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洪 茅于轼等:为什么市场制度是配置土地资源的决定性制度

作者:盛洪 茅于轼等发布日期:2014-02-22

「盛洪 茅于轼等:为什么市场制度是配置土地资源的决定性制度」正文

 

京润法治与公共政策评论第1期

主题:铿锵三人行--经济学家与法学家对话土地制度改革

时间:2013年12月23日(周一)19:00

地点:北京大学法学院凯原楼一层学术报告厅

特邀嘉宾:

盛洪(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荣誉理事长)

主持人:王锡锌(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主任)

主办方: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

支持单位:北京京润律师事务所

 

王锡锌:首先对各位说一声抱歉,刚才路上堵车,盛洪老师连饭都没有吃,直接赶过来,耽误了大家差不多10分钟时间。接下来非常欢迎大家参加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与北京京润律师事务所一起举办的"法治与公共政策评论",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所做的"公共政策论坛"在过去的几年已经做了20多期,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和北京京润律师事务所的一些同仁们一起做"京润法治与公共政策论坛",京润法治与公共政策论坛今天开始是第一期,我们将持续关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因为我们知道在中国无论是从宏观经济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还是从社会转型乃至政治转型的过程中,土地是一个很重要的生产要素,同时农村土地在中国的社会转型中也有它独特的在经济之外的其它意义,比如农村社会,还有新兴城镇化过程中怎么样在城市化的同时做到人员特别是农民的城市化。很大程度上,中国未来10年、二十年的发展,跟中国集体土地的产权制度以及这方面制度改革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我想邀请各位跟我们一起持续关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

今天是"京润法治与公共政策论坛"第一讲,邀请到的嘉宾在这个领域有很多研究,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这一领域的问题,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土地问题的研究有很多经济学家关注,很多社会学家以及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专家、研究政治的学者都很关注,未来我们会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一起关注这样一个重要的话题,因此这个论坛说是聚焦,但同时又是开放的,我们会将不同观点呈现在这个平台上,主要目的是共同交流、共同讨论。

作为第一讲论坛的主持人,首先给各位介绍一下今天我们所请到的嘉宾:第一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我不需要做过多的介绍,他的名字就是最大的名片:茅于轼老师!茅于轼老师过去担任天则经济研究所的所长。第二位是研究中国土地问题、在其它领域中也有很多很有影响的研究学者盛洪老师!盛洪老师是现任天则经济研究所的所长,欢迎盛洪老师!本来我们这次对话是铿锵三人行,现在成了两人行,我只是一个主持,与大家一起跟主讲嘉宾提问和讨论,本来邀请了社科院农村问题研究所的党国英老师,但党国英老师现被困在新疆,航班没有办法起飞,下次请党老师跟我们一起讨论。今天晚上主要安排是这样的,我知道各位很焦急兴奋地等待着两位嘉宾做报告,但还是要恳请大家给我5分钟时间有请北京京润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张志同律师给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致辞感谢,北京京润律师事务所长期以来对中国的土地问题特别是中国城市征地拆迁有关注,有很多做公益律师的支持,跟我这方面有很多合作,这个论坛本身也是他们来做的支持,所以有请志同给我们做一个简短的致辞,欢迎!

张志同: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今天的京润法治与公共政策论坛--土地制度的研究改革。对这一点我们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征地拆迁业务作为主导业务的律所来讲,我们办理这类案件中体会到法治实行的不容易,民众身心之迁,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我们个体的努力来改变一些现实的不公。但法律本身有滞后性,社会发展有被动性,需要更多人参与到民主与法治的进程中参与,推动它的前进,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和契机,这也是王锡锌老师长期治理于研究的意义所在,通过他的努力解决了一些制度方面的困境,比如三年前我们在北大讨论过国有土地拆迁问题,经过学者呼吁,在王锡锌老师的推动之前出台了新的土地拆迁政策,我们也相信今天的研讨会也具有非常意义,三中全会后土地制度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我们也希望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努力之下,对现行的土地制度做一个合理的改革,谢谢大家!

王锡锌:谢谢志同!你的讲话让大家感觉到我们有一种互粉的意味。接下来我们迅速切入正题,有请第一位演讲嘉宾,天则经济研究所的所长盛洪老师给我们做一个主题演讲,欢迎!

盛洪:感谢王教授!各位大家晚上好!非常高兴来到北京大学法学院,我是一个经济学家,但我跟法学院很有缘,大概是在二十年前我接受科斯教授邀请到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做了半年访问学者,跟他讨论制度经济学的问题。大家知道天则所侧重于制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科斯教授是开山鼻祖。他同时开创了另外一门学派,叫法和经济学。法和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是一母双生,或者说就是一个学派,在经济学里叫新制度经济学,在法学院叫法和经济学。法和经济学首先诞生在芝加哥大学,很有意思,有点歪打正着。据说一开始是芝加哥大学有一个经济学家突然被经济学院解聘了,他有一个朋友在法学院,请他到法学院讲讲,他就去了法学院。然后发现一个问题,他每个礼拜讲一次课,但他的每一次课具有颠覆性,前五天是法学家给学生上课,最后一天是经济学家给学生上课,结果最后一天颠覆了前五天的结论,搞出一些混乱。但正是因为这种碰撞,碰撞出了法和经济学。我说法学家和经济学家在一起能碰撞出新的理论创新,所以我非常高兴到法学院来。

"为什么市场是有效配置土地资源的决定性制度?"这套用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句话,"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土地也是资源,所以这个主题与这句话完全一致。

首先我给大家讲一个简单的经济学道理。我相信在座有很多专攻法和经济学的同学,但我还是要讲讲。"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是以稀缺作为衡量标准,一种资源比较稀缺就要节约一些,如果它不太稀缺会多用一点。市场恰恰符合这样的目标,在市场中我们叫"物以稀为贵",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配置资源机制都能"物以稀为贵",但市场可以做到。

