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庆治:雾霾政治与环境政治学的崛起」正文
【摘要】环境政治是指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一种政治性理解与应对。环境政治学作为政治学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可以从两个视角来界定或描述:一是环境人文社会科学属下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二是比较政治学属下的一个议题政治学科分支。环境政治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已经有着40多年的历史,环境政治学作为一门政治学分支学科或环境人文社科学科也已有着20多年的历史。但无论就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实际成效,还是自身发展的趋向与可能性而言,环境政治及环境政治学都还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环境政治学#环境政治#生态政治#比较政治学#雾霾政治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城市雾霾现象作为一种社会政治议题的广受关注,可以理解为环境政治在我国初步萌生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对此的更深入分析,还需要我们对作为一门政治学分支学科的环境政治学的系统性理解与阐释。总的来说,无论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政治现象,还是作为一个新兴的政治学交叉学科,两者都仍处在不断形塑自身的演进过程之中。甚至可以说,其还依然是人类社会对当代生态环境难题的人文与社会性总体理解和回应的一个构成部分。
何为环境政治?
简单地说,环境政治是指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一种政治性理解与应对。具体而言,它至少包括历时生成和现实表现两个不同的维度。
就“历时生成”来说,从生态环境难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到最终发展成为社会主体的环境政治意识和行动,是一个逐渐生成的动态发展过程。
一方面,生态退化或环境破坏意义上的生态环境问题,早在现代社会之前的人类文明中已经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比如,农业过度开发所造成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问题,在人类较早进入农业社会的几大河谷流域文明中都普遍存在,其中也包括我们的华夏文明。但是,无论是狩猎采集社会还是农耕社会条件下的生态环境破坏,都还是局部性的,而且往往采取一种节奏缓慢得多的形式。相比之下,我们今天所集中关注与讨论的不是古代社会中所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是现代工业社会条件下产生与不断蔓延着的生态环境问题。
另一方面,即便在现代社会之中,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早已显露和广泛存在,并不从一开始就直接表现或激化为一种环境政治。可以说,当代或世界范围意义上的环境政治是1970年代初,才基本成型的一种社会政治现象。[1]至此,客观存在着的生态环境问(难)题,不仅成为人们当作一种社会政治议题来讨论的“绿色关切”,而且成为人们社会政治意识和社会政治行动中的相对独立性方面:与生态环境议题相关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活动。
就现实表现来说,环境政治既体现为政治活动从议题发现(创制)、社会政治动员、政府回应与决策、政策落实与反馈等的不同阶段,也体现为不同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及其结果。
一方面,任何环境政治活动都会包括或涉及到从议题发现(创制)、社会政治动员、政府回应与决策、政策落实与反馈等的不同阶段。
比如,城市中的大气雾霾现象首先是一个客观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因而也就是一个应该由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和技术工程专家做出合理阐释的问题。不管是由于这一问题本身的日趋严重,对这一问题相关科技知识与阐释的广泛传播,还是由于政府有关部门对于这一问题的推诿或失当回应,等等,都有可能使该问题最先成为少数群体和个人的关注对象。这是大气雾霾问题政治化的第一步,也就是议题发现或创制的过程。
接下来,最先意识自觉的少数群体和个人将进行关于该议题的社会政治动员。那些最具权威性的科技专家、最具公众影响力的社会名流,将优先成为被倚重或青睐的动员对象。因为,他(她)们的关注和参与不仅会有着事半功倍的社会政治动员效果,而且会大大提升该议题动员的政治正确性与合法性。当一个具有广泛公信力的公共卫生专家来谈论雾霾对人体健康的长期潜在性危害,当一个国际知名电影导演来谈论雾霾如何影响着自己的创作激情时,其社会动员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无论这种动员是否会迅速演进成为大众性的集体抗争,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声音终将会被听到。这是大气雾霾问题政治化的第二步,也就是社会政治动员阶段。
然后,我们可以预期,政府将会根据自己对该议题的政治判断一问题本身的严重程度和不同决策方案的政治后果――做出决策。一般地说,政府肯定会对已经被社会政治动员所渲染甚至夸大的该议题,做出某种形式或某种程度的正面回应,包括采取一定的公共政策措施。但是,这些回应和措施也往往不会完全满足社会公众,尤其是最激进的少数群体和个人的政治要求或预期。理由很简单,政府的任何决策都必须是综合考虑多方面利益要求的权衡过程。何况,包括大气雾霾在内的生态环境问题应对,几乎肯定会对传统经济生产与消费部门的利益带来影响。这是大气雾霾政治的第三步,也就是政府回应与决策阶段。
最后,一般地说,并不能令各方满意的政府决策却可以暂时消解或弱化少数群体和个人对于该议题的大众性社会政治动员。相应地,政府决策的贯彻落实与阶段性评估就成为该议题未来走向的关键。认真的贯彻落实并取得积极的阶段性成果,有可能会导致建立政府与民众、环境团体(分子)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关系,结果将是该议题阐释与应对上的“政府挤入”或“环境非政府组织挤出”;或者相反,该议题将会走向新一轮的大众性社会政治动员。这是大气雾霾政治的第四步,也就是政策落实与反馈阶段。
另一方面,环境政治也会体现为不同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及其结果。其中,政府、政党、社会公众(包括非政府组织)、大众传媒和国际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是主要的环境政治角色和行为体。
