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源:地方政府官员对人力资源系统的评价与执政绩效关系研究」正文
内容提要: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大多数学者都从宏观层面通过政策和官方数据给出了解释,认为组织制度变迁的决定因素是制度与组织的共生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全国性调查从价值和制度建设评价的异同,分析地方政府官员评价与执政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地方官员选拔任用中,政府普遍在成型的制度指导下沿用一贯的理性思维做出决策,而容易忽视官员个体价值的判断。作为经济参与人和政治参与人,官员个体的价值判断是其业绩的关键影响因素。地方政府官员对人力资源系统的价值判断,以及对当前人力资源系统制度运行情况的评价均与其执政绩效正相关。其中,相对价值判断,地方官员对人力资源系统制度运行的评价对地方政府绩效的影响更大。
关 键 词:人事制度/价值判断/绩效评估/地方政府
标题注释: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地方服务型政府构建路径与对策研究”(编号:09&ZD063)
政府人力资源系统运行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预测与规划、教育与培训、选拔与配置,考评与晋升、激励与保障。作为行政参与主体的政府官员,他们对当前政府人力资源系统作何判断,如何评价地方政府官员选拔任用过程中的宏观制度,官员对人力资源系统的判断是否对他们的执政绩效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何种影响,这些都成为关乎地方干部队伍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理论溯源与中国定位
传统意义上,人力资源管理被认为是组织为实现目标,而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活动来影响雇员的态度和行为,行为主义理论是该观点的重要支撑。一战后行为政治学产生,行为政治学在公共人事行政研究中,以人性假设为基础,关注微观、系统的个体行为,提倡定量研究,以观察到的和可以被观察到的行为来解释政治现象。早期学者用行为主义研究公共人事行政过程中,多重个体轻整体,将国家看作个体的组合,重视微观个体行为,缺乏系统观的研究意识。此外,重“事实”轻“价值”,往往局限于通过行为描述分析现象,而容易忽视对本质的揭示。为弥补行为主义的缺陷,新制度主义应运而生。新制度主义研究话语体系中,制度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强调程序、规范等政治的基本特征,政治机构并非个体机构的简单加总,而是集体行动者,党政治制度既定时,政治机构作为社会主体的行为会对政治活动的结果产生直接影响。[1]近二十年来,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被众人接受,这一局面离不开科斯、诺斯、威廉姆森和阿尔钦等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对制度、组织与经济绩效三者关系的深入阐述。其中,诺斯对制度与组织差异及二者关系所决定的制度变迁进行了讨论,认为组织制度变迁的决定因素是制度与组织的共生关系。[2]政府的发展取决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一系列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评估组织制度是控制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外部环境的重要途径。
(一)环境、制度与价值的分析框架与官员个体观念
韦伯认为,公共人事行政在官僚体制中是建立在聘用、薪金、退休、晋升、专业培训和分工、固定的权限、符合档案原则、上下级之间的等级服从的基础上的官员制度。[3]伦纳德•D.怀特认为当代公共人事行政中最重要的两大支柱一是人才选拔,一是职业分类,两者缺一不可。很长一段时间,公共人事行政被认为缺失理论基础,直到伦纳德•D.怀特率先提出公共人事行政“环境―价值―制度范式”。他认为环境是制度产生和变迁的外生变量,其改变引起公共人事行政价值的转变;价值作为该范式的核心,决定采取何种行为,产生何种功能;行为需要依赖相应的制度来实现,价值则在相应的制度中得到体现。
公共人事行政中的环境要素一般分为五类:经济要素、社会要素、沟通网络、符号系统和政治框架。[4]地方政府官员选拔任用不仅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系统,还隶属于公共人事行政系统,而公共人事系统又属于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任何制度的产生都建立在社会环境基础上,并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变革,塑造价值。本研究中,我们将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两个方面作为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运行的重要环境,同时用来测量地方政府官员的执政绩效。价值是隐藏在行动和制度背后的观念和态度,其有效性取决于能否在此基础上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促进系统的发展。人事行政价值是指由人们在长期的行政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人事活动相关的看法、思想、态度和观念所组成的价值体系。[5]如中国古代“官本位”思想的根深蒂固,造成行政部门被弊病顽疾难除,也就直接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持续多年的局面。制度是人们为了减少交易成本而构建的规则,多依靠权利自上而下地推行。其内涵包括宪政体制下出台的成文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各类习得性的管理。[6]制度一旦形成,便成了组织价值的载体,同时能够反过来影响价值。
随着政府部门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效率和成本效益的日益重视,国外许多政府部门开始借鉴私人部门的管理实践模式和行为。部分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参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型,构建了包括选拔、评价、开发、激励一系列活动的人力资源系统,此外公务员做出的战略决策也逐步得到认可。与此同时,20世纪90年代平衡记分卡的引入打破了管理者短视的行为,他们开始寻求组织战略与绩效间的“平衡”。我国学者运用平衡记分卡结合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构建了一系列政府绩效评估模式,服务型政府内涵赋予政府绩效评估新的制度化基础,包括分权化管理、责任机制、结果为本、顾客服务导向。这一举措一方面有助于强化政府职能定位,优化公务员队伍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增进公众对政府绩效评估的满意度。
(二)理论局限性与中国适用性
政治类型决定公共人事行政的类型,政治价值的选择与取向决定公共人事行政价值取向与体制格局。[7]上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美国文官制度中呈现出重要的作用,而它们对我国地方政府官员任用和晋升中的实用性又如何呢?
