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当代东南亚经济的发展进程与格局变化

作者:王勤发布日期:2013-10-09

「王勤:当代东南亚经济的发展进程与格局变化」正文

东南亚经济在战后迅速崛起,由殖民地经济向新兴工业化经济体迈进。现在,东南亚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新加坡率先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马来西亚、泰国等已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后起国家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当前,东南亚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格局性变化,东南亚已成为亚太经济重要的增长极和国际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进程中,如何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制度创新,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是东南亚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二战后东南亚经济发展的进程

二战后,东南亚的经济发展史是一部由殖民地经济向新兴工业化经济演进的历史。历史上,东南亚一直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西方的殖民统治长达数百年之久。二战后,东南亚国家相继取得政治独立,走上民族经济发展的道路。当代东南亚经济发展进程是与各国工业化密切相连的,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工业化的过程。

从16世纪初起,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东南亚,葡萄牙是第一个入侵该地区的西方国家。经过西方殖民者实力的消长变化,它们在东南亚地区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印尼成为荷兰的殖民地,英国在马来亚、新加坡、缅甸取得殖民统治,菲律宾16世纪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9世纪西班牙被美国取而代之,印支三国先后成为法国的殖民地。泰国是东南亚唯一没有被西方国家殖民化的国家,这主要是西方列强把泰国作为它们殖民势力的缓冲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南亚国家均先后被日本侵占。在殖民地时期,西方殖民者把东南亚作为它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供应地和投资场所,并在当地推行“单一种植制”。例如,在印尼强迫种植香料,菲律宾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缅甸和越南种植稻米,马来西亚出产锡和橡胶,新加坡从事转口贸易。这种畸形和单一的殖民地经济结构,是该地区经济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

东南亚国家取得独立后,各国相继开始了工业化进程。最早推行工业化的国家是菲律宾,但率先实现经济起飞的国家是新加坡。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经济迅速起飞,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和出口基地、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区域旅游中心等,并跻身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推行以进口替代为主的工业化战略。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各国转入面向出口工业化发展阶段。不过,这些国家真正实现经济起飞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大多数国家的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新加坡、文莱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000美元(其中马来西亚超过3000美元、泰国超过2000美元),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其中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制造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超过初级产品出口比重。据统计,1985年泰国制造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1991年印尼制造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1983年菲律宾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首次超过初级产品的比重,1987年泰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首次超过初级产品,1990年马来西亚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首次超过50%,1993年印度尼西亚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也首次过半。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东南亚的后起国家(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先后实施经济开放与改革政策,开始了工业化进程。长期以来,这些国家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加上持续不断的战乱,国内经济长时间处于贫困、落后和无序的状态,沦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1986年底,越共“六大”确立了经济开放与革新的方针,制定和实施了农业承包制、国有企业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国内价格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吸引外国投资等一系列经济革新的重大措施,推进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1986年老挝党“四大”以后,老挝积极实施革新开放路线,调整经济结构,推行农业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重组,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自然和半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建立国家管理的市场经济机制。1988年缅甸军政府上台以后,废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实行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鼓励发展私人企业,积极引进外资,调整农业政策,建立多元化的金融系统。1993年柬埔寨新政府成立后,开始实施市场经济体制,新政府把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对内政策的重点,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人才培训作为优先发展领域,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外援。

1997年7月,东南亚国家爆发了金融危机。同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实行13年的固定汇率制,泰铢因此大幅度贬值,导致了其他国家货币的迅速贬值,从而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以货币、银行、债务以及信用等危机交织并发为特征,并引发了某些国家的政局波动和社会动荡。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断了各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进程,此后经济出现了急剧波动。1998年各国经济普遍陷入严重衰退,1999年和2000年却出现快速复苏或强劲反弹,而到2001年多数国家经济又急转直下,甚至出现负增长。2002年以后,东南亚经济逐渐呈现复苏的态势,泰国、印尼提前还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各国经济基本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这一时期,东南亚国家积极实施国内经济重组与调整。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先是被迫采取经济紧缩政策,到1998年9月起开始普遍转向实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国内经济的复苏;各国继续实施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并启动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各国政府加快了国内金融机构的重组,实施银行金融机构的合并,积极处理不良金融资产。

