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 郭永玉:作为偏见影响因素的权威主义人格

作者:李琼   郭永玉发布日期:2015-01-05

「李琼 郭永玉:作为偏见影响因素的权威主义人格」正文

摘要:权威主义人格是Adorno等人提出的一个概念,目的是揭示偏见的人格基础。在此基础上,Altemeyer提出右翼权威主义,它包含3个成分,分别是因袭主义、权威主义服从和权威主义攻击。后有研究者认为把这些概念作为态度来看待更为合适,而决定这些态度的人格基础是社会服从与自主。权威主义者对冒犯传统价值观的行为十分敏感,视其为威胁的重要来源,而感知到威胁就有可能导致偏见的发生。

关键词:权威主义人格,偏见,服从,因袭主义,攻击。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劫难,就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反犹主义、种族中心主义的思想以不可遏制的态势席卷德国全境,人性中恶的一面以集体的方式暴露无遗。人们不禁要问,这场劫难只是一次偶然事件,还是在人性的层面上一直就存在着某种因素,导致了它在这一时间的必然发生?如果是后者,人类是否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刻陷入在劫难逃的境地呢?心理学家们试图对这一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权威主义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的概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了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之一。上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已经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持续不懈的探索,本文将回顾这一系列研究,并尝试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1.概念的提出及早期研究

如果只是为数不多的人对犹太或其他少数族裔抱有偏见,或许很快就会被忽略掉,但在面对纳粹时期大量普通民众身上所表现出的非理性情绪和行为时,人们就不得不正视偏见现象了。导致偏见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心理学家们关心的是,这里面是否有人格层面的因素在起作用。在最初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中,Adorno等人的工作是最系统、最为人称道的。尽管在他们之前,已有人做过分析,但对此人格因素的认识还非常有限,所以他们面临的任务是很艰巨的。

他们首先看到的是战时德国人的普遍特征,也是纳粹所具有的典型特点,即拥有极端的反犹主义(anti-Sentimism)、种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的思想。这种纯粹思想意识领域的内容和心理因素有关系吗?如果有,又如何能通过它找出深层次的心理根源呢?他们以精神分析理论为背景,提出这样一种基本假设[1],即:一个人的政治、经济、社会信念通常构成一种广泛而又一致的模式,这种模式反映了他的人格中根深蒂固的倾向。也就是说,存在一种一般性的人格力量,它是深层次的、非理性的、被压抑的人格力量。正是由于它的影响,才使得权威主义者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了特定的思想倾向,并进而产生歧视或保守的行为。基于这一假设,他们希望通过对表面的意见、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测量,能进一步找出那些被压抑的、以间接形式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并最终使得深藏于被试潜意识之中的人格力量清晰地显示出来。

于是,他们先对反犹主义量表(AS量表)和民族中心主义量表(E量表)得出的结果和临床访谈的材料进行分析,逐个找出可能的核心人格倾向。比如,他们从分析中发现,反犹主义者之所以反对犹太人,是因为他认为犹太人持有反传统的价值观,于是他们推测,反犹主义的个体特别顽固地坚持传统的价值观。这样,顽固地坚持传统价值观这一人格倾向,就能作为可能的核心人格倾向之一。在找出所有可能的核心人格倾向之后,就能够编制出初始的测量这一人格维度的量表。接下来进行量表施测,将被试在此量表上的反应,与被试在AS量表、E量表上的反应相比较,看两者相关是否较高。相关较高的项目才能被保留下来。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量表不包括那些很容易与反犹主义或民族中心主义联系起来的项目,也就是不包括容易被视作一种政治“路线”的项目,而且也不提及任何少数民族团体的名称。被试仅从项目内容来看,几乎无从知晓研究者到底想探索何种问题。Adorno等人认为,既然这份看上去没有明显的反民主的表述的量表,能够与AS量表、E量表高相关,那么说明该量表确实揭示了人格内部的反民主倾向。

最后形成的量表被命名为F量表(Fascist Scale,简称F Scale),它所测量的人格因素便是权威主义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他们结合精神分析理论,认为F量表的9个子量表中,只有3个子量表代表着较为基本的成分。这3种成分表现了人格内部的一种特定结构,是权威主义人格的核心成分。三成分分别是:因袭主义(conventionalism)、权威主义服从(authoritarian submission)和权威主义攻击(authoritarian aggression)。其中,因袭主义是指刻板地坚持传统的中产阶级价值观;权威主义服从是指把内群体理想化,屈从于当局,对内群体不抱批判态度;权威主义攻击是指提防、谴责、拒绝和惩罚那些违反传统价值观念的人们。

他们认为,权威主义者一方面会对权威人物表现出过度的尊重、服从、感激,这就出现了权威主义服从,它反映了权威主义人格中受虐狂的成分。权威主义服从并非真实地尊敬权威,而是夸张的、情感上的服从需要[2]。在另一方面,他们会将敌意转移到外群体身上,将权威的坏的方面(不公正、支配他人等)投射到外群体身上,从而对其进行指责和攻击,他们还可能会对违背传统价值观的人进行谴责、惩罚,所以攻击常常是以道德的名义进行的。这反映了权威主义人格中的施虐狂的成分。这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们吸收了Fromm等人的观点。

此后,这一研究成果被编辑成书出版,引起广泛关注。后来的研究者都是以此为基础进行自己的研究的,因此,Adorno等人的工作在这一领域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概念分析

