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大磊:台湾认同的迷思

作者:节大磊发布日期:2016-01-16

「节大磊:台湾认同的迷思」正文

作者授权爱思想网首发,转载需取得授权

节大磊,宾夕法尼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

内容提要:台湾认同是两岸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没有必要将其过分拔高乃至"迷思化",进而对两岸的和平统一过度悲观。尽管自认为是台湾人的比例大幅上升,但是关于统独的政策偏好相当稳定,大部分台湾人在攸关两岸未来的问题上还是比较务实中庸的。认同和民意似乎并没有对台湾当局一些重大的两岸政策产生决定性影响。"太阳花"学运和"九合一"选举国民党惨败的原因多重、复杂,并不意味着台湾认同的激进化或者对两岸交流的完全拒绝。

台北故宫入口牌楼

在两岸关系的博弈中,中国大陆、台湾岛内各政治势力及美国在诸多议题上尽管存在不同乃至截然对立的主张和立场,却有一点几乎毫无争议的共识即台湾认同处于上升之中,而这种认同的转变对两岸的最终统一是不利的。不同角色看待台湾认同变迁的心态迥然不同:对中国大陆及台湾岛内支持统一的人士来说,这种趋势使人忧虑;对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来说,台湾认同常被拿来作为其主张的社会基础及选战工具;对美国来说,如果台湾认同的变迁导致台湾当局采取激化两岸关系的政策,则会有担忧,而在两岸关系较为平稳的时期,台湾认同与美国的利益似乎并无直接利害关系。绝大多数研究两岸关系的学者也都认为台湾认同不仅在上升,而且大概会成为决定两岸关系未来的最重要因素。

诚如众多论者所言,在冷战结束和台湾民主化后的20多年间,台湾人的自我认同大幅上升,并且对台湾政局及其大陆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尤其是近些年来,台湾年轻世代所表现出的台湾主体意识使得寄望于祖国和平统一的人士忧心不已。那么,究竟应当如何全面客观地理解台湾认同的意涵?台湾认同是否成为其大陆政策及两岸关系的决定性因素?2014年初在台湾爆发的"太阳花"学运是否意味着年轻人的台湾认同更显性、更强烈、更激进?2014年11月底执政的国民党在"九合一"选举中的惨败是否意味着台湾选民对两岸和解交流政策的否定?

本文的基本论点是,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自我认同为台湾人,他们关于统独的政策认同在整体上还是比较务实中庸的;认同和民意并没有对台湾的大陆政策产生决定性影响;"太阳花"学运和"九合一"选举的结果并不意味着台湾认同的激进化。因此,台湾认同对于两岸关系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必要把它变成一种"迷思",将其无限抬高到决定两岸关系的地位,拟或因为台湾民众的自我认同而对两岸关系过度悲观。

一、台湾认同的内涵

在具有政治含义的台湾人的认同中,至少有四个层面:省籍认同(本省人还是外省人),族群认同(中国人还是台湾人),统独认同(统一还是独立),以及政党认同(国民党还是民进党)。这四个层面相互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一个外省人更倾向于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两岸统一和国民党,而一个本省人更倾向于认同自己是台湾人、台湾独立和民进党。但是,这种相关性颇为有限。省籍认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弭,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大大下降,而政党认同更直接影响的是台湾岛内政局,以下讨论将集中于与两岸关系最为密切的族群认同和统独认同。

关于族群认同,一个最基本的观察就是台湾人认同持续上升。 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所做的追踪调查表明,台湾人认同的比例不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超过了中国人认同,更是在2008年前后超越了认为自己既是台湾人又是中国人的双重认同。在2014年,台湾人认同、双重认同和中国人认同的比例分别为60.6%、32.5%和3.5%。

台湾原住民

另外,关于统独的政策偏好则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统独认同虽然在不同时间段有小幅波动,但就20年的时间跨度来说,保持了相当大的稳定性。二是"维持现状"是显著的主流民意:"维持现状再决定"加上"永远维持现状"几乎一直是绝对多数,并在2014年接近了60%。"维持现状再独立"的"偏向独立"者达到18%,"维持现状再统一"的"偏向统一"者有7.9%,而"尽快独立"和"尽快统一"则分别仅有5.9%和1.3%。

