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民:经济与社会演化概论

作者:刘国民发布日期:2014-01-05

「刘国民:经济与社会演化概论」正文

内容提要:本文是对一年前刊出的《对中国法律人的忠告》所提十二种资源配置方式的详细说明。文章将经济学与社会学结合起来,从分析有限理性人的资源配置方式入手,列举了十二种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这些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分别构成了不同的体制。以此为基础,专门分析了分工、交换、货币、市场、国家和劳动等问题,从而勾勒出经济与社会演化的示意图。

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既是自然界的一员又是社会的一员。个人既是自然界演化链条中的一环,也是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环。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有个体的人,也有多个个体的集合──组织,也有对所有社会关系网络的总称──社会。有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组织,小到企业大到国家。“社会”一词也有广狭两种含义,一是对社会关系网络的总称,包括国家在内;一是与个人和政府相对,是对总体社会关系网络中除个人与政府之外的部分的总称。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要生存和发展都需要获取一些资源和产品。可以满足个体和群体生存发展需要的物,统称为资源。获取这些资源的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由少到多。大体说来,人类满足需要的方式(也即资源配置方式)可分为两类:交换类方式与非交换类方式。自给自足的劳动是一种典型的非交换类方式,用货币购买所需要的商品则是一种典型的交换类方式。

一、有限理性人的资源配置方式

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具有有限理性的人。这一点已被很多经济学家认可。这里要指出的是,精神病人的行为、严重智力残缺的人的行为、丧失理智的人一时冲动引发的行为,以及失手、无意识行为等都被排除在有限理性行为之外。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围绕着如何满足具有有限理性的人的需要,出现了很多种资源配置方式。以下列举主要的十二种资源配置方式。

(1)劳动机制

劳动是指人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体力、脑力等创造物质、精神财富,以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活动。人的本能活动和无意识活动不是劳动,如睡眠。人的身体器官的功能活动也不是劳动,如呼吸活动。

劳动既包括自给自足劳动也包括为交换而进行的劳动。自给自足的劳动是早期人类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第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发展到后来,也出现了为交换而进行的劳动。为交换而进行的劳动和自给自足劳动都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自给自足劳动的主要作用在于,它在有无交换时都保障了劳动者的生存。为交换而进行的劳动其主要作用在于,它使人不用事必躬亲也能生存发展。

(2)权力机制

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力是一种即便遭遇反对仍然能贯彻其意志的能力,也即权力是一种强制执行力。王海明(2010)认为,这种强制力是以已建立秩序为前提的,也即在这种强制力发挥作用之前施受双方已确立了某种均衡或秩序,不管是出于自愿还是非自愿。这是权力与暴力的区别所在。用权力来获取需要的资源的资源配置方式即是权力机制。

权力来源于组织,组织是其成员让渡一部分资源形成的。组织的发展和权力机制的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国家的诞生是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权力机制走向成熟的标志。

(3)感情机制

用感情来获取资源的资源配置方式即是感情机制。感情可以出现在各种类型的人际关系中,也可以出现在各种组织的成员间。如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同事之间的友情,男女之间的爱情等。因为相互之间有了感情,甲可以让乙为其出钱或出力,从而满足甲的需要。

(4)价格机制

用货币或它物购买所需要的资源的资源配置方式即是价格机制。市场经济是价格机制走向成熟的标志。

(5)专业规则机制

用专业规则来获取所需要的资源的资源配置方式即是专业规则机制。法律、各学科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中国的高考规则等,即是专业规则的表现形式。

(6)文化习俗(7)声誉(8)抢劫(9)欺骗(10)盗窃(11)信用(借贷)(12)非暴力欺压(或不对等合作)(13)其它方式

其中,(8)、(10)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不仅有违道德且严重违法,一向被文明社会的法理所否定。(9)这种资源配置方式虽有违道德,但不一定违法。例如金融诈骗被视为违法,但感情欺骗有时只受道德谴责而不受法律制裁。(12)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情况则比较复杂,某些情况下它只受道德谴责,某些情况下它不仅受道德谴责还要受法律制裁,某些情况下它既受谴责又受到肯定。

青木昌彦(1999)认为,所谓经济体制的差异也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差异。某国或某一地域共同体用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获取资源,也即是形成了不同的体制。

二、各种资源配置方式之间的关系

以上所列举的各种资源配置方式之间既有互补关系又有替代关系。互补关系是指各种资源配置方式共同维护着个体与群体的生存发展;替代关系是指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大量使用会限制和挤压其它资源配置方式的作用范围、作用大小。

个体和群体只要不选择自杀和死亡,只要其有限理性仍在正常发挥着作用,就要想方设法用各种方式来获取生存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否则就难以生存和发展。在一定时期内,个体和群体所能获取的资源是有限的,所能采用的资源配置方式及其作用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当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较薄弱、较缺乏时,为了正常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将不得不加大对其它资源配置方式的利用力度。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物质条件非常艰苦的条件下,我国通过感情动员的方式调动起广大劳动者建设国家的积极性,使广大劳动者在报酬微薄的情况下仍能艰苦拼搏、奋发有为。