F量表发表后,权威主义人格的研究出现了一次高潮。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Adorno对这一概念认识并不十分恰当,这些人中,Altemeyer是一个不得不提及的名字。为了找到权威主义人格者,他的做法和Adorno他们不同,他希望编制出一份能够有效地预测偏见的量表,然后从量表的项目中找出权威主义人格者的特征,以此作出界定,整个过程是以统计分析为主导的,不依靠任何理论的指导。

Altemeyer经过了长时间的系统研究,在F量表的基础上编制了右翼权威主义量表(Right-Wing Authoritarianism Scale,RWA),然后根据RWA量表的项目构成,提出了右翼权威主义(Right-Wing Authoritarianism)的概念,它包含3个成分:权威主义服从(authoritarian submission),因袭主义(conventionalism)和权威主义攻击(authoritarian aggression)[3]。在结构上,他基本沿袭了Adorno所认为的权威主义人格的3个主要成分,但所指的具体内容发生了变化。权威主义服从指的是接受一个社会中已建立且合法的权力结构,并且服从于权威的要求。这里要强调的是,它并非是一般性的服从倾向,高右翼权威主义者只对权威服从,当他作为领导者时,并不会比别人更多地向其下属屈服[4]。因袭主义是指顽固地坚持一个社会或一个群体的传统规范。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家庭秩序、信仰原教旨主义、严格的性的规范,都是右翼权威主义者要坚持的典型的信念[5]。这种因袭伴随着自认为有道德(self-righteous)、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法的以及对他人的信念感到愤慨。权威主义攻击,是指对各种人的攻击,而且是被已建立的权威认可的。Altemeyer认为权威主义者是具有广泛的攻击性的。他们相信对那些不符规范的人就应该严厉,所以喜欢用惩罚的方式来控制他人的行为,在家或在公众场合都是如此[5]。任何改变已有生活的企图,权威主义者都会予以抵抗。总之,在Altemeyer眼里,权威主义者与非权威主义者比起来,更多地强调对权威的服从,更倾向于通过惩罚来控制他人的行为,更接受和忠于传统的社会规范[2]。

但Roccato等人指出最早的权威主义的概念包含了两种形式的权威主义,一种是领导者的权威主义(leader’s authoritarianism),是指让他人向自己的权威屈从的倾向。第二种是跟从者的权威主义(follower’s authoritarianism),即服从权威的倾向。而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多地局限于跟从者的权威主义[7]。Altemeyer的RWA,便是一种跟从者的权威主义。最近Sidanius和Pratto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即社会支配倾向(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SDO),它是指一个人希望内群体支配或优于(superior)外群体的程度[8]。Altemeyer认为,SDO所反映的正是领导者的权威主义,把它与RWA结合起来,能够较全面地描述权威主义人格。

Duckitt从另外的角度提出质疑,认为RWA及F量表的得分都会明显受到情境中威胁的影响,因此它们所测量的并不是人格特质,而是广泛的思想领域的社会态度和信念[9]。Feldman认为权威主义攻击成分中,有大量的内容与偏见和不容忍(intolerance)很相似,因袭主义中的项目,和保守主义(conservatism)量表又如出一辙,几乎就能独立成一个保守主义量表[6]。所以RWA量表离它所声称要测量的权威主义人格,已经太远了。

既然Adorno和Altemeyer都没能没能真正触及权威主义人格,那么研究者们只有继续寻找产生偏见的人格基础。Duckitt以认知―动机理论(cognitive-motivational theory)为基础,认为右翼权威主义的态度会受到人格和世界观(world views)的影响[9],人格维度是指社会服从对自主(social conformity versus autonomy),社会服从和自主是两种相对的状态,分别位于维度的两端。此维度和危险世界的信念(belief in a dangerous world)这一世界观维度共同影响了权威主义的态度,即RWA,并进而影响了群体间的态度。Feldman也提出了类似的模型[5]。

3.心理机制

寻找权威主义人格的核心成分,只是权威主义研究的一部分。如果把它看作是静态的部分的话,那么与之相对应的,还要进行权威主义的心理运作机制的研究,要找到是出于怎样的心理需要,又是在怎样的情形下,经过了怎样的心理过程才最终导致了权威主义行为的出现。

首先要提及的是威胁这种情境因素。很多不同的理论都认为,威胁是产生权威主义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前提,在个人和群体层面都是。Fromm认为,法西斯的兴起就是因为社会经济状况的威胁,增加了人们的不安全感,使他们要“逃离自由”而服从权威。Lipset提出,工人阶级的更高水平的权威主义,反映了相对较高的经济威胁。Doty等人将权威主义行为指标与社会层面的威胁联系起来,分析了高威胁的1978~1982年和低威胁的1983~1987年,这两个时期的档案数据,结果发现权威主义的大部分态度和行为成分,都随着威胁的降低而显著降低了[10]。结论支持了威胁与权威主义的关系。但这种研究只涉及社会层面的威胁与权威主义的关系,它并不能代表个人层面的情况[11]。

于是研究者开始关注人们内心感知到的威胁。Altemeyer提出,权威主义者之所以会产生偏见,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倾向以内群体―外群体这一维度作为他们认识世界的基本维度。对他人,他们首先以此标准进行分类,内群体中的他人是自己人,而外群体中的他人则是外人,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