2008年起,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东南亚经济普遍出现衰退或减速。全球金融市场的持续波动,使得东南亚的汇市和股市急剧下挫,外国资本大量撤离,印尼盾与美元的比值曾跌至三年来的新低,菲律宾比索汇率创下一年半来的新低,新元汇率也降至2007年以来的最低点,越南股市市值跌幅高达58%,新加坡下跌47.5%,马来西亚也跌去约40%(IMF,2010)。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冲击的扩展,金融危机对于高度外向型的东南亚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各国出口贸易急剧下降,企业生产订单减少,银行信贷大幅紧缩,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失业人数开始增加。2009年,文莱、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经济均出现负增长。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东南亚国家实施了扩大内需和刺激经济的政策,以稳定国内经济。2010年,各国经济相继从衰退中复苏,经济增长加速,出口贸易回升,外资大量流入。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印尼是东南亚国家中受危机冲击较小的国家之一。2010年,菲律宾的经济增长率创下二十四年来的新高,新加坡的该年度经济增长速度也是建国以来最快的一年。但是,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和大量热钱流入,一些国家物价上升,货币升值,股票价格上涨,房地产迅速回升,资产泡沫逐渐形成。2011年,东南亚国家仍保持了经济持续复苏的态势,但随着下半年全球经济形势的动荡,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世界经济增长趋于放缓,东南亚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呈现出减缓的迹象(王勤,2012)。

总之,近几十年来,东南亚经历了战后初期的经济恢复、20世纪60―70年代工业化发展、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经济高速增长、后起国家的经济开放与改革、90年代后期金融危机及其重组等几个重要时期。当前,东南亚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新加坡率先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马来西亚、泰国等已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后起国家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二、东南亚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浪潮中,东南亚经济迅速崛起,各国的经济实力增强,区域产业分工深化,生产要素流动扩大,区域经济整合加快,该地区经济呈现出一系列格局性的变化。当前,东南亚已成为亚太经济重要的增长极和国际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各国面临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发展。

(一)东南亚成为亚太经济重要的增长极

战后,东南亚国家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东南亚经济取得了较其他地区更快的增长率。尽管70年代中期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但在70年代东南亚经济增长率仍高于世界其他国家。80年代上半期,由于受到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各国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但到80年代中期之后,东南亚经济出现了快速复苏和持续增长的态势。直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东南亚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据统计,1987―1996年,印尼经济年均增长率达7%、马来西亚为9.1%、新加坡为9.4%、泰国为9.5%、越南为7.1%。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断了各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进程,此后经济出现了急剧波动。2002年以后,东南亚经济逐渐复苏,走出了金融危机的困境。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8年东南亚经济普遍出现衰退或减速,但到2010年各国相继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成为亚太地区经济重要的增长极。

由于东南亚经济体的迅速崛起和区域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东南亚在世界经济的地位不断提升。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面临着重新构筑区域经济与政治新秩序的局面,东南亚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的合作,以及东盟组织扩大化,使东南亚成为世界和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力量。目前,作为东南亚区域性组织,东盟十国拥有443.6万平方公里国土、6亿人口、2万多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进出口贸易约2.4万亿美元,是世界上人口第三大的国家和地区(仅次于中国、印度),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仅次于欧盟、美国、中国、日本、巴西)、发展中国家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中国和巴西)和亚洲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中国和日本),是世界第四大进出口贸易地区(仅次于美国、中国和德国),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FDI)存量最多的地区之一。(见下页表1)

(二)东南亚国家成为国际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

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和生产网络的格局变迁,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大量涌入,东南亚国家的生产跨国化得以不断发展,并日益成为国际产业分工和区域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亚洲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传统的垂直型分工向混合型分工转变,与传统的产业间和产业内分工不同的以“产品内分工”为主的生产网络迅速形成。在新的区域产业分工和生产网络条件下,东南亚国家成为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之一。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南亚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FDI)不断下降。近几年,流入东南亚国家的外资持续扩大。据统计,2000年,东南亚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为226.96亿美元,2005年为640.38亿美元,2007年为856.03亿美元,2010年为927.6亿美元,2011年东南亚吸收的FDI流量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165.59亿美元。1990―2011年,东南亚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流量从128.21亿美元增至1165.39亿美元,增长8.1倍;外国直接投资存量从643.03亿美元增至10772.84亿美元,增长15.8倍(UNCTAD,2012)。跨国公司根据全球经营战略在东南亚国家的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纺织等行业投资设厂,并将其纳入全球和区域生产网络体系中。由于东盟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东南亚各国在世界进出口贸易的地位上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第三大办公自动化设备和通讯器材,以及世界上化工、医药、纺织等重要出口基地。

(三)东南亚国家面临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