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卓恩:台湾政治中的蒋经国

作者:何卓恩发布日期:2014-04-28

「何卓恩:台湾政治中的蒋经国」正文


2014年4月13日,武汉大学素质教育讲堂第188期举行。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何卓恩以“台湾政治中的蒋经国”为主题发表演讲,凤凰大学问获得授权刊发相关内容。

何卓恩指出,蒋经国在青少年时期接受了儒家经典和三民主义教育,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习则使共产主义对他产生巨大影响,他是蒋介石家里的共产党。

在何卓恩看来,蒋经国在政治生涯初期,将儒家的忠孝思想、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某些思想相结合,但唯独缺乏自由民主思想。去台湾以后,在投身台湾政治的第一阶段,他充当了“打手”和“杀手”的角色;而在70年代,蒋经国开始致力于大规模建设台湾,发展台湾社会力,成为实现台湾经济转型和起飞的“舵手”,并于80年代做出“关键人物的关键决定”,最终成为台湾政治转型的推手。何卓恩认为,虽然蒋经国本没有自由民主的信念,但是他从南越覆亡和韩国独裁的经验中,看到民主政治潮流不可阻挡的趋势,是识时务者。蒋经国曾说“我知道我是专制者,但我会是最后一位--我以专制来结束专制。”

何卓恩,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近代社会思潮演变和战后台湾思想文化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陆赴台学人与台湾光复后文化重建”、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关系研究”。著有《殷海光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自由中国〉与台湾自由主义思潮》等。

以下为演讲内容:

 

不管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社会或政治的角度,蒋经国都是都很有话题性的一个人。他很有“张力”,不是平面的人物。他在台湾的政治生涯,经历了完全的独裁时代,开辟了比较开明的政治时代,最后开启了现代民主政治转型。这样的人物,值得我们去观察、分析、思考。

 

青年阶段:蒋经国是蒋介石家里的共产党

一个人的政治行为,往往与其政治思想的元素有关系。在进入正题之前,我要简要介绍一下他的早期的思想元素。

首先是蒋经国的身世,我们都知道,他是国民政府第一号人物蒋介石的大公子。蒋介石当时在外面追随孙中山干革命,一直到蒋经国十岁,蒋介石才开始关注这个儿子。1920年,蒋经国十岁的时候,蒋介石回到家乡,请当地比较有名的老儒者教导他怎么读书。蒋介石忙于革命活动时,也经常给儿子写信,告诉他要读什么书,怎么读这些书等等。

在蒋介石要求儿子读的书中,讲得最多的大概是四种,第一种是中国传统经典“四书”,也就是今天说的“国学”基本读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然后是王阳明的《传习录》,曾国藩的《家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后来蒋经国的回忆录中,他写道自己对这些书印象十分深刻。蒋介石要求蒋经国将这些书读上一百遍,并且每天要写300字的读书笔记。所以说蒋经国早期接受的教育是中国传统儒家教育,再加上现代的三民主义教育,特别是忠孝观念和民族主义。

三民主义从形式上讲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民族主义又叫国族主义或国家主义,民权主义也就是现在常说的自由主义,民生主义也就是社会主义或者说是共产主义。三民主义思想将现代西方主要的思潮集合起来。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就是要把不同信仰、不同来路的人都团结在革命党周围。革命宣传的时候是如此,但是在真正执政以后实行的时候,不可能真的“毕其功于一役”。国民党从建立政权开始,事实上很长时间一直是以民族主义为中心。蒋介石还发起新生活运动,更将儒家忠孝观念与民族主义融为一体。称蒋介石是民族主义者是没有问题的,毛泽东也评价蒋介石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主义者”。

蒋经国接受这种教育一直到15岁。1925年他在上海读中学,那个时候国民革命开始有起色,工人、学生也都行动起来了。那一年发生了五卅事件,蒋经国被同学推荐为学生领袖,去参加游行。据说他在一场游行中被逮捕,之后被学校开除。后来被蒋介石安排到北京读书。