随着该理论框架的引入和使用,一方面,从战略环境看,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开始从整体主义视角出发,从更开阔的视野看待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传统的行政伦理文化被淡化,逐渐形成了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从价值层面看,我国人事干部改革的全局意识得到加强,顶层设计和基层干部参与得到加强,人事行政的系统化作用开始显现。因此,基于以上模型对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现有研究对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系统运行和政府绩效关系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体制方面,大多运用官方数据进行宏观层面的探讨。梳理地方官员选拔和晋升的研究,依然呈现出我国传统行政体制固有的“自上而下”的路径依赖特征。鲜有着眼制度行使主体,对其价值判断进行的微观研究。中国“官方面孔”的数据将一个目标明确反应灵敏的政府呈现在我们眼前,但政府官员的实际行为和担心顾虑如何,政府内部运作都不得而知。[8]因此,我们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官员个体上面,讨论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行政级别、工作单位性质的官员对人力资源系统建设的价值判断及评价是否相同,官员对人力资源系统建设的价值判断如何影响其执政绩效,官员对人力资源制度运行的评价是否影响其执政绩效,比较官员对人力资源系统的价值判断和官员对人力资源系统制度建设运行的评价,何者对其执政绩效影响更大。那么,现有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启发?
一方面,现有研究多关注自上而下的地方干部评价体系,忽视了对干部个体与组织匹配度的研究。目前对中国地方干部考核制度有较大贡献的学者有布赖恩、埃丁、徐淑英、海默等,他们普遍认为干部评价体系是中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大量研究证明,政府人力资源系统能够通过连接货币薪酬和职业前景,以组织绩效为目标,有力地塑造当地官员的行为。然而个体与用人组织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达到匹配的程度,以实现提升个人和组织绩效的目的?这一问题在政府部门的研究中学者们仍少有涉猎。路易斯从价值一致性角度对“个人与组织匹配”做出最早的解释,即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匹配的程度。[9]后来又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价值一致性[10]、目标一致性[11]、需求与供给和需求与能力[12]的一致性。布雷斯、沙特曼、霍夫曼等人的研究显示,个体与组织的匹配对核心员工的态度行为、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或组织公民行为都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另一方面,已有研究的前提假设多数为“政府官员是经济参与人”,即作为地方政府的主要经济运行者,更多地关注地方财税和利润竞争。怀廷(Whiting)的研究提供了中央政府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干部考评体系的可考据的信息,她认为中国干部考核延续了中国经济改革的路径,从一个强调政治态度和工作作风的体系转变成一套基于工作业绩考核的模式。其一取决于我国仍属于发展型政府,经济增长是政治合法性的前提。[13]其二受限于行政绩效的弱可测性,对经济指标的测量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14]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地方官员同时也是“政治参与人”,他们关注自身政治利益和晋升,因此除了传统政绩考核的同时需要关注公共服务能力和满意度。[15]
二、研究假设
(一)官员异质性特征对价值判断的影响
高阶理论(Top Management Team,TMT)认为,高管团队特征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任期等影响管理者的行为。[16]该理论在企业战略、离职意愿、投资行为等领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验证。学者们在进一步论证时将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特征概括为两个层次,一是基于关系取向(Relation-Related)的异质性,包括性别、年龄、籍贯的差异;二是基于任务取向(Task-Related)的异质性,包括从业年限,行政级别等。[17]
价值判断是人们根据自身价值观对社会现象、问题是否能够满足自身需求及满足程度作出的判断。地方官员对人力资源系统的价值判断,就是判断目前政府人力资源系统的运行模式是否有价值,是否应该这样做,即官员是否认同现行人力资源系统中公务员逢进必考、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竞争上岗以及加强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根据“三圈理论”,科学的领导决策需要考虑价值、支持和能力三个维度,其中领导决策的价值观和价值分析是起点,在此基础上能够打造胜任组织的能力,营造良好的组织环境。[18]官员对人力资源系统的价值判断反映其决策是否以组织发展为前提,主导决策时价值分析是源发性的,只有带着科学的决策价值观,才能可能取得组织成员的支持,才有可能释放出胜任的组织能力。具体来看,官员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容易营造多元的交流环境,避免有限理性的产生。教育水平、行政级别和所在单位性质的异质性使官员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和工作阅历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价值判断造成影响。综上所述,提出如下假设:
H1:地方政府官员的特征正向影响其对人力资源系统的价值判断。据此,提出子假设H1a、H1b、H1c、H1d、H1e,即地方政府官员的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行政级别和工作单位性质与他们对人力资源系统的价值判断呈正相关关系。
(二)官员异质性特征对制度评价的影响
制度评价的前提是有合理的评价标准,哲学视野中的制度评价标准包括制度要具有逻辑异质性,内容要与内在规律吻合,目标选择和价值定位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19]本文探讨的制度评价指官员对当前政府人力资源系统建设中公务员录用、考评、培训、薪酬福利等制度运行情况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