这有一张非常简单的图,给大家讲讲。(图略)

这个"×"是经济学经常用的供求曲线,这是一个均衡点。当然现在讲的不是简单的一张供求均衡图,而是面向稀缺的自然资源,比如土地。这是两条竖线,这条竖线代表资源,到这儿资源就没了,跟效用曲线相交形成价格。在它的左边还有一条线,这条线代表资源更稀缺,跟效用曲线相交又形成了价格。可以看出更稀缺的资源价格更高,也就是说越贵的东西我们越会谨慎、更为精打细算地去买,越便宜的东西会买得越多,这是我们的经验。市场为什么是配置资源起决定性的制度?这个图恰恰反映了这个道理。当然还有其它的考虑。

市场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作用:提供真实的简化信息。信息有真有假,但在市场中很难造假,为什么?因为市场中形成的价格信息是成千上万的人分散决策的结果。也就是说不是一个人、一小撮人、一群人,而是成千上万人分散决策的结果。比如买电脑,虽然在不同地方交易,但能非常奇妙地形成一个市场价格,这个市场价格一般来讲不会骗人。所以第一是分散决策,利用大家的力量。第二是,即使有欺骗之心,故意提高价格信息,或压制价格,但没有关系,在众多分散的人中间做假没有一致的方向,他们的做假可能被互相抵消。所以市场的价格是真实的,这点也很简单,我们不要去怀疑它。我之所以说这句话,是因为社会中有大量的不真实的信息,这些不真实的信息却作为真实的信息看待,这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这是一点。

第二点,市场价格。价格是一个简单的信息。价格非常简单,但价格给你一个收敛的和浓缩的信息。比如我是生产服装的人,如果没有价格就要考虑很多问题,一个是消费者有多少,分布在哪儿;还有我的竞争者有多少,分布在哪儿。竞争者是否发明一个新技术,消费者是否因某种因素更多了。获得这些信息非常困难。但也很简单,所有信息是通过交易形成的收敛的和浓缩的价格。今天有人跟我说中国的粮食产量出现了问题,信息从某个地方来的。我说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就去市场看粮价,我不知道中国多少土地、多少人吃、多少人生产、哪个地方受灾了,但市场上的粮价是最靠得住的东西,也是最简单的东西,也能帮助你做正确判断的信息。所以这很重要。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理性。而有限理性,要放在最应该放的地方。市场恰恰提供了这样的价格体系,这个价格非常浓缩的、简单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不仅是一种价格,而是一组价格。也就是说是一个价格体系,不仅是一种价格,而且是各个价格之间的比例、结构。这是市场给我们提供非常好的宝贵财富。

市场对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对土地资源配置非常复杂,但现在我们就做一个非常简单的讨论:市场对城乡土地的配置是什么样的,是否有效的。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案例,但这个案例对中国来讲又非常重要,待会儿会继续讲,茅老师也会继续讲为什么重要。

首先看城市。我们分成城市和乡村,城市是怎么来的?乡村又是什么样的?城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是人的集聚。人为什么集聚?是司马迁所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请注意"熙熙攘攘",熙熙攘攘是"非常拥挤"的意思,如果大家隔得很远就不是熙熙攘攘,熙熙攘攘是非常拥挤,挤在一起就是城市,不挤在一起就不是城市,这是非常重要的。挤在一起会带来什么东西?说它有价值,价值在哪儿?这里我用一个词"市场网络外部性"。什么叫"市场网络外部性"?市场中人越多,所带来的交易机会从而带来的交易价值会不成比例的增加,比人的增加还要快。什么叫"网络外部性"?电话网是一个网,如果只有两部电话效率非常低。如果人从两个、三个、四个,增加到一百个、一万个,还是这两个人,没有动地方,但他们的效用提高了,原来打电话是给另一人打电话,现在可以任意地跟一万人中的一个人打电话,这是网络外部性,由于网络节点的增多使网络中已有的人效用提高了、收益提高了。"市场网络外部性"也是这个意思,大家挤在一起,熙熙攘攘,一方面为了利益而熙熙攘攘,反过来讲因为熙熙攘攘而带来了利益。这是市场的定义。

当然,美国有一个非常宽的市场定义:386人/平方公里以上,2500人以上。美国的定义至少说明一个问题:一定要有人口密度,人口密度高的地方才是城市,否则就不是。这里大家可以看看周其仁教授的《城乡中国》,其中有大量篇幅地讨论人口密度与城市的关系。人口聚集在一起会节约土地,所以城市是节约土地的。城市既然是"皆为利来,皆为利往",那什么样的制度能够对付这样的东西?--市场,城市符合市场制度,市场制度告诉你只要有利就可以做,既然大家挤在一起存在着利益,那么大家就涌入到城市中获得利益,这个城市不需要谁去安排,人们会挤进来。大家也许会说城市还有汽车尾气排放,那是派生的问题,是次要的因素,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是抓住根本东西,大家聚集在一起才有城市价值,其它问题好解决。

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图,从兰州到喀什,这些城市在贸易节点上,贸易节点很重要,商人到这儿正好可以歇脚,于是形成了这些城市。这些城市代表着一般性:古往今来,除了政治中心和军事要塞,城市都是因为贸易而形成的,因为贸易聚集了商人,形成这样一个城市。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即使是政治中心,它往往也和贸易中心重合,比如长安是政治中心同时也是贸易中心。

我稍微讲讲经济学,大家也不要害怕。这张图的纵坐标是地租率的高低,同时也是土地生产率的高低。横坐标的零点(左下角)是城市中心,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