到了北京,蒋经国对于革命的澎湃热情都没有消失。所以很快他就跟北面的革命党人,也包括共产党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跟苏联大使馆的关系也很好。

在革命过程中,苏联办了中山大学(编者注:位于莫斯科,前苏联出资创办的中国学校,全称“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吸收共产党和国民党子弟去读书,读书后投身革命。

蒋经国去广州找蒋介石,要求去苏联学习,蒋介石不同意。尽管蒋介石当时跟苏联关系很近,但那时候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到莫斯科去学习,当时蒋介石的第三任太太陈洁如帮蒋经国做蒋介石的工作,蒋介石才勉强同意他去苏联留学。

蒋经国在苏联这些年学到的东西,和他过去学到的很不一样。他在中山大学主要学习三种课程,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种是关于如何去建立革命组织的训练,一种是发动工农运动的技术。所以,蒋经国接受了从“思想”到“组织”再到“运动”的一个系统的训练。蒋经国虽然是“官二代”,但同时也是“学霸”,他学东西很快,而且演讲能力很强,因而很快就成为了风云人物,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又加入苏联的共青团,后来成为了苏联共产党的候补党员。当时的蒋经国是很积极的,很革命的。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清党”事变,对共产党人大开杀戒。蒋经国得到消息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生聚会中,他跑到讲台上去,义正言辞的声称他的父亲是叛徒,杀人凶手。他在报纸上发表声明说:蒋介石是我的父亲和革命友人,现在却是我的敌人,几天前他已经不再是革命党。蒋经国称父亲为反革命分子,最后还喊了“打倒蒋介石,打倒叛贼”的口号。他发表公开信宣布:革命是我所知道的唯一要务,今后我不再认你为父。所以儒家讲的忠孝,在共产主义这种超级意识形态面前是不堪一击的。我们在文革的时候也见证了这种这种意识形态的厉害,父子之亲,夫妻之爱,在教条化的共产主义理论面前统统不堪一击。

很快蒋介石就知道了这件事情,可他从来不对此表态,在日记里也只字不提。恐怕他自始至终认为这是蒋经国不得已而为之。但事实上这就是当时蒋经国的真实想法,他就是认为蒋介石背叛了革命。他当时的思想是非常激进的。当时的苏联有三派,最左的、最激进的一派是托洛斯基派,最右的一派是布哈林派,斯大林是介乎左右而用之的中间派。当时蒋经国就属于托洛斯基派,可以说比斯大林还左。这个事情发生以后,蒋经国在苏联成为一枚棋子,一个人质。自从“清共”,中大的很多国民党子弟都回国了,但是蒋经国无法回国。斯大林还要求他放弃托洛斯基派思想,因为他说中国革命的失败托洛斯基要负责任。蒋经国不得已第一次低头,发表声明放弃托洛斯基思想。

在中山大学毕业以后,他到了列宁格勒的中央军政学院进修军事。在这个学院毕业,又先后到一些工厂、农场去劳动,都表现得很给力。很快,他就当了工厂的干部,农场的副主席。他当时的思想,还真是一种比较坚定的共产主义理念,他是蒋介石家里的共产党。

 

抗战时期的政治试炼:蒋经国唯独缺少自由民主思想

接下来蒋经国有了回国参加抗战的经历,可以说这是他小规模的政治试炼。

苏联允许他回国跟九一八事件有关。九一八事变对中国来讲是国土危机,对于苏联来讲意味着苏联可能要两边应战,西边要对付德国,东边要对付日本,这两个国家一个都不好对付。苏联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就必须借助中国的力量。这个时候国民党已经取得政权,因而苏联要与国民党建立关系。

苏联提出中国内部要国共合作。国共合作的构想实际上是苏联直接介入的结果。苏联要求中国红军必须从江西撤退,向北方转移。在长征途中,又要求中国共产党放弃打倒蒋介石的口号,变成联蒋抗日,所以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发表“八一宣言”。

