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绥铭:社会对于个人行为的作用」正文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关键词」性关系/社会作用/个人行为/嫖娼
「内容提要」考察多伴侣性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是研究社会对个人行为作用的最佳切入点之一。本文以全国随机抽样调查的分析结果为例,检验和比较了5种相关理论思路的解释力。作者把阶层归属、社区性文化和个人的性关系态度作为社会作用的代表,以性爱现状和个体的性状况作为对照物,分别考察了这5种因素对男女两性多伴侣性行为的作用强度。数据分析表明,"社会对个人的多伴侣性行为发挥主要作用"的命题可以成立,但阶层归属的作用非常微弱,而社区性文化对男性的作用和性关系态度对女性的作用却极其突出。这说明生物制约论、社会结构理论及变换理论的思路不适用于解释个人的多伴侣性行为,环境制约论和脚本理论的思路则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对个人行为发挥着何种作用,以及这种作用是如何发挥的,一直是社会科学多种学科关注的一个基本问题。各学科的学者都从自己的视角和规范出发,不断地对这个问题做出解释,形成了大量的学术积累。
人类的"性存在"(注:在本文中,"性存在"是笔者对于sexuality 的译法。国内也有些学者翻译为性现象、性状况、性经验、性征、性素质、性本性等等,尚无统一的译法。
在英文中,它的意思是"具有性的性质的事物",是对于生物学意义的"性"(sex )的扩展。它强调的是"性"在社会、文化、心理、行为、人际关系和社会性别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形态或者存在状况。例如,从一而终者与拈花惹草者,无论他们的"性"在生物学意义上多么相同,两者的"性存在"则大相径庭。但是为了避免不同译法可能造成的术语混乱,本文在指称生物学意义的性和构成相关词组时,都不加引号;在单独指称"性存在"时,则加上引号,简称为"性".)应该是研究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人类学研究告诉我们,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性活动就是最早和最根本的制约对象之一。与"吃"(物质生产)相比,"性"(人类自身的生产)即使不是并列地重要,也是紧随其后。甚至可以认为,人类社会就是为了管理这两大基本活动而组织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迄今为止,在性活动中,人类各式各样二元对立的概念及其相互冲突,例如精神与肉体、自我与他者、美与丑、快乐与痛苦等等,都高度浓缩和集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因为如此,许多与生物学或者性学毫无关系的社会思想家,都对"性"进行过精深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大概要算20世纪后半期的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1961)、福柯(《性史》,1976)与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1997)。这三位思想家的争论有许多侧面而且非常激烈,但他们所探讨的根本问题,实际上还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社会对于个人行为的作用。"性"只是他们使用的最容易说明问题的载体。
笔者也把似乎主要是个人意愿产物或者道德取向结果的"多伴侣性行为"作为研究目标。
如果我们能够在这样隐秘的、私人化的、生理色彩浓重的个人活动中,发现社会对于它的作用究竟是什么,那么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释就有可能更深入一步。也就是说,从这个似乎是最贴近生物学、最远离社会的研究目标切入,也许反而更能说明问题。
当然,社会实践也催促着研究者早日做出这样的回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生活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其中,各种"多伴侣性行为"的增加可能更是有目共睹,它所引发的结果(例如"包二奶")现在已经超出道德和舆论的范畴,进入法律的领域(例如2001年对于《婚姻法》的修改和一些地方性法规的出台)。与此同时,人们在关心"多伴侣性行为"增加的社会原因,也在思考着社会对于个人行为的作用这一根本问题。社会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经验描述和理论探究,而艾滋病的传播更凸显了这一研究的必要性。
以往在研究社会对个人行为的作用这个具体问题时,学者们较少运用实证方法。这恐怕主要地并不是出于方法论上的争论,而是因为缺乏可操作的手段。别说"性",就连许多更直接地涉及社会的个人行为,例如人们的组织活动,实际上远比人们所想象的更加难于进行实证研究。笔者有幸获得了一个对中国人的性行为进行规范的社会调查的机会,愿意把数据分析结果与大家分享,以求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所推动。
二、立论
1.考察的目标
在国际学术界,"多伴侣性行为"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与一个以上的人发生过性行为的状况(注:这个概念是随着"艾滋病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与我国通常使用的"非婚性行为"这个概念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再以婚姻为划分标准,而是以性行为对象的人数为标准。这是因为,从通过性行为来传播艾滋病的可能性来看,任何一种多伴侣性行为与"终生专一"都具有本质的区别。参见Edward O.Laumann,etc.,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Sexuali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大致相当于我国通常所说的"性的不专一".国际学术界的这个概念,并不专门地区分"一般的"多伴侣性行为与嫖娼卖淫;但是在我国,对于考察社会对其作用(以下简称"社会作用")而言,二者的性质显然不同。因此,本文所考察的目标变量是这样两种性行为:男人的性交易行为(注:在我们的样本中,女性曾经有过性交易的人效较少,为了免生偏颇,本文不予讨论。),即除了与妻子或未婚妻之外,以金钱或某种利益作为交换,与任何人所发生的性行为。嫖娼只是其中的一种。
