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瑜:失之南中国海收之台海」正文
美舰巡行南沙岛礁,北京予以严正抗议、警告、追踪、监视,这是否足以充分表达立场?答案见仁见智。由于华府预告未来类似行动将会继续,似乎是借用北京巡行钓鱼岛的模式,还治其人之身,将中国日本化,若中国加以冲撞,则又如越南抵抗中国的模式,将中国越南化,北京乃有陷入进退失据之虞。
北京若尝试更强的手段,势必升高紧张,一旦擦枪走火,出现伤亡,后果不堪设想,和平发展的总方针难以为继。反之,若北京止于口头警告,是否会予外界色厉内荏的印象,进而引发小国效尤?届时纵使驱逐小国来扰,必遭欺善怕恶之名,并等于拱手奉送华府一个死心塌地的战略棋子,免费自愿对付中国。
所以,不论是更强硬的正面迎击,或让华府如同性骚扰一般来去自如,都不恰当,似乎只能哑子吃黄连。而这势必也是华府采取行动之前,就已经沙盘推演过之后的决断。所以,并不一定是华府可刻意叫阵,认为美国有万全把握战胜中国,而是掌握到北京决策条件的各种成本皆高,所以敢于摆出挑衅姿态。
简言之,华府自己也没有意愿升高冲突,因此此番巡行之举,讲穿了,无非就是一出有若干军事风险的演出,主要是针对美国在南中国海的盟邦或潜在盟邦释放信号。故在本质上,巡行是属于公共外交的范畴,其目的则是维系美国的霸权信用,借着打击中国在南中国海的威望,遏止中国崛起所造成的望风披靡。
既然北京诉诸军事对抗不符政策理性,且在南中国海尚无实质损失,毕竟人工岛礁本非国际法上的主权领土,所以有待弥补的,是威望这本账簿上的赤字。既是威望问题,自然可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而不需要集中在南中国海的范围里讨回公道。而放眼世界,北京有局部优势及正当理由的不二所在,首推台湾海峡。
首先,华府在台海的正当性不足,因为有一个中国原则在先,又有“八一七公报”在侧,美国早就承诺逐步减少对台军售,却实际上不断批准售台金额更庞大、效能更先进的武器,历次均以其国内有台湾关系法为理由。所以,美国对台军售已违反美中两国之间的约定,至为明白,因此北京反制措便合乎情理。
其次,台独活动在台湾如火如荼,其中文化台独更是无中生有,积非成是。随着国民党的崩溃在即,来年的台独势必变本加厉,反分裂的政治前景渐行渐弱。而若采取军事武统来扭转,其伤害恐将绵延数代。由于台独的物质力量主要来自美国,台独的信心乃因美国军售与政治鼓励,而随之强化。
台湾人民无不深受中国文化之洗礼,四书五经朗朗上口,民间宗教更难按两岸之分加以区隔,何况经济互动频繁紧密,社会连带深入基层。在这样的基础上,一旦美国对台独的支持遭到动摇,即使是台独势力也能在旦夕之间自我调整,更遑论台独领导阶层向来率先、热衷于掌握大陆上各种机会,最为投机。
所以,只要北京能在台海正面挑战美国对台湾的军事介入,立即可收一石二鸟之效。一方面,展现挑战美国我行我素的意志,因此对外界(尤其是南中国海诸国)便可获得重大公共外交的成效。二方面,动摇台独的信心,诱使台独领导阶层进行政治调整,重新思考中国选项,进而酝酿出超越美日的心理。
北京挑战华府的方法很单纯,便是宣布将针对出售台湾武器的国家,不定期检查其商船、货机,没收违反中国国家安全与主权的军售。由于宣布临检的政策不等于实际执行临检,所以行使政策的过程很有弹性,但却对美国所谓的公海自由航行设下条件,亦即自由航行不能做为违反国际承诺,威胁他国的借口。
北京大可按照1993年美国炮制的银河号事件,依此模式处理,由第三方陪同登船开箱检查,或迫降美国货机进行临检,检查范围亦可及于台湾商船、货机。华府尔后是否要派军舰护航美国商船?派遣军机护航货机?这要如何判断临检范围与对象?是否疲于奔命?或是只能让北京自由裁量临检或紧或松?
以反对美国对台军售为由,在台海或东海邻近地区临检美国商船、货机,将可展现对抗美国的意志。而因为这样的政策宣示,实际未必需要执行,或仅止于象征性执行,便无太高军事升高风险,但却能凸显中国主权主张,促使台独三思未来,动摇美国的信用,重建中国的威望,遂将岛礁事件抛诸九霄云外。
作者是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