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翊飞:克强新政一周年

作者:谭翊飞发布日期:2014-03-12

「谭翊飞:克强新政一周年」正文

 

将时针稍微向前拨一点点。

2007年3月12日晚上,时任辽宁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宴请了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雷德(Clark T. Ran dt),雷德是李克强的老朋友,李克强在河南省任职时就会见过他。

三天后,雷德将见面情况以机密电文传给美国国内,这份电文称李克强认为GDP数据不可靠,而是通过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来观测辽宁省的经济运行状况。

三年后,维基解密网站公布了这份电文。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敏锐地抓住了这份电文的关键信息,推出以上述三组数据为基础的衡量中国经济的"克强指数",这一概念被国内外的经济学家广为接受。这时,李克强已担任国务院副总理。

"克强指数"推出后,2011年底,李克强在听取国家统计局工作汇报时对统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推动企业联网直报的相关会议上要求,"学习贯彻李克强副总理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讲话"。

在公开场合,李克强从未回应这一指数,但是在介绍中国经济情况时,他会有意无意地提到"克强指数"中的数据,如在第七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讲话中,他就提到了用电量、货运量,以说明中国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向好势头。

李克强上任时,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经济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巨大,中国的一举一动也为全球所瞩目。从"克强指数"到"克强经济学",李克强在国际上受到的关注远远超过前几任总理。

但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下降,经济发展的速度必须下一个台阶,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这样的环境下,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更为不易。李克强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并且处理好中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以及包括债务膨胀、产能过剩等诸多难题。

同时,已建立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庞大的刚性支出,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但是财政收入增速却明显放缓。

既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但中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国家的治理体系要推进改更是重中之重。

落在新总理上的担子并不轻。2013年是他履职的第一年。炯炯有神的目光,急切的表情,常用大白话而不是文言文,这是中国新总理留给世界的印象。

在2013年末的一份书面致辞中,李克强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总结,这里没有提到年初所热衷的城镇化,但是却将一年来宏观调控的新理念和方式归纳为中国宏观调控的"新经验",同时也将行政体制改革作为重头戏,后来者正是他2013年工作的得意之处。

已过去的2013年,对李克强而言,是他执政周期的起步之年,离2020年改革目标仍十分遥远。在关注短期的改革行动外,本文还试图分析:对于长远的改革,李克强的核心议题是什么?面临怎么的挑战?

又到一年全国两会时,作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第一次站在全国的人民代表面前述职,报告政府的工作。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全面深化改革蓝图相比,2013年进行的改革离核心改革尚有相当距离,改革刚刚起步,制度仍未成型,好在方向没有错。

(1)城镇化荆棘

2013年,全国两会后的总理记者会。这是李克强第一次在这里接受记者提问。第七个问题由新华社记者提出,这是一个看似温和却又具挑战性的问题。

新华社记者先表述民间对城镇化的不同意见,进而,让李克强就这些意见进行表态。转述的观点包括两个方面,一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自然而然的结果,所以没有必要主动去推进。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会有很多农民失去土地,进而形成城市贫民阶层。

李克强回答说,这是一个大问题,我尽量用短时间来回答这个问题。"你刚才讲到了社会上对城镇化有许多议论,我大都听到了,也很关注。"

当时,在两会召开前夕,城镇化已成为最热门的词汇,各地地方两会也大篇幅描述城镇化的前景。

2012年,李克强多次在公开讲话提及城镇化,并将城镇化作为拉动内需和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12年2月,《求是》杂志刊登了李克强的文章《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这篇文章引用国际经济学家的预言称,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

--9月份,省部级领导干部和市长"推进城镇化建设"专题研讨班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李克强表示,"我多次讲到,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很多同志对此也有同感。"

--11月28日,会见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他称,未来几十年中国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从内需角度来解读城镇化,这与李克强早在2010年的表述相当一致。2010年2月,李克强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雄厚的潜力所在"。

内需不足是2008年(甚至更早)以来,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当时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外需突然减弱,虽然采取了各种措施拉动内需,但效果并不明显。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不得不继续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但这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李克强从拉动内需的角度解读城镇化本身无可厚非,并且在经济学界也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中国的城镇化率可以像发达国家一样达到80%以上,目前还有巨大的差异,而差异正在经济增长的潜力。

但是,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更关心的土地和房价。地方政府借此概念继续推进造城运动,房地产商则趁机抬高房价。2013年,在度过了冷静的"金九银十"楼市销售旺季后,十八大结束后,楼市在寒冷的冬天升温。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4万亿元,同比增长61.3%,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51.3个百分点。

