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波:台湾政治民主化与本土化的动因及其影响

作者:刘洋波发布日期:2016-02-16

「刘洋波:台湾政治民主化与本土化的动因及其影响」正文

1986年,台湾的反对派人士组成民主进步党,打破了国民党一党独存的党禁政策。1987年国民党政府解除戒严,标志着实行了38年的戒严法入土为安。1988年,蒋经国逝世,李登辉接任“总统”,并成为国民党主席,他也成为台湾本土的第一位“总统”。1990年,国民大会正式选举李登辉为总统。2000年,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当选为“总统”,国民党一手遮天的局面被打破,陈水扁上台后积极推行所谓的本土化,实际上是去中国化。2004年陈水扁继任“总统”。

纵观1986年以来台湾的政治演变,我们可以发现,岛内政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民主化和本土化。民主化和本土化是互为表里,相伴而生的。民主化解决的问题是:在岛内,是应该由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台湾省人自治,还是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而本土化解决的问题是,在岛内,是应该由占人口大部分的台湾省人统治,还是各个族群平等地分享台湾政权,是应该由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文化居主导,还是由台湾本土文化独霸一方。应该说台湾的民主化和本土化是岛内外政治生态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台湾省人民诉求民主,要求享有平等地参与政治的权利,有其合法性和进步意义。但是,台湾的民主化最后异化为统独之争,台湾的本土化堕落为去中国化,则是根本违背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利益的。本文通过考察台湾政治发展的趋势,探求台湾民主化和本土化的动因、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并就此提出我们应对台湾政治变化的举措。

台湾的历史与族群――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态环境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一个铁的事实。不管是2000多年来台湾与大陆交往的历史,还是现代国际社会的认同和国际法的规定;不管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还是族群、人种的衍化,都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台湾的历史和族群又是错综复杂的,这使得台湾的政治生态环境也变得纷繁复杂。因此,要全方位的了解台湾政治发展的趋势,我们必须从台湾的历史和族群说起。

根据历史记载,早在三国时,吴国的孙权就曾派大将卫温入夷洲。此后,两地的交往源源不断。元代,忽必烈设澎湖巡检司,正式将台湾及其周围列岛纳入中国版图。明末,荷兰殖民者乘战乱窃据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朝政府又将台湾收入版籍。1885年台湾设省,刘铭传任台湾第一任巡抚。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把台湾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半个世纪后,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1949年,国民党战败,退踞台湾,从此开始了海峡两岸超过半个世纪的分隔状态。台湾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也造就了它特殊的族群分布格局。台湾有四大族群,最早居住在台湾的族群是高山族,又称原住民,主要分布在台湾的中部山区。从三国时期开始,陆续有汉民迁入台湾,明末清初,初具规模。这部分移民分为两支,一部分是来自福建南部的泉州、漳州地区,称为闽南人,一部分来自广东、浙江等地,称客家人。1949年前后,国民党战败,200多万残余势力退踞台湾。这部分人被称为外省人。

长期以来,台湾始终处于非本土人的统治之下,先后经历了中原王朝政府、荷兰殖民者、郑氏家族、清政府、日本殖民者、国民党政权的统治。这些统治者都把台湾作为自己的米仓、钱库,可以说掠夺者多,建设者少,压迫者多,爱护者少。台湾人在这种压抑的政治夹缝中生存,早生怨恨,特别是二战结束以后兴起的民族解放浪潮,这些都会激发他们的民主意识和本土意识。用李敖先生的话来讲,就是台湾人从来没有作过官,官瘾很大。因此,一旦条件成熟,民主思潮和本土化运动就会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而这种政治、经济条件是在两蒋统治时期形成的。

两蒋时期――台湾政治民主化和本土化的发育和发展

1949年前后,蒋介石集团灰溜溜的从大陆逃到台湾。200多万的国民党残兵败将,瞬间成了台湾新的统治者。台湾社会阶层的政治经济划分由此变得复杂起来。内战的惨败,使蒋介石痛定思痛,深刻反思丢掉大陆的历史教训,决心在台湾励精图治。幻想以台湾为根据地,反攻大陆。蒋介石的心态是矛盾的,他既要紧紧握住权力,成为台湾政治的绝对权威,超级强人,借此把台湾变成最可靠的反共堡垒。但他又无力将触角伸入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建立对台湾社会的集权统治。蒋介石因势利导,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保留和发展台湾的地方自治。在经济上,推行土地改革政策,使多数人得到了土地。为台湾中产阶级的生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时候,蒋介石严格实行动员戡乱时期的临时条款,加强戒严体制,严禁任何党外政治活动,压制岛内民主的发展。因此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政治体制,即威权政治与地方自治相结合。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台湾这种二元政治体制是在全球范围内美苏展开冷战,全国范围内两岸严重对峙的国内外形势下形成的。但是台湾社会毕竟是本土人占大多数。蒋介石也认识到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单靠外省人并不是长远之计,必须吸收本省人加入国民党,扩大国民党统治的社会基础,增强其政权的合法性。因此,很多本省籍的人加入国民党,国民党本身也开始了本土化的进程,本省籍的力量越来越取得举足轻重的作用。