但是蒋介石不是任人牵着鼻子走的人,他一方面觉得,过去吃过共产党的“亏”,不能再吃一次“亏”了。他认为现在是中共势力比较弱小的时候,要一鼓作气把它消灭,以除“后患”。

另一方面,“攘外必先安内”这个策略,不光是针对共产党,还针对地方军阀。国民政府可以通过这个名义去收拾地方军阀,一石二鸟。共产党也很聪明,在长征途中,沿途跟地方军阀建立相互协作的关系。这个演变一直到中国共产党到达陕北,东北军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后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这个事件改变了国民政府的国策,也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历史轨迹。为了表达共产党和苏联方面和平解决事件的诚意,苏联把蒋经国放回国。蒋经国能回到国内,跟西安事变有直接关系。

蒋经国回国之后,蒋介石不见他。后来蒋经国知道是要自己作出人伦上的归依和政治上的表态,于是他向父亲道了歉,放弃了共产党的身份和信仰,重新加入了国民党。蒋介石让他呆在浙江老家,好好的温习四书、《传习录》、曾国藩的家书和三民主义,意思是让他彻底丢掉共产主义,回到国民党的思路上来。

蒋经国在家中“温故弃新”了不长时间,就被江西省主席熊式辉任用,当上了江西省保安处副处长。

这是蒋经国的第一个官职,这个官职的地位并不低,但是权力不大。尽管如此还是给了他一片天空。接下来在赣南专区,蒋经国获得了他作为政治家的第一次实习机会,他的想法终于有地方试验了。

父亲希望他丢掉的共产主义思想,事实上并没有完全丢掉。事实上,他把他的父亲让他温习的儒家、民族主义的东西与后来他父亲希望他丢掉的东西融合在一起了。赣南时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闪耀亮点的时期。当时在共产党中有一种说法,青年人想要追求理想,“到陕北去”。蒋经国做的事情跟延安共产党做的差不多,也是打土豪分田地,消除烟、赌、娼,搞慈善事业、集体婚礼和各种政治培训班,他自己也经常下乡调查,与农民同甘共苦。他对国内青年说:你们不必“到陕北去”,你们“到赣南来”。他在赣南专区做得有声有色,当时国民党内有人觉得他很另类,觉得他是国民党内的共产党,所以始终有人跟蒋介石告状,说蒋经国是共产党。蒋介石也提醒他防止共产党钻了空子,而且在他的身边也确实抓了几个共产党地下人员。

那是他的第一次融合各种思想的试验,在他的行为举措中,儒家的家国观念、国民党的以民族主义为中心的三民主义,乃至他在显性层面放弃了却在隐性层面仍然实际存在的共产主义,都有体现。该硬的时候很硬,用苏联共产党的铁腕方法去解决问题,该亲民的时候也很亲民。但他唯独缺乏的就是自由民主思想,他的教育经历里面没有这个环节。

他的父亲慢慢发现他是值得培养的,所以给了他很多机会,在政治上,给他三民主义青年团这样一个平台,让他可以培植自己的班底;在军事上,支持他组织“十万青年十万军”的青年军。这两个组织中陈诚都是蒋经国名义上的上级,陈诚也是蒋介石刻意栽培的亲信,后来在台湾也是蒋介石之下蒋经国之上的二号人物。在外交上,蒋介石把经国派到西北去巡视,以方便处理与苏联的关系,接着又派他到苏联去访问。可以看出,蒋介石是在全方位的培养他。

抗战结束对国民党既是好消息,又是坏消息。好消息在于,国民党作为一个执政党,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就意味着是国民党政府的胜利;坏消息在于整个社会没有一个健全的监督机制,所以国民党大员每到一处,“接收”就变成了“劫收”,腐败问题迅速激化,成为压垮国民党的致命伤。加上政府经济政策失当,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些不法商人囤集居奇哄抬物价,所以当时经济非常混乱。为了挽救国民政府的货币体制,蒋介石派蒋经国去中国经济中心上海去展开“打虎行动”,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