"一般的"多伴侣性行为,即除了性交易和再婚(注:在国际学术界,多伴侣性行为这个概念中包括了再婚,因为它虽然合法,却并不能消除艾滋病传播的可能性。但对本文所要考察的中国的社会作用而言,再婚显然应该排除出去,因为社会对再婚所发挥的作用与对多伴侣性行为的作用显然不同。)之外,与一个以上的人发生的性行为。
2.纳入分析的社会作用的各个因素
社会作用可以包括许多方面和层次,这方面的理论非常多。笔者只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选择下面一些因素来考察(注:笔者尚不可能对任何一种理论的整体进行严格的假设检验,因此本文所考察的仅仅是所涉及的理论的指向、视角或者切入点;而且分析结果只具有举例说明的意义。同时,为了便于非社会学专业的读者了解这些理论,本文所引注的参考书大都是综述性质的。):(1)被调查者的"阶层归属",也就是被调查者的最基本的社会地位。选择这个因素是因为按照"社会结构"理论的思路,个人发生何种行为,主要地取决于他在社会整体结构中所处的分层位置(注:参见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52-55、360-364页。)。因此,如果阶层归属对于多伴侣性行为的作用显著,就可以从一个主要侧面表明:社会结构理论的思路对此具有解释力。
(2)"社区性文化",是指被调查者所处社区具有的性文化取向和氛围,以该社区中的各种性活动的发生率来标志。选择这个因素是为了从一个侧面考察"社会环境制约个人行为"的理论(注:参见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9-168页。)对多伴侣性行为的解释力。这种理论认为,社会主要是通过它所塑造的、个人处于其中的各种社会环境对个人的行为发挥作用。
(3)"性关系态度",也就是中国人熟知的人们在性关系方面的"性观念"、"性价值观".笔者设置这个因素是为了考察"脚本"理论(注:参见盖格农《性社会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的思路具有多少解释力。按照它的思路,个人的行为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像演员那样,按照社会赋予他的脚本(scripts )来表演,至多只有一些即兴发挥。
3.作为对照物的两个因素
首先,在研究任何与"性"有关的问题时,研究者都不能先验地排除生物因素的作用,而是应该把它作为对照物纳入分析,才能检验"社会对于个人的性行为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命题是否成立。否则,对于社会作用的分析就失去了前提。
为此,本文设置了"个体的性状况"这样一个因素。它包括两个相互结合的方面:个体的性兴趣的强度及性的良好程度。按照"生物制约论"的思路(注:参见凯查杜里安《人类性学基础》(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年)。),"个体的性状况"被认为主要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现象。如果它的作用更加显著,则前面所设置的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就需要在这种对照中重新予以评价。
其次,在考察社会对个人行为的作用时,研究者还必须把那些与考察目标相关的个人的其他活动,也作为对照物来一起分析。因为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检验"社会对于个人的性行为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命题能否成立。
为此,本文所设置的另一个因素是"性爱现状".它包括"互爱的程度"和"性生活满意度"两个方面。按照"交换理论"的思路(注:参见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二战以来的理论发展》(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15-134页。),性爱现状实际上是双方的个人行为发生互动的结果,至少可以从一个主要侧面代表"相关的个人活动"这样一个范畴(注:当然,如果深究,社会在其中也仍然是起作用的,因为社会可以赋予或者限定个人进行交换时的条件、规则、场所等等。但是就本文所考察的目标变量来说,"性爱现状"应该可以作为相对独立于社会作用的对照物来使用,因为它基本上发生在婚内,而社会对于婚姻的作用则可以预设为没有显著差异。)。作为对照物,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定前述社会因素作用的强度。
4.本文试图说明的问题
笔者所要做的是:通过统计分析来发现,对于多伴侣性行为而言,上述5个因素各自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哪些因素的作用更大些?
笔者想要探究的是:在现有的关于社会对个人行为之作用的一些基本理论中,这5个因素所分别代表的5种理论思路,对于多伴侣性行为这个研究目标,各自具有什么样的解释力。
这也许可以帮助研究者至少从一个侧面来理解社会对于个体行为的作用这样一个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
三、统计假设与分析方法概述
具体的统计分析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对各个变量群(图1中使用虚框涵盖)中的各个自变量,使用标准分数(Z score )的方法,求出它们标准总分的均值(注:我们的大多数自变量都是采用量表形式进行调查的,所以标准分数的方法是适用的。同时,由于许多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笔者不得不放弃因子分析的方法。)。
图1统计假设示意图
第二步,区别男女,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别考察阶层归属、社区性文化、性态度、性爱现状、性状况这5个自变量对于"发生两种多伴侣性行为的可能性"发挥了多大的作用(注:已经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共线性检验和对于logistic回归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