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旭东:剩女、个体主义及家庭

作者:方旭东发布日期:2016-12-02

「方旭东:剩女、个体主义及家庭」正文

方旭东,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剩女”是大龄单身女性话题化,是传统“女大当嫁”观念遭遇个体化的结果。剩女的生存际遇说明年轻人还不能彻底地成为个体意义婚恋支配主体。基于传统的、来自社会的总体性压力一方面需要个体去抗争,另一方面从家本位出发,个体对此又有所保留。地方性传统观念与全球化视域个体主义诉求的张力中,中国的个体主义并没有彻底走向西方,一方面因为社会发育不充分,另一方面基于传统社会观念无意彻底退出社会。个体主义在当下中国的发展基于一种生存的支援意识,有着滑向实用主义与个人利己主义倾向,个体、家庭、社会都深受其害。家文化在东西方中的差异,以及家观念在中国文化中连接个体与社会的重要性,对“家”的意义重新评估,通过“拯救家庭”来实现“保卫社会”应该是思考的方向。

关键词:剩女;大龄单身;“女大当嫁”;个体主义;家庭

一、问题意识

“剩女”是大龄单身女性话题化。大龄单身女性在现代语境中是全球化的结果,而不是区域性现象,更非率先在中国出现的情形。大龄单身女性标签化、话题化只有中国才有吗?据《世界新闻报》记者分别在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的调查,发现西方[1]国家,大龄单身女性是一个社会现实,但是不会成为一个令人焦虑的话题,是一个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个人生活方式。被访的50多岁的玛丽安有一次谈起退休计划,记者想当然地问道“孩子都上大学了吧”,玛丽安坦然地回答“我没有结婚”[1]。 这种坦率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西方情况是如此,亚洲情行如何?英国广播公司(BBC)有关中国“剩女”的报道,引发各国网友热议。一些西方国家网友认为“剩女”一说有歧视之嫌,一名来自美国的女性网友愤怒地表示,她完全无法认同“剩女”这个词所传递的观念,“与那些更年轻的女性相比,27或30岁以上的女性竟然被认为无论在哪方面都占劣势,这在美国文化中是不可思议的。这种想法应当尽快抛弃。”而不少来自亚洲国家的网友表示对此感同身受。一名韩国网友认为给大龄未婚女性贴“剩女”标签是件十分悲哀的事,她说:“在韩国也一样,只不过‘剩’的界线是30岁。许多女性在30岁前匆忙结婚,只因害怕‘被剩在货架上’。难怪离婚率那么高。”一名日本网友说:“这和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非常相像,当时25岁以上的未婚女性被称为‘圣诞蛋糕’,因为谁在25岁之后还想要一块圣诞蛋糕呢?而现在的平均结婚年龄已经远超当时。”[2]大龄单身女性被标签化构成对个人的一种话语压力,在以上报道中说明韩国、日本都曾经有类似中国当下的情形。而在日本,更有一个类似如“剩女”的词――“败犬(まけ いぬ【负け犬】)”。[2]相关问题由此而生:作为全球性的大龄单身女性这一事实,为何在西方社会没有被标签化和形成话题,而在韩国、日本、台湾等地都有着类似如中国大陆“剩女”话题,甚至在电视剧中被戏谑化?可以初步做出的假设是:西方社会没有“剩女”,“剩女”只可能阶段性出现在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区域。

剩女首先并非人口学范畴,是一个文化问题,唯有在文化这一大的框架和脉络下理解剩女,才是剩女分析应当的理路,只从性别比和婚姻挤压理论[3]角度来解析剩女,将文化问题简单地视为一个科学统计却是当前学术界有关剩女研究的主要范式。[4]现代性条件下,“社会不是统一的,而是分裂的,它的不同领域各有不同的模式,按照不同的节奏变化,并且由不同的、甚至相反方向的轴心原则加以调节”[3]。由于不同区域都对应着不同的文化模式及传统,因此剩女现象只会是一个地方性现代性故事,其本质上是传统社会“女大当嫁”这一支配性文化在当今社会依然发生作用的话语反映。

二、概念界定及区分

(一)“剩女”

大龄单身女性泛指基于个人婚姻自决权所呈现的个体状态,其对应的主体是个体,所呈现的精神状态是私人意志及其实践,包括是否结婚、和谁结婚、什么年龄结婚都只属于私人事务。

独身主义指在很长时期坚守无意走进婚姻信念的人。

“剩女”概念学术界界定五花八门,在此不一一列举。按照我的理解,剩女泛指有关已超过传统观念认为的“适婚年龄”的有结婚意向的单身女性。剩女表面上是现代性遭遇传统观念率先被媒体析出的某一类人,尽管她们可能是该概念实际的被指称者,本质上却并非是该语用真实主体。公开场合既没有人说“作为一名剩女……”,也没有人对应到某个具体个人发出“你是剩女”的表述。一定要对应到个人,“剩女”往往只以第三人称“她”出现。“剩女”既不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也不是其想要的结果,只反映出不同观念碰撞的话语张力。因此,大龄单身女性是数量上“一类人”的事实判断,而“剩女”是某种价值判断的社会映像。

