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鹏 孙仕德:论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终结的路径及制度选择

作者:王如鹏 孙仕德发布日期:2014-03-10

「王如鹏 孙仕德:论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终结的路径及制度选择」正文


【内容提要】城乡一体化的实质在于城乡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质化,即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实现城乡经济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的一体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路径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即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商品化。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我国农村,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目标,必须进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土地制度的一体化和农村土地的自由流转。

【关 键 词】城乡一体化/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现代化

 

城乡分割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市和乡村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导致城市和乡村分离的基本动因和历史条件是社会分工。城乡分离与对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导致城乡分立,社会分工首先导致工商业与农业的分离和城市的出现,从而进一步引起城乡利益的对立[1]。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水平又不够高,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城市和乡村生产力和生产要素分布不均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不够高的表现,这种差异会影响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

中国城乡二元格局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恢复生产,维护国家的主权,实现执政党的政治理念,对物力和人力资源进行计划调配。一方面,由于农村实行均田制,取消了利用土地剥削的阶级,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但生产技术没有改进,收益率的降低,大批的农村人口开始涌入城市;另一方面大量的军转人员安置在城市,而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容纳能力有限的城市不堪重负,所以实行限制农村人口进城。尽管解放后第一部宪法第90条赋予了中国公民有居住自由和迁徙自由,但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先后颁布了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禁止农民流入城市。《关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等文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户籍制度,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全方位的权利义务差别,把中国公民分为农民和市民两部分,完全强化了社会两大分工。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农村土地制度是城乡二元格局的经济基础。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城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容纳人口的能力越来越强,农民工对城市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与来越大,城市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农民工。但现行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却仍然约束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城乡土地制度的差异是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农村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城乡利益分配失衡的主要原因,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造成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发展大大滞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严重影响到工业化进程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城乡关系是错综复杂的社会结构的基础,它的变化能够引起社会结构的一系列变迁。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认为城乡关系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面貌的改变。所以,要想实现城乡统一必须首先消除城乡之间的对立[3]。马克思认为,城乡的统一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到那时,城乡居民只有分工的区别,没有阶级的划分,最终才能够消除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及脑体力差别。接下来的城乡关系将是结合城乡生活方式的优点、避免两者的缺点的相互和谐的统一体。恩格斯说过:“我们的小农正如任何过了时的生产方式的残余一样,在不可挽回的走向死亡”[4]。遵循这个理论指导,我们现阶段所要做的应当是改变农村小农经济的状况,在农民与土地分离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把现在的农民大部分转变成农业产业工人。社会成员只有工种的不同,没有身份的差别。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路径

城乡一体化的含义是城乡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共同发展,不是把农民都搬迁到城市里去,也不是把农村都变为城市,而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实现城乡生产、生活方式的趋同。这就需要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即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现代化是消除城乡差别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的对立和差别“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5]。如果每个人的生产力水平能够提高数倍,生产出可供更多消费的产品,那么城市将会有更大的力量来支援农村的发展,科学技术将被大量的运用于农业,实现农业的工业化、科学化[6]。所以,农业现代化是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路径。

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生产,以科学方法管理和组织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转变到当代先进水平的过程。现代化农业与传统农业相对应,其基本特征:一是科学化。现代农业是以科技创新为增长点的农业,以当今最先进的农业生产和研发技术、最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为支撑;二是集约化。强调精耕细作,注重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了综合效益;三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使农业生产有了分工和协作,提高了专业化水平和劳动效率,不仅让农民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从而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四是社会化。农业生产社会化要求立足于整个社会来组织各种农业生产资源、在充分社会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农业资源的优化与配置。它集合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各个环节的资源,相互配合,相互依赖,互济共生,协调发展,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五是商品化、市场化。农产品商品化,意味着农民围绕着社会需求而生产,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来组织生产,为社会提供产品,只有实现农产品商品化,才有可能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实现规模化生产,以提高农业产值,增加收入。

现代化农业的表现形式是土地的高产出率、高资源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和高产品商品率,是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它建立在高度的社会分工基础之上,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就业、实现城乡统一的必经之路,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历史必然。

