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昭:要正确使用“中国特色”这个概念

作者:陶文昭发布日期:2011-07-05

「陶文昭:要正确使用“中国特色”这个概念」正文

今天,我们大量地使用“中国特色”,但有些使用并不是很贴切。“中国特色”在本义上是个中性词,并不是某事物加上“中国特色”来形容,就比原来好。如果凡是与国际常识不相符合的行为与思想,均贴上“中国特色”标签,就会贻笑大方。

近年来,“中国特色”用的很多很广,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认真的把握有助于澄清一些问题。

“中国特色”作为修饰词,实际上有三种相似但也有差别的用法:一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的是中国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相比的不同。这个其他的社会主义,过去尤其指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个词的重心是社会主义,比较的对象是其他制度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就是比较资本主义的民主政体而言的。如果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强调社会主义之内的差别和比较,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某某某”则是强调不同制度之间的差别和比较。三是“中国特色的”,作为修饰词其重心是中国,比较的对象是外国。这个修饰词强调的不是制度上的差别,而是国情上的差别。

分清以上“中国特色”不同使用的差别,就能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涵义上的变迁。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时标准用法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要有点中国特色,着眼点是摆脱苏联模式、走中国自己的路。在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之后,我们在一些具体方面尤其是政治方面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说法,着眼点是中国坚持社会主义,不搞西方的政党制度、政治制度等。进入新世纪后,我们使用“中国特色的”各种说法,着眼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民族特色,维护历史传承。

今天,我们大量地使用“中国特色”,但有些使用并不是很贴切。只有区分不同使用的细微意义,才能对“中国特色”做到严肃而准确地使用。

首先,“中国特色”在不同层次上使用。“中国特色”的宏观层次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旗帜等等;“中国特色”的中观层次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等;“中国特色”微观层次指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更为具体的做法。在逻辑上,越是宏观层面,特色越是明显。中观尤其是微观层面,特色就要慎重。

“中国特色”在本义上是个中性词,并不是某事物加上“中国特色”来形容,就比原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高于社会主义。两者之间只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好与坏、优与劣的关系。不能脱离普遍性谈特殊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也不等于中国与外国的不同。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一个国家不同于另一个国家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就像一个人一定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一样。这种区别没什么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克服业已存在的“中国特色”泛化和庸俗化现象。如果凡是与国际常识不相符合的行为与思想,均贴上“中国特色”标签,就会贻笑大方。例如,踢假球、吹黑哨之类是不能冠之以“中国特色”足球之路的。“中国特色”这一概念实际上包含着价值判断,即只有那些经过历史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总结,才能被称为“中国特色”。而历史证明是错误的一些东西,虽然可能为中国所独有,如“大跃进”、“文革”,但不能被称为“中国特色”。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