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代恒:试论民营企业在中国梦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正文
【内容摘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它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落实在经济层面上,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梦。而民营企业作用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为中国梦的实现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中国梦在经济层面上的内涵与特征入手,通过分析民营企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阐述民营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如何发挥其社会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中国梦、民营企业、作用、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在这样一个大时代、大背景下,民营企业在中国梦实现的进程中,究竟发挥了何种作用,处于何种地位呢?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中国梦所包括的经济内涵。
一、中国梦的内涵特征
中国梦视野宽广、内涵丰富,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在宏观的国家民族层面上,中国梦的内涵包括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在微观个人的层面上,中国梦又具有实现人民幸福的特征。
经济是基础,实现中国梦,必须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和基本主题。从中国经济升级的角度看,中国梦是经济转型之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安居乐业之梦,是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之梦,也是改革发展之梦。
(一)中国梦是经济转型之梦
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基础主要是以规模和总量为标志。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中国梦,更多地要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看中国经济能否顺利完成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李克强总理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当然主题。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门槛,中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和动力来源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比如,需求结构发生变化。需求包括外需和内需。从外需来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长期低迷,影响了我国的出口,国内生产的大量产品和服务要靠大量出口来消化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从内需来看,包括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投资方面,过去投资机会多,钱少,逼得大家到处去招商引资;现在,手里有钱了,却找不到投资机会。没有新技术、新产业,技术发达国家又不转移高技术,钱不知投向哪里。没有结构升级的空间,在原有产品结构上扩大规模,加大投资,就会带来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浪费还不可持续。消费方面,由于投资和出口的疲软,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重要。而国内消费不足,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小,原因主要是分配结构不合理。一方面,从大的分配格局看,国家和企业收入逐年上升,挤占了居民消费。国家统计局2000至2010年资金流量表显示,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由53.3%下降到47.8%;在国民收入中,政府收入占比由14.5%提高到18%;企业收入占比由17.9%提高到21.6%;居民收入占比由67.6%下降到60.4%。另一方面,不同群体收入差距较大。有钱人花钱,绝对数大于穷人,占收入比却低;没钱的人收入少,对未来没信心,因而不敢花钱。
从生产环节来看,到了中等收入阶段,土地越来越贵,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原材料越来越贵,环境束缚越来越严重,要素成本在上升,外国放慢或停止转移技术、产品的速度,低端生产环节越来越守不住。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经验看,出路只有转型升级,提高技术水平,靠更高的生产率来消化高成本。只有生产率的提高超过生产成本的提高,企业才能生存下去,发展下去。形势倒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主要是:从外延型增长为主升级为内涵型增长为主的经济发展;从低劳动成本、低附加值为主升级为知识型劳动和较高附加值为主的技术推动型的经济发展;从过于依靠外需拉动的速度型增长升级为内需外需协调拉动的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从过于依靠投资拉动的速度型增长升级为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速度和效益有机结合的内生增长型的经济发展;从高能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升级为更有效利用资源、环境得到更好保护的经济发展。创新,是中国梦的动力之源。活力,是中国梦的生动体现。中国经济能否成功升级,经济质量和效益能否提高,根本出路在创新。
目前,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从国际上看,第三次工业革命大潮涌动,美欧国家再工业化来势凶猛,既带来了挑战,也送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真正的创新都是逼出来的。创新一定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科学技术,另一条腿是制度环境。通过不懈的努力,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让知识产权得到保护,让创新获得更多政策扶持,加快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使创新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升级的第一驱动力。中国的创新梦,还在于提高整个民族的发展活力,培植鼓励创新、敢于质疑、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二)中国梦是安居乐业之梦
中国梦本质上是人民的梦,安居乐业梦决定着中国梦的“成色”。实现中国经济升级,就是要扩大内需,以更高的标准来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让大家过上更加幸福、更加美满的日子。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梦的“幸福特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提升幸福指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物质因素,又要考虑非物质因素,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等等。这些和谐因素的充实,对“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
