制问题。在作者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私有制的态度是辩证的,他们所要求消灭的是“资产阶级的”、“在阶级对抗中的”、“在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中的”私有制,而认为中、小私有制的存在是必要的,他们不会造成剥削以及人对人的统治。“马克思根本不反对‘普遍的所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