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征:《人民日报》向何处去?

作者:魏永征发布日期:2011-08-15

「魏永征:《人民日报》向何处去?」正文

此次723温州动车特大事故,除了铁道部成为众矢之的外,《人民日报》也被狠狠扫了一把。但这不是无辜受累,而是自己的表现激起了公众的不满。

网友们把《人民日报》等四家中央党报7月24日的头版版面与我国一些社会性报纸(popular newspaper)作比较,责问究竟谁是人民的报纸。有的还把它们与日本每日发行量最大的《朝日新闻》等四大报纸(也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四家日报,而《人民日报》按照自己宣布的发行量,一直居于世界第六或第七)作比较,后者无一例外把中国昨晚发生的这场事故放在头版头条。我们邻国的新闻媒介对于这个事件似乎比这家中国第一大报还要关心,我们没有根据说人家是不怀好意、幸灾乐祸。

这里不想引用那些激烈的言辞。PRC建国后《人民日报》首任社长范长江先生的哲嗣范东升教授的话可以说明一切:“这家报纸我父亲是第一任社长。如果他今天仍然在世,我想他宁愿辞职,也不会同意‘挂羊头卖狗肉’。”

媒体的版面语言反映了媒体的价值观。这场伤亡数以百计的惨烈事件应该放在什么地位?是人的生命重要还是一场什么仪式更重要?是以人为本还是以官为本?我们的党中央早已宣布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但是它的喉舌面对这个事件公然与这个指导思想唱了反调。

姑且,我们可以理解这家报纸长期遵循的惯性思维以及某些特别规格要求,那么是不是可以做些变通处理,例如像有些省级党报那样,在头版的稍下地位刊出有关报道,以慰人心?然而没有。头版还是清一色的政务活动报道和一些什么地方的成就报道。那么第二版?第三版?我们一直找下去,直到第九版,才见到了有这场事故的报道。换句话说,在《人民日报》构建的“媒介世界”里,这场牵动全国同胞的心的事件,远不如一些领导在诸如“大运会”等公共场合的礼仪性讲话重要,也比不上学习《共产党宣言》的导读笔记,甚至还及不上发生在几天前已经进入审判程序的挪威凶杀案的地位(也许在编者看来这足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只能当“老九”。

在这版上有篇通讯的标题是:“全城总动员,感觉真温暖”,这是说在温州。怎么会有这样“感觉”呢?对于幸存者和他们及罹难者的家属来说,这是一场不堪回首的噩梦,对于当地的公众来说,是哀悼,是忧伤,是震惊,是愤慨,报道硬说“温暖”,温差未免太大太大。

网友把四家党报放在一起,指四报头版大同小异。不及一一翻阅内页,只说《经济日报》:它只在第二版左下角以“杭深线发生动车追尾事故”为题发了三条新华社简讯,总共几百字,巴掌大的一块,说是敷衍塞责,毫不为过。

中央要求媒体“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四报之冷静,比起网上汹涌激愤的舆情来,实在“贴”得太远了。有人指7月24日的版面处理可以与1976年1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大辩论引起大变化》的版面同群众悼念周总理浪潮的差距堪相 “媲美”,虽然时代迥异,不可并提,但也不无道理。

这几家报纸都有光辉的历史。《人民日报》在范长江后,相继有邓拓、吴冷西、胡绩伟、秦川、钱李仁等主持,在他们手里,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对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的积极的影响。《光明日报》在杨西光任总编辑期间,在胡耀邦关怀下,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经济日报》在改革开放初期,在范敬宜主持下形成罗长富、詹国枢、庹震等精英团队,发表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报道和文章。当年雄风,而今安在?对今思昔,令人痛惜。如果就是基本同一个面孔,那么就索性合并为一张报纸,更多人士(相信其中每家报纸都拥有全国最精英的新闻人才)可以不致埋没,去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传播科技推动下,我们的传播媒介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我形容是已经形成了两个信息传播体系并存的局面。一个是体制内的传播体系,这是指纸媒和其它有形介质媒体的主办单位和主管机关制、电台电视台的政府台制、新闻报道和评论的特许制、新闻记者就业资格的行政许可制、重大信息的统一发布制等一系列制度下精心建构的传播体系。再一个,随着数字传播科技的发展,一个不受或者在相当程度上不受上述制度规约的体制外媒介领域看起来已经形成,这就是以大量公众论坛、博客、微博、轻博客等为主体的传播体系,以往通称为web2.0,新近有人用网众传播(Networked Public Communication)来予以概括,网众们在体制外独立自主地进行表达、报道、评论以及广泛地传递信息和思想。据刚刚发布的CNNIC第28次报告统计,我国网民已达4.85亿,微博用户两倍增长,接近2亿。现在新浪微博前十名的粉丝起板是600万,是《人民日报》日发行量的三倍。粉丝二三十万的微博主比比皆是。这个由于传播科技而不以意志为转移而形成的信息传播领域和舆论场,是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在此次温州事故中,受到人们赞扬的那些社会性报纸和电视节目,然也在制之,但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从制外传播领域体察民情,从中吸取信息和思想,直接刊登在事故第一时间发出的微博短信成为时尚,在主管部门给予的一定空间内,做出了许多有声有色、撼动人心的好文章。如果体制内的媒体固步自封,对体制外传播不问不闻,完全隔绝,其运作势必愈益困难,直至被公众摒弃和忘却。网友们将《人民日报》与社会性报纸的进行对比,不啻是对前者的严重警告。

四十多年前,我与高若海等同学合写过大学毕业论文《真理报向何处去》。今天我不得不再次用“向何处去”来形容《人民日报》。这当然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件事情。只有一处是可以借鉴的,当年《真理报》也是严重脱离群众,死板,枯燥,尽管也硬撑着几百万的发行量。如今《人民日报》等党报主要是面临新传播科技的挑战,如何转换机制,与时俱进,重现往昔的勃勃生机。希望这篇短文能够引起党报主事者的深思。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