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打通“两个舆论场”」正文
一个女孩“郭美美baby”,以“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名义炫富于微博,引发了一场震动中国红十字会的风波,网络搜索数据超过日本大地震。虽然北京警方的调查表明,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无直接关联,但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已经暂停活动接受审计。政府背景公益组织的止损点在哪里,焦灼着公众的心。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将个税起征点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有关部门表功说,多达6000万人不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然而,网民似乎不太领情,发帖调侃:“加税如山倒,减税如抽丝。”在为期一个多月的修正案征求意见中,公众提出了超过23万条意见,创下人大单项立法征求意见之最。
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很早就注意到,在当下中国,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舆论场”,忠实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人们在微博客、BBS、QQ、博客上议论时事,针砭社会,品评政府的公共管理。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改写了“舆论引导新格局”。
互联网上鱼龙混杂,但网民对政府的批评声音、对社会的牢骚不满,其中大量的是民众合理的利益诉求,或者说,是在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和法制社会环境下,各利益群体正常的利益博弈。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诸多社会热点问题上,网络舆论“愈战愈勇”,搅动社会人心;而官方媒体屡屡“失明”“失语”,容易陷入新的一轮思想僵滞。“自为”的民间舆论场,时现乱象,网上谣言满天飞,哀伤太多,戾气太重;“自律”的官方舆论场,则趋于自我边缘化,而政府的公信力持续流失而致贫血。
民间舆论场为何在多数时候,失去了对官方媒介的信任?最重要的不过是三点: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初,官方反应迟缓,新闻发布没几句实话,反而指责群众“不明真相”;在事件发展演变过程之中,总是试图以封堵信息甚至抓捕网民的手段,来打压或控制民间舆论场;在事态平息后,没有痛定思痛,反躬自省,认真修复制度的漏洞。而平时,官方媒介对群众焦虑的问题关注不够,正面宣传流于“自说自话”,甚至“自娱自乐”。
当年,我们党在没有印把子也没有枪杆子的情况下,恽代英办《中国青年》,韬奋办《生活》周刊,周恩来指导《新华日报》,能够鼓动和团结青年、市民、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跟着共产党走;在成为执政党后,宣传鼓动的看家本领不能丢。遇事就简单地封堵民间舆论,是惰政行为。
人民网开通“领导干部留言板”、“舆情会商室”、“人民网评”等栏目。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廖 设想: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要努力打通两个舆论场,让党和政府的声音进入网络社区,推动互联网上官民的顺畅沟通和良性互动,是新时期“虚拟社会管理”的难点所在和神圣使命。
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而互联网正是“社会管理创新”的舞台和推手。各级政府普遍把网络舆情监测、突发事件应对、公共关系管理,乃至微博使用,列入领导干部的必修课;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等设立“求证”“来论”“中国网事”“人民网评”等栏目,回应网络热点,澄清真相,梳理情绪,推动政府努力维护社会公正。
打通两个舆论场,需要官方媒体本着中央“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从基本事实的认定到价值判断,乃至话语方式,与网民坦诚交流,形成交集。比如,推动政务公开,特别是突发事件的信息透明,没有真相就没有谅解;触摸民意脉搏,从群众利益角度,体会解决现实矛盾的切肤之痛,增强紧迫感,千万不要与主流民意对抗;抛开习惯的“官话”,学会说“人话”,不要违背经验常识,不要“侮辱网民智慧”。中共十七大倡导的保障人民“四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希望首先在官方舆论场也能有通畅的渠道,而在民间舆论场走上理性建设性的轨道。
打通两个舆论场,呼唤民众的理性表达和有序参与,但政府显然负有更大的责任。官方媒体和各级领导干部能否认真反映和倾听民意,化解民怨,疏通和激活体制机制,让社会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为人心活血化瘀,是减少社会舆论对抗性的关键。中国已有4.57亿网民,“大众麦克风时代”民心可敬、民意可畏、民气可用。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对网上网下的社情民意,需要更敏感、更体贴,更有人情味,遇事也更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