二、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平等的基础。农业现代化可实现农民身份的转变,为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奠定社会基础。中国城乡居民社会地位不平等皆因农民身份。因户籍而产生的身份差异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权利义务上的差异,如就业、受教育、社保福利、乃至居住权等方面所享受到的权力都不平等。中国农民只要不改变户籍身份,不管现在干什么工作,也不论你穷富,依然还是“农民”。比如:“农民工”、“农民企业家”等。不改变户籍,“农民”的身份永远也抹不掉。

建立现代化农业,使农民与土地使用权分离,解放了土地,也就解放了农民,农民转化为出卖自己劳动力的农业产业工人。即农民转让出自己的土地使用权后,不论是到城市里的工厂上班成为worker,还是留在当地的农场或其他农业经合组织里成为farmer,都可以像城市里的居民一样,成为真正的靠出卖自己劳动力为生的“无产”者,从理念上、法律上自然与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社会身份与地位。从而平等地享受到国家所设置的各种福利待遇。

三、农业现代化可以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国农业人多地少,2009年2月26日,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8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农业部课题组认为,按照现在的农业技术水平,每个劳动力大约可以种12.7亩地,中国有1.96亿农业劳动力足够了[7]。而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2005年我国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为29975.5万人。把这两个数据进行对照可以得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在一亿左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是以农业剩余劳动时间的形式存在,属于隐性失业。这就说明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存在严重的浪费,劳动效率低下,这也是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它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还包括产前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水利和地膜,产后的加工、储藏、运输、营销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实际上贯穿了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环节,成为一个以市场为中心的庞大产业群。产业链延伸到农产品的加工、运输、贸易、优良品种的研发等部门。农业生产链条的延长,增加了就业岗位,可以在农业部门内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增加农民收入。一般人在谈到“三农”问题时,往往强调人均耕地面积不足,把农民的收入过低归结于人多地少。其实在现代化农业中,资本和技术才是影响农业效益的关键性因素,土地只不过是个基础性的条件。人均国土面积和耕地面积与人均收入及国民经济的发达之间并不成正比例关系。荷兰人口密度为419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26310美元,世界排名13。俄罗斯人口密度为8.6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小的国家[8]。但其国民生产总值目前刚过一万亿美元,在一般年份,国内的粮食不能自给。而与俄罗斯纬度相同的荷兰,人口密度是它的40多倍,却是欧洲粮食出口大国,人均GDP是它的6倍多。这说明,决定经济社会发达程度及国民收入的关键因素不是人均土地,而是土地的产出率。中国传统农业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一直领先于世界,但劳动生产率则相对低得多。我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人均只相当于美国的1%,即便在我国内部相比,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也仅相当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3,相当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4。如此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不能够保证国家农产品的供应和粮食安全的,也不能支撑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城市的发展[9]。低效率的农业只能贬低农民的劳动力价值,农民的收入是不可能迅速提高的。当前难以提高农业效率的原因在于农业劳动力外部转移受限和农业内部分工不足。劳动力向外部转移取决于工商对劳动力的吸收水平,我国的城市相对于庞大的人口来说,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还是有限的,不仅取决于城市化的政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工业化的水平。劳动力向外部的转移不是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措施。问题的根本在于农业生产实现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从农业内部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和收入问题。

我国的农业一直实行的是数量型的农业发展模式,目的在于解决温饱问题。这一发展模式使我国农产品的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供需总量大体平衡,继而转变为结构性和地区性的相对过剩,“菜篮子工程”的直接目的就是解决城镇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不是为了农民的增收。其产生的直接效果就是农民增产不增收。再者,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小,农业生产的利润率又低,能够获取的利润非常有限,而面临的市场风险却很大。在城市化、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农民的收入相对下降是个必然。只有发展现代化农业,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农户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为目的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发展效益型农业,才是农民增收的必然途径[10]。

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途径。发展现代农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城乡发展失衡会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最佳方式,城乡融合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更高境界。我们要实现完全小康社会,城乡必须均衡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发达昌盛的城市也不可能建立起来。根据“木桶理论”,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是取决于发展最快的那个部门,而是取决于发展最慢的那个部门。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的目标才能实现,城乡统筹才能实现。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制度选择

建立现代农业,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比如物权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农村信贷制度、农村住宅流转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等等。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