(三)中国梦是改革发展之梦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升级的动力之源。中国经济升级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魔咒”。从世界正反两方面经验看,跨入中等收入门槛后,是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矛盾多发期、凸显期。面对爬坡过坎,从制度层面分析,政府的自身改革至关重要,其中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那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政府职能转变慢,干了许多不该干的,管了许多不该管的,致使市场失灵。分配稀缺资源的权力掌握在政府手里,不通过市场竞争来配置,而政府又缺少法律的约束和有效的民主监督。企业要获得项目、土地等资源,不能通过正常的市场公平竞争获得,不是比谁的效率高谁就拿项目,而是权钱交易,按腐败指数分配资源。结果,社会效率低下,政治严重腐败,经济长期停滞。而成功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在市场配置资源方面、政府机构和职能转变方面、反腐制度建设上都很下工夫。可见,改革有多重要。有专家形象地说,过去我们是铺摊子,今后则是要上台阶。显然,上台阶对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会有更高的要求,聪明的政府、有效的市场和公平的发展机会,正是中国下一步改革所追求的核心目标。
5月24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3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意见》,明确了年度七大重点改革和五项需继续深化的改革,勾勒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路线图,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了体制保障。《意见》第一条就是行政体制改革,核心是要处理好政府、社会和市场三者关系,做好职能转变。概括地说有三点:一是减少审批,向企业让渡自主空间;二是改革社会组织登记制度并加快出台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向社会让渡自主空间;三是下放投资、项目、转移支付审批权限等,向地方政府让渡自主空间。审批多,说明政府干预多,而事前一打审批,抵不上一项实实在在的事后监管。事前审批意味着“权”,事后监管意味着“责”,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把政府工作重点切实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
发展,是中国经济升级的必由之路。中国梦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习近平主席在今年的博鳌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说,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过去10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从第六位上升至第二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从4.4%提高到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中国梦是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梦想。13亿中国人民走繁荣富裕之路,本身就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中国经济社会越发展,也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据测算,今后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有可能超过4亿人次。中国的经济升级,是开放的升级。我们要继续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思想文化,发展的大门不但不会关闭,而且会开得更大。中国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梦想在望,中国经济升级在望,中国人当自强!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梦落实在经济层面上,就是中国经济转型之梦、人民安居乐业之梦、改革发展之梦。那么,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潮中,是否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二、民营企业的现状、作用及重要地位
根据《宪法》规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这说明我国已经在法律上明文规定并确立了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国有经济和必要的补充,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得到长足发展。根据《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非公有制企业1012万户、个体工商户3756万户,创造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其中,个体工商户从1978年的10万户发展到3756万户,资金数额达到1.62万亿元;私营企业从1989年的9万户发展到967.6万户,注册资本(金)25.79万亿元;外商投资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44.6万户,注册资本(金)10.9万亿元。
在2011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长白山)研讨会上。前吉林省委书记、现任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说,“民营经济不仅堂堂正正登上了中国经济的舞台,而且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力量,富裕人民群众的重要源泉,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撑。”可见,民营企业产值已“三分天下”甚至“二分天下”,并逐渐显露出它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维护供需平衡、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
1、提供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
目前,各国都把就业当作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其原因在于,只有充分就业才能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安定有序有利的环境,同时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是实现人民安居乐业之梦的重要保障。
截止2012年,我国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近2亿人,创造了近90%的新增就业岗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周伯华2012年5月25日在兰州召开的全国工商系统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已成为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中的多数群体。
民营企业能够吸纳大量的新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应对就业危机的首要问题。相对于大型国有企业而言,民营企业对经济资源的占有更少,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民营企业由于机制铃铎,即使在经济危机实际,也同样能够吸纳劳动力就业。在经济繁荣时期,国有企业的工作岗位可能和某些福利待遇一般要比民营企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