1975年,蒋介石逝世,台湾进入蒋经国时代。蒋经国当政以后,台湾的岛内外政治生态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国际上,表现为中美关系缓和并最终正常化,而美台官方关系中断,许多国家纷纷和台湾断交,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从70年代后期开始,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民主运动的第三波,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改弦更张,建立民主制度。这些对台湾社会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震动。在两岸关系方面,1978年后,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1979年,中共中央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表达两岸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而台湾经济起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客观上也需要解除戒严体制,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拓展空间,两岸紧张形势为之松弛。从岛内形势来看,台湾经济起飞,教育发展台湾社会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革,造成台湾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台湾形成一个数量庞大的拥有知识和技术的中产阶级。这些人大都是经济上成功的白领阶层,接受过高等教育并对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比较熟悉,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日益强烈。一些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人开始以党外的形式积极参与政治,并逐渐形成一股力量。1947年以后,国民党就宣布结束训政,进入宪政时期。国民党为了长期把持立法院和行政院的选举,规定党外人士只能以个人名义参加竞选,国民党可以利用自己掌握强大的社会政治经济资源,轻而易举地操纵选举。立法院实际上成了国民党的橡皮图章。但这毕竟为党外人士参与政治提供了前提条件,为后来的民主化改革提供可能。80年代后期先后发生的“江南命案”和“十信弊案”,震惊了世界,冲击了台湾社会,则成为台湾政治革新的导火索。

为了因应时代、环境、潮流的变化,考虑台湾在蒋经国之后已无具有绝对权威的政治强人,台湾迫切需要实行政治革新。蒋经国在新形势下审时度势,以他崇高的威望和坚定的决心力行革新。默认了党外组党的事实,打破戒严体制,从而使政治革新不可逆转的深入下去。蒋经国培养李登辉为接班人的举动则推动了台湾政治的本土化。1986年民进党的成立打破了长达30多年的党禁,台湾民主化的瓶劲被突破。进入90年代以后,国民党由于政见的分野而分裂,新党、亲民党的出现不仅使国民党元气大伤,同时使多党竞争的格局最终形成。台湾政治民主化和本土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

台湾政治民主化和本土化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

可以说台湾政治的民主化和本土化是互为表里的,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国民党退踞台湾后,长期垄断政治权利,形成特权阶层,广大的本省人则长期处于无权地位。因此从某个角度来说,台湾政治的民主化过程就是政治权利的重新分配问题,实际上就是本土化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台湾本省人要获得政权,取得政权,也必须以民主为武器,通过党外组党,以议会竞选的方式去夺取政权,这本身也是民主化的过程。但是当本土化发展到台湾社会认同危机的层面时,它又阻扰了台湾的民主化,或者说异化了台湾的民主化。台湾的民主之争变成了统独之争,变成了最根本利益之争。这本身就是违背民主的核心精神的,变成了最大的不民主。

台湾民主化和本土化只有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才有前途和希望。民主的最核心精神是代表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在当前形势下,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过去国民党统治时期压制台湾的本土文化和现在民进党当局顽固地实行去中国化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台湾的本土文化只有根植于中华文明的肥沃土壤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台湾的民主也只有照顾到大多数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才会有前途。

面对台湾的民主化和本土化潮流,我们要因势利导,化解台独风险。既支持台湾人民民主自治的合法要求,团结一切拥护祖国统一的政治力量,又坚决打击一小撮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加快自身的发展,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用中华文明的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来团结所有的炎黄子孙,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

[参考文献]

丹尼.罗伊著,何振盛、杜嘉芬译,《台湾政治史》,台湾商务印书馆。

茅家琦:《80年代的台湾》,河南人民出版社。

茅家琦:《台湾三十年――1949-1979》,河南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