因此,族群认同的剧烈变动和统独认同的相对稳定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意味着,台湾人的自我认同对政策偏好的影响并不明显。正如台湾政治学者吴玉山所言,"族群认同上的台湾化趋势并没有转化成为对于台湾独立的政治要求。民众的台湾意识虽然大幅度的昂扬,但是他们对于国家的未来还是保持中间的立场"。 通俗一点说,就是"爱台湾"并不等于支持台独。

有学者指出,以上衡量认同的方式无法揭示很多台湾民众的真实想法,尤其是所谓"维持现状者"--这些"维持现状者"出于种种考虑而掩盖了自己对于统独的真实想法。 因此,为了衡量台湾民众的真实偏好,需要首先给定明确的条件,亦即要衡量"条件性偏好"。一方面,如表1所示,假设"台独"不会引发战争,则有72%的人选择支持台独;但是如果"台独"会引发战争,则也有73.3%的人反对"台独"。这其中有46.2%的是"实用主义者"或"机会主义者",他们的立场取决于"台独"引发的后果。另一方面,如表2所示,假设两岸在经济、社会、政治各方面的条件相当,则有64.2%的人愿意支持统一,反之则有75.7%的人不接受统一。这其中也有45.2%的"实用主义者"或"机会主义者",他们对统一的立场取决于两岸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也就是说,台湾社会固然有一部分立场坚定的独立派或统一派,但更多的人是"实用派",他们既可以接受统一,也可以接受独立,主要基于现实情况和利益考量。

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在年轻世代身上更加明显。相对于上一辈或者上上辈对统独更加两极化的态度,台湾年轻人显得更加"中庸",更愿意考虑未来的不同可能性。 这与不同世代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不同政治和社会环境有关。对于在国民党白色恐怖和威权统治时期长大的很多老一辈台湾人来说,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受到压制并被边缘化,国民党当局利用其"代表全中国"及"反攻大陆"的虚幻映像轻而易举地剥夺了人们的政治自由和权利。"爱台湾"是不被允许的。也正因为如此,在威权时期形成的台湾认同就意味着拒绝国民党威权统治下的政治经济结构,并且拒绝国民党通过威权统治"强加"的所谓"大中国意识"。换句话说,"爱台"与"反中"几乎是一体两面。

对于台湾的年轻世代来说,他们出生并成长在民主化后的台湾,"爱台湾"对他们来说是自然而然、与生俱来的,也不需要通过反对或者拒绝什么才能实现。也正因为如此,"爱台"并不意味着"反中"。一方面,他们可以自豪地说自己是台湾人;另一方面,他们并不排斥了解和接触中国大陆,或者在大陆寻找学习和就业的机会。 因此,尽管老一辈人和年轻世代均秉持台湾认同,但由于时代背景和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不尽一致,其内涵也就有所差别。

二、台湾认同的影响

如上文讨论所示,尽管台湾人认同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攀升,然而就统独偏好而言,大多数人还是比较务实和理性的,年轻世代尤为如此。那么,认同的变迁对台湾的大陆政策是否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粗略回顾一下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台湾的大陆政策和两岸关系,就会发现认同变迁的影响至少不是决定性的。不管是几乎直线上升的台湾人认同,还是较为平稳的统独偏好,其变化都是接近线性的,而这与台湾大陆政策和两岸关系的波谲多变、波浪形变化并不契合。例如,台湾民众"维持现状"的主流民意并没有能够约束陈水扁在两岸关系上时常挑衅性的举动,而马英九时期愈加上扬的台湾人认同与其采取的加强两岸交流的举措似乎也不甚合拍。

对于民意如何影响涉外政策,学界并无定论。取名自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和著名记者李普曼的所谓的"阿尔蒙德-李普曼共识"认为民意如流水,民众对涉外政策的认识肤浅、影响有限。尽管这种"共识"近些年来遭到了挑战,但是能够清晰论证民意如何影响涉外政策的研究依旧鲜见。 德国政治学者托马斯・里塞-卡彭(Thomas Risse-Kappen)在一篇颇有影响的文章中指出,大众民意还是政治精英主导涉外政策,不是一个单纯"自下而上"或者"自上而下"的问题,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