面对外界的非议,李克强再次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这已是他第二次强调"人的城镇化"。此前,2013年1月15日,在赴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考察时,他就提出了这一观点。

正如温家宝任内对房地产的调控,面临多重掣肘。城镇化同样与土地制度、农民工的权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的供给和房地产业的发展等密切相关。从经济学的角度,城镇化每提高若干百分点,就会有若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这些城市新移民会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但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中国的城镇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政府为城市新移民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严重不足。从某种意义上看,城镇化是政府的欠账。而且城市的扩张,导致农民的土地被征收或征用,地方土地财政畸形膨胀,农民权益则普遍受损,民怨沸腾。

2013年下半年,城镇化概念逐渐淡出市场,预期的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也一再推迟,至今全国的城镇化规划仍没有公布。

2014年初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土地出让总金额达4.1万亿元,比前一年增加超过一万亿。这意味着,上一届政府以房价为目标的调控彻底失败。同时,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因为房屋租金上升而继续抬升,经营环境继续恶化。实体店铺销售额急剧下降,电商则迅猛发展,2013年淘宝双十一的销售额达到350亿。同时,服务于房地产的金融业务亦迅猛增长。

2013年12月12日,拖延已久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对于城镇化和扩大内需的关系,会议仅仅作了"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的简单表述。

在城镇化议题之外,李克强在积极寻找新的消费热点,以拉动国内需求。如推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同时还出台专门措施,促进信息、金融、养老、健康服务业的发展。2013年,国务院数次召开专门的常务会议,研讨上述问题。

2014年底,第44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书面致辞中,李克强总结了自己扩大内需的策略,"我们坚持以结构调整拉动内需和改善供给,坚持在扩大开放中扩大内需,继续发挥好内需的主动力作用。"城镇化没有被提及。

(2)中国新经验?

上述第44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2014年1月22日在瑞士东部小城达沃斯召开,李克强没有与会,但是发表了一份总结性的书面致辞。

在这份致辞中,他对自己2013年的经济工作总结成九个字"增活力、稳预期、促转型"。这一年的宏观调控工作被提升到中国宏观调控"新经验"的高度:"中国宏观调控的创新理念和方式和形成的新经验,有助于中国经济在今后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继续拿到好成绩。"

如果梳理2013年下半年李克强出访中亚、中东欧等地的讲话可以发现,他在反复向外界传达一个信息,他的宏观调控方式不一样,他不会出台刺激经济的政策。

2013年9月,在大连达沃斯论坛发表讲话时,李克强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政策选择,"经济下行时,用短期刺激政策把经济增速推高,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是权衡利弊,我们认为这样无助于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因而选择了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策略,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

李克强对这一政策作了补充评价,"这本身就不容易。"

2013年第一、二季度,中国的经济增速连续两个季度回落,第一季度远低于市场预期,增长率只有7.7%,第二季度继续下行,只有7.5%。

这引起了全球对中国经济的担忧,因为此前2012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有所回升,GDP增长7.9%。外界对2014年初的中国经济数据解读为,中国经济复苏并未企稳,甚至可能出现硬着陆的危险。

于是,关于是否需要推出新的"四万亿"刺激政策的呼声再起,一些省市也先于中央发布了自己庞大的投资计划。这是考验的是中央政府定力的时候--顺应部分呼声,推出刺激计划,还是按兵不动,另辟新路?

李克强选择了后者。2013年5月 2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不会再推新版"四万亿"》,副标题是"刺激政策难以治本深化改革释放红利"。

后来的事实表明,李克强不仅没有刺激政策出台,反而要收紧银根,给长期在温水中的中国金融机构一个教训。2013年6月20日,这一天被银行间市场的交易员们称为疯狂的一天,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最高达到了30%,是平常的十倍。此前一天,国务院召开了当周的常务会议,要求"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620钱荒"被认为正是执行这一政策而采取的措施。市场企望放松货币的梦想彻底破灭。

2013年6月底,外资机构巴莱克资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克强经济学,并归纳为三点内容:一、政府不推出刺激经济的政策,而是通过逐步缩减国家主导的投资行为;二、去杠杆化,以大幅削减债务,降低借贷与产出比;三、推行结构改革,以短痛换取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克强经济学"迅速走红,但李克强没有公开回应这一概念。

但市场仍不明白,李克强所能容忍的增速底线是多少?这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根据十八大确定的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要翻一番,那么年均增长率需要达到7.2%,但是2012年及以前年份的增速均高于这一数字,这意味增速可以容忍更低。

2013年5月24日,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