在民族国家层面上,现代民主国家尽管遭到了大多数激进环境哲学与政治学的理论批评,但依然是生态环境问题应对与管治的公认主角[2],而且,至少从欧美国家生态环境问题应对的历史经验看,它的确取得了某种程度上的成功。无论如何,相对于自由主义的市场,一个不断绿化的民主国家依然承载着人们更多的希望。因此可以说,广义的民主政治体制是环境政治得以孕育、成长与开展的基本制度环境和语境。[3]当然,民主政治体制并不意味着狭义上理解的西方政治模式,更不等同于美国政治模式。
在国际层面上,环境非政府组织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获得了大规模的数量扩张与自身发展,围绕着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南非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和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环境非政府组织参与,成为了国际环境政治中的一道靓丽风景。但是,迄今为止,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依然是国际或全球环境政治中无可争辩的主角。尤其是,以联合国机构框架为核心的国际或全球环境管治体制,仍是国际社会共同性努力的主要领导力量。但至少与国内层面相比,国际社会协同应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努力进展缓慢。“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达成的一种国际社会绿色政治共识,更多只是停留在一种政治宣示性或象征性表态,而不是义无反顾的切实行动,可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这样。正因为如此,不无遗憾的是,正是在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以来的40多年中,我们唯一家园地球的整体生态环境在继续而迅速地走向恶化,而不是改善。
作为一个学科的环境政治学
作为政治学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环境政治学大致可以从如下两个视角来界定或描述。一是环境人文社会科学属下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二是比较政治学属下的一个议题政治学科分支。
就前者来说,如果把最广义的环境科学分为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技术)和环境人文社会科学三大学科群或系列的话,那么,环境政治学就是隶属于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三级分支学科。[4]
就我国而言,环境人文社会科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传统人文社会科学对日渐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回应与互动所形成的众多新兴、交叉和边缘学科的总称。它具体包括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美学、环境文学(艺术)、环境史学、环境社会学(人类学)、环境政治学(公共管理)、环境教育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法学等,同时还应包括近年来在属于理工门类的以环境自然科学与环境工程学科为主体框架内,成长起来的一些明显具有人文社科属性的分支学科,比如环境伦理(哲学)、环境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资源保护)、环境与公共管理、环境与国际合作(法)等。也就是说,环境政治学只是上述诸多环境人文社科学科中的一个分支,而且可以想见,它们相互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学科背景或基础知识上的关联、甚至是交叉,比如在环境政治学与环境哲学之间、环境政治学与环境社会学之间、环境政治学与环境经济学和环境法学之间。
承认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性,或环境政治学的隶属性,一方面,可以强调环境政治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密切关联和相互支撑,尤其是比如环境哲学与环境伦理学对于环境政治研究的母体性学科意义。环境政治学中非常普遍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哲学与伦理将决定着什么样的政治与政策,同样是生态友好或环境友好的政治与政策,可能基于完全不同的哲学和伦理理由(依据),因而可能是彼此并列甚或对立的。
另一方面,可以彰显环境政治学对于环境自然科学和环境工程科学(技术)类学科的依赖与借鉴特征。也就是说,环境政治学所涉指讨论的“环境”或“生态环境”,首先是一个自然科学或工程科学(技术)意义上的概念。离开了环境自然科学和环境工程科学(技术)作为基础,环境政治学无论是对于问题本身的确定与阐释,还是对于解决方案的制定与提出,都是缺乏最基本的学理依据的。比如,对于城市的大气雾霾问题,如果没有充分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和工程技术手段作为支撑,单凭环境政治学孤军作战是很难取得什么成效的。
就后者来说,如果我们把政治学划分为政治理论(思想)、比较政治学、国内政治、国际政治(关系)、政治经济学、政治学研究方法等二级学科,那么,环境政治学大致属于比较政治学属下的一个议题政治分支学科。
环境政治学作为一个比较政治学的分支学科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它的议题政治性质;二是它的比较研究方法。议题政治是指它集中于人类社会政治活动的某一方面关切或其中的某一环节,相应地,这也构成了我们进一步对比较政治学做出学科划分的一个维度。而环境政治学就是对人们的环境政治意识与行动的系统性理论研究。比较研究方法并不是环境政治学的唯一研究方法,但是,在不同社会主体的环境政治意识与行动的比较研究中,探询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适当的政治观念及其制度构架,的确是环境政治学最主要的方法论考量和原则。[5]
因此,我们可以大致把环境政治学划分为:生态政治理论(思想)、环境运动(社会组织)和政党、环境管治与公共政策、国际(全球)环境政治这样四个组成部分。生态政治理论(思想)集中于分析不同政治主体包括个人的环境政治意识或生态政治观念,环境运动和政党集中于分析作为环境公民社会主要构成部分的环境社会组织与环境政党(绿党)及其社会政治动员,环境管治与公共政策集中于分析现代民主政治体制下的政府环境政策制定与落实,而国际环境政治集中于分析全球视野下的环境国际政治与合作,以及一种全球性环境管治愿景与制度框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