剩女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个人受到来自传统观念的影响,这种传统观念反映在个人事务上成为社会总体性非制度化文化压力遭受。当婚恋权完全隶属于私人自由的社会语境中,可以有大龄单身女性,但是不可能有剩女。另一方面,如果大龄单身女性是独身主义者也不构成剩女。独身主义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信仰式独身,常见于某种宗教信仰状态需要服从有关不许结婚的教义,如佛教里的尼姑、天主教里的修女;另一种是彻底个体化独身主义,是否结婚只出自个人意愿。

信仰式独身和剩女的文化构成正好相反,信仰式独身受到先于个人不允许结婚的宗教禁忌,文化根源是基于信仰的神圣性诠释。剩女是基于“女大当嫁”社会观念要求个人履约的社会约定,需要人结婚,是基于世俗生活秩序的需要。人类文化构成中要求的个人,对天国和人间的设计如此迥异,也对人间做出了文化期待:人间过的是世俗生活,而世俗生活需要人与人发生关系,而两性在婚配文化中展开人与人的关系正是尘世生活的起点。

(二)个体主义

个体主义强调个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应对中国式话语就是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个体。个体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个人当作人来尊重;就是在他自己的范围内承认他的看法和趣味是至高无上的[4]。个体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上的信仰,其本身就涉及到了一种价值体系、一种有关人性的理论、以及对某种宗教信仰、政治信念、社会经济体制等在内的一般态度和倾向。其价值体系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基本命题:(1)一切价值都以人为中心,即一切价值都是人所经验到的(但不必然为人所创造);(2)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存在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3)一切个人在道义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能被当作他人谋求利益的手段。根据这种观点,社会只是个人的集合体,每个人都是自我约束、自我包容且理论上自足的实体。”[5]个体主义并非一个具有单一内容和含义的孤立概念,作为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它有着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和制度机制,个体主义也只有在这样一套完整的机制中才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

个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是不同的。个人主义的根本特点是把个人自我利益置于他人或社会利益之上,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杜威认为,那种把积累财富、满足个人无尽的享乐作为自己的根本需要的个人主义被称为旧式的粗鄙的个人主义[6]。如果不加细致的区分,个人主义有着自我中心主义、私利主义的意涵。

三、家本位观念与“女大当嫁”

(一)家本位观念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

传统儒家文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崇尚家本位主义。家本位主义是传统社会的核心,“我”是依托于家庭内部及家庭之间人伦关系中生成的。家本位主义社会里,“我”的主体性只能从属于家庭,家本位主义里“我”即家。“我”与家之间逻辑上混沌但人伦上有却有着明确序位区分。因此家庭在儒家文化中往往属于哲学范畴,而在西方属于社会学。男权中心主义的父权成为家文化的主轴,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尊卑孝悌慈爱等伦理在差序格局中对应着具体的社会关系,以及对个人行动赋予意义及解释。因此儒家传统观念里只有“家我”,却没有西方社会学意义的独立个体。儒家家之外的观念显得笼统,一律都属于“天下”。人伦关系是家本位社会人际关系的发蒙,因此儒家文化更强调由德性生成义理。

在历史进程中,家本位、宗法为核心的社会结构没有太大变化,其特点是“家国同构”,在组织上实行严格的父系家长制,这实际上是“家天下”的家族制度和权力配置的政治化。家本位观念受到“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文化)[5]、文革时期(“扫四旧”)的影响,更多只是反映在知识界、国家特定时期政治文化层面,家本位观念受到冲击但并未彻底被根除。作为一种古老而根深蒂固的情感结构,个人生活方式转变与社会转型,很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地消除家本位观念在当今社会的影响。

家本位观念作为现代社会前意识,在个人尚未成年步入社会之前,在家庭教育中基本完成了家庭中心主义意识形态宣教。与社会争夺个人,是传统家庭教育里父母最用心的那部分。笔者有关“剩女”的访谈中,“要有孝心”是众多大龄待嫁女对未来丈夫期待更多的方面之一,也可以理解成是传统家庭教育的成功,当然还不排除当前社会养老制度不完善的考量。《三字经》里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强调了父母对子女教育应担的社会职责,“过”字蕴含着家

教失败社会有理由对家长其做出严厉地道德批判。为儿女之事操心不仅出于父母的关爱,而且还源自父母遭受着巨大道德风险的顾虑。[6]围绕儿女嫁娶等“终生大事”,是父母应尽的家庭之责被社会深深植入。

儿女“大事”没落实,往往成了父母未落愿的心病。当今家本位观念不再可能“一统天下”,围绕着个人、家庭与社会之间,当下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会受到许多种张力交织在一起的困扰,其中一种困扰就是“成家的烦恼”。

(二)“女大当嫁”与社会运行

传统社会个人并非自由选择婚姻的主体,“女大未嫁”无关个人自由,而是以家庭为核心的伦理问题。如此,不仅是个人“大事”未成、父爱心愿未了,而且家庭会被卷入社会主导的伦理压力之中。女大不婚,除非是诸如宗教信仰等因素,否则相对于双亲是大逆不道、相对于社会是冒天下不韪之事。在古代女大当嫁、男大当婚不仅是个体生命意义终极归宿的关键渠道,也是家族生存和延续的主要方式,而这些都基于社会运行需要惯常、持续的维护机制。女大当嫁是总体社会运行和维护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确保差序格局的关系社会得以生成,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