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晨:农村适婚男孩为何结婚这么难

作者:刘晨发布日期:2015-07-20

「刘晨:农村适婚男孩为何结婚这么难」正文

在湖北中部城市荆门,有一个单身汉。

其出身于1985年,按理说,如今都30岁了,但是依然没有结婚。

他的家庭结构是这样的。父亲是一位曾经当过村干部的人,母亲是家里的“说话算话”的人。家里除了这位单身汉,他还有一位亲妹妹。总的来说,这个家庭是一个核心家庭,也是一个母权大于父权的家庭。

我们姑且把这位单身汉叫做“H”,这是根据其姓氏得出的称谓。

H是一位从小都不怎么爱说话的人,因为受到父权的严厉管教和母亲“不怎么讲理”的影响,导致其读完初中就不再上学,甚至其父亲怎么打骂,都无济于事。最后,只好留在了农村。

据闻,他在过去的30年里,学了驾照,并且家里还给他买了一辆面包车,他常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跑运输,主要是拉客,而不是拉货。先前,他曾经和其他辍学的孩子一样,在外面打过工,也去河南驻马店的一所挖掘机学校学了挖掘技术,但是最终都没有改变他的命运,而成了一个留在家中,并且一直没有结婚的大龄男司机。

据我们所知,他曾经被相亲过好几次,特别是他母亲的几个兄妹及其周围的朋友,帮他介绍一些本地或周围的姑娘。但是,都没成。怎么讲?要么是年龄大了,要么是个子矮了,要么是长的不好,要么是离过婚的。之所以把离了婚的女人都介绍给他的主要原因是,他自己年龄也比较偏大,不怎么好找。而之所以还有姑娘还愿意去见一面(认识)是因为,一些介绍人都会把他家庭的条件鼓吹和美化,特别是家庭存款大概有20多万,妹妹是要出嫁的。要知道,在农村,这样的存款已经算比较多了。可是,人家姑娘看重的不仅仅是这些。

他的妹妹,很早也辍学,而后去外面打工,并且嫁给了四川的一个农民工,生了孩子,比起这个家庭,她的老公的家庭差了很多。可谓穷途四壁,“揭不开锅”。最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她离了婚,而后便是带着孩子回到了这个核心家庭之中,不久又嫁给了一位当地人。

其实,任何一个大龄男性,没有结婚的背后,是有很多原因的,非常复杂。但是我们也不可否定的是,从一个家庭的遭遇来看整个中国农村适婚人群的困境,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接下来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逐一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希望得到的原因和答案是,为何农村适婚男孩结婚如此之难?

首先,我们来看他的母亲。H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强势,且很抠门的人。据闻,当H和相亲姑娘见面的时候,她都不怎么舍得花钱,而农村见面礼也是要意思一下的。村里有人劝他的母亲说,“该花的时候一定要花。”但是,这句劝慰的话,没有起到多大作用。要知道,改变一位已经50多岁的农村妇女,那是非常不易的。而他的父亲,虽然做过村干部,也经营过桃园,但终究还是其母亲说了算,家里的财政大权也在他母亲手中。有的,即便是最初谈拢了,但是相处一段时间,分了,他的母亲会去找别人把当初的“见面礼”要回来,觉得不能亏。

其次,一个长期被压制的孩子,外向的性格往往容易招人喜欢,特别是逗人家开心,可惜H是内向的,不爱说话的孩子,见到姑娘的时候,还会脸红。这就决定了,被介绍的姑娘不知道他对人家是怎么样的一个看法,或者导致人家怀疑,“是不是看不上我?”并且,话少的孩子,往往朋友也不太多,故而交际圈就比较狭窄。为此,他的父亲曾经将其送到市棉纺厂上班,定下的规矩是“不要你挣钱,你去那里带个姑娘回来就行。”最后,依然没有成功。很大部分原因,就在于他“吃不开”,不会“连哄带骗”。

再次,在30岁之前,可能于农村的孩子而言已经比较大了,如今可谓是越拖越是麻烦,特别是到了结婚的年纪没有结婚,就无形的给外人一种怀疑,是不是生理有什么毛病?还是这个家庭实在是太难处?――故而愿意来这个家庭的姑娘就不多了。久而久之,就有人给他介绍离过婚的,没有孩子的女人。这对于原本可以娶一位“没有故事的女人”来说是一种“不幸”,而此种表现足以说明“媒人”已经在主动的妥协,但是他的母亲偏不,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应该如此。最终,即便是想马马虎虎,“为了结婚而结婚”,都成为了“妄想”。

第四,家庭中离婚因素的影响。这样的家庭,或许在其他农村地区不多见,可是也不能排除他妹妹的事情对于H的心理作用。我们在前文当中已经说了,他的妹妹是过的不怎么幸福的人,眼看自己亲妹妹都如此,自己结婚以后,会是什么样?不好说。故此,是否因此而排斥婚姻,也是我们无法做出绝对否定。但是,在有的家族成员婚姻不幸,的确会给晚辈们带去担忧、胆怯和害怕,这就构成“不结婚主义”的可能。

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而言,综合以上四点因素可以发现,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两点,一个是他母亲的“调子高”,“要求多”,另外一个就是整个家庭的影响,特别是对其从小的培育不是“鼓励”而是“压制”,从而导致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如“相识”能力)的不足。

就目前的“婚姻逻辑”而言,有的女孩子,也不至于那么的物质主义,甚至她们会比较看重男孩子的潜力,或者说是男孩子人本身。对于男性娶媳妇而言,一方面,对女孩子又不好,比较抠门,不善于利用甜言蜜语之类的语言哄女孩子开心;另外一方面,家庭相处又比较麻烦,特别是对于这个婆婆而言,媳妇多半要受气,故而就构成了“结婚困境”。

回访得知,H至今依然是单身汉,虽然家庭存款还不错(主要是没有因为孩子的读书而耗费太多的教育费用),但是,媒人们一次次的介绍女孩子给他们家做媳妇失败以后,最后只能――用农村的话说――听天由命。其实,这个“命”的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

于农村而言,当女孩子们因为城市化的浪潮,特别是外出打工盛行的时候,可以在身边认识的人并不多,可以被介绍的对象也不多。有的地区适婚比例甚至已经达到了4:1(4个男性:1个女性),农村彩礼费用涨到了10多万,但是没有人(女性),这些都是虚无的。

加上,农村性别比例的失调。一方面是非生育问题,即上述中所说的“女性外流”。另外一个是生育本身的问题。在传统与封建思维的作用下,生男孩作为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思想导致家里必须有男孩,而女孩都是要“泼出去的水”,故“拼了命”也要生男孩。这就导致僧多粥少的现状。

种种因素(可能还有没有考虑到的)导致了H作为一个大龄男青年,无比的尴尬、头疼和悔恨。他的父亲,以前还会在亲戚朋友面前玩牌,但是后来就“抬不起头”,一则是自己的女儿离过婚,一个是儿子30多岁还没娶到老婆。故而就放弃了玩乐,日渐衰老,白发满头。以前当村干部的风光,几乎殆尽。

这一切就像恶性循环一样,特别是在农村的熟人社会中。越是如此,越是自卑,不光彩,一家人都压力很大,可外人也无能为力。从比较大的层面说,这些,到底是应该个人去承担全部的原因,还是这个转型社会,甚至是国家来担负一部分的原因呢?从社会学的想象力出发,“政策”往往会影响每一个个体的遭遇。

2015年7月5日

作于澳门

原载于《中国乡村发现网》,地址http://www.zgxcfx.com/Article/89171.html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