每种资源配置方式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被应用过度或应用不足都不合适。对这种利用过度或利用不足的状况,应想办法加以调整。例如,不能凡事都用感情动员的方式来解决。

一种资源可以用某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来配置,也可以用多种资源配置方式共同配置。某一事物的出现与发展,可以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单独作用的结果,也可以是多种资源配置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国家就是权力机制、感情机制、专业规则机制等资源配置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只不过权力机制在其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市场则是价格机制、专业规则机制、劳动机制等资源配置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只不过价格机制在其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法律则是权力机制和专业规则机制等资源配置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专论分工

首先引入对决策主体的定义:决策主体是指有一定程度自由决策权的个人或组织。分工是指为了满足个体和群体的生存发展需要,各决策主体分别作的各种不同而又互相补充的事情。

在社会生活中,决策主体为获取某一资源,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①通过自给自足劳动获得;②通过与其它决策主体交换获得;③通过与其它决策主体合作形成合作团队获得。其中①是自给自足,②是交换,③是组织调配。在③中,某一决策主体通过成为组织的一员与其它成员共同获取所需的资源,再通过组织内的资源调配来满足自身需要。

在社会或共同体形成之前,①不是分工的表现形式,不被视为社会分工的一部分。因为社会或共同体的形成,有赖于其成员相互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若所有决策主体获取资源的方式都是自给自足劳动,则社会或共同体尚未形成,有的只是一个个呈一盘散沙状的孤立的个人。当社会或共同体形成之后,劳动既包括自给自足劳动也包括社会劳动。其中社会劳动又可分为用于交换的劳动和用于维持组织的劳动。社会劳动承担着主要的社会分工,参与社会劳动的劳动者共同承担着为群体的生存发展服务的职能。对群体而言,交换和组织内资源调配都是分工的组成部分。对个体而言,①、②、③一起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毕竟自给自足劳动在维护劳动者生存发展方面意义重大,使参与社会分工的劳动力的储备库更加巩固和扩大。

通过分工,不同的个体形成组织,小组织逐渐发展成大组织,形成大大小小的地域共同体。共同体对外发生着分工,对内则综合利用①、②、③维持生存和发展。

广义的社会分工是指为了满足个体和群体的生存发展需要,各决策主体分别做的各种不同而又互相补充的事情。广义社会分工可分为经济分工、政治分工和狭义社会分工。其中,经济分工是指为了满足个体和群体的生存发展需要,各决策主体在社会物质产品、服务和精神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中分别做的各种不同而又互相补充的事情。价格机制是实现经济分工的一种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政治分工是指为了满足个体和群体的生存发展需要,各决策主体在共同体组织成立和发展过程中分别做的各种不同而又互相补充的事情。权力机制是实现政治分工的一种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在广义社会分工中,经济分工与政治分工之外的其它分工构成狭义社会分工。

经济分工、政治分工和狭义社会分工都能生产产品。某些产品是三种分工都能生产的,只是在不同分工中这些产品的用途不同。例如,刀这一产品在政治分工中是兵器,但在经济分工中是用具。当然,三种分工也各有一部分只能独家生产的产品。三种分工之间既有互补性也有替代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原始共同体内部以大一统形式存在着的广义社会分工,其内部逐渐产生功能分化。经济分工和政治分工逐渐从广义社会分工中独立出来。经济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既是经济分工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也是价格机制走向成熟的标志。政治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国家。国家既是政治分工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也是权力机制走向成熟的标志。

由于国家拥有最高权力,王海明(2010)认为“国家是拥有最高权力的社会,它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根本性质是最高权力”,国家诞生后,政治分工及其重要代表──政府有可能逐渐走向强势,甚至可能使政治分工凌驾于经济分工与狭义社会分工之上,越来越强大并走向变异,变成如霍布斯所说的利维坦。这样一来,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分工和狭义社会分工还需要有一个重新从政治分工中独立出来的过程。

四、专论交换

(一)交换总论

资源配置由分工和交换共同完成。交换可分为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其中经济交换是指以货币或它物为媒介和等价物,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的资源配置。经济交换之外的交换统称为社会交换。郭志刚等人(2010)认为,社会交换“区别于严格的经济交换,最关键的区别在于社会交换带来未做具体规定的义务,而经济交换通常准确地规定了交换的数量”。也即经济交换中有明确的以货币或它物形式存在的等价物和交换数量,而社会交换的等价物一方面没有经济交换的等价物那么明确具体,另一方面其等价物的形式往往不是货币或它物,即便以货币或它物为等价物,此时货币或它物也主要不用于经济方面。

经济交换主要借助劳动机制和价格机制发挥作用。在经济交换的产生和扩大过程中,专业规则机制也日益发达,例如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有一系列专业规则。文化习俗等也对经济交换产生影响,同时经济交换的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文化习俗。

在经济交换之外,还广泛存在着其它形式的交换,也即还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社会交换。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