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礼庭:对质疑“市场缺陷论”观点的答复」正文
有好心的朋友告诉我,在一个叫做《白桦林》的网站上有关于我首创的“市场缺陷论”【1】的讨论,已经有50个跟帖。其中大多数都对之不屑一顾,认为我说的观点都是糊涂话。并摘引了一位jjgsaron wrote:先生的跟帖
“首先,‘劳动力供给过剩的刚性’的另一个说法是‘劳动力供给的无限性’。如果顾名思义的话,这个概念本身就是违反经济学最基本规律 -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 的糊涂概念。无限的劳动力供给意味着劳动力的价格为零,……劳动力价格的形成,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制,完全是市场和竞争的作用:劳动力之间的竞争使其降低,资本家之间对劳动力的竞争使其升高,这两种力量在某一点达到平衡,这就是此时该劳动力的市场价格。……资本流向低成本处,劳动力流向高工资处,这是人性,无法改变。如果说资本流动是市场的缺陷,不如说是人性的缺陷。什么叫‘充分的信息’和‘充分竞争’?……真正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把市场中的不确定性始终是作为现实接受下来的,他这不是自树稻草人吗?再说垄断……没有政府/政治力量的支持,资本家在市场上的垄断是无法长久持续的。其他资本家的逐利驱动终将打破任何没有政治力量介入的垄断。所以,政治才是形成垄断的原因,自由市场是打破垄断的力量。这位丁先生说的这几条都是糊涂话。绝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者都是他这样的。”【2】“工资水平达到平衡的时间与劳动力、资本和信息的流动性有关。这几个因素的流动性越大,需要的时间越短。在以前,这几个流动性都极差,所以不同国家、地区的工资水平的差距也极大,而且长久达不到平衡,……” 【3】“我认为,反垄断法是多此一举,只要政府不支持垄断就够了。”【4】“要实现社会正义,就是打着正义的旗号均贫富,其出发点是人权……。罗尔思费了半天劲,遮遮掩掩,绕来绕去,最后也还是这个意思。直说了吧,要尊重产权,就没有这种“社会正义”。”【5】“人类生活的改善靠的是生产,救济穷人要靠物质,物质的生产需要资本和劳动,鼓励资本积累/投资和鼓励劳动的资本主义是人类能够得到的、生产物质效率最高的制度。没有面包,光跟人家握个手是没有实际用处的。当然你可以用各种手段均贫富一番,party一阵子,其后果是资本耗散和对懒惰的鼓励,继而社会衰败。”【6】“人生在世有自己的目的,市场不能保证你达到人生目的。”【7】
在国内网站上查不到这《白桦林》网站,估计是国外的网站,也不知道这位jjgsaron先生是何许人,是什么权威的经济学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没有完全理解我的观点就开始指手画脚地批判了。所以,我必须就他的观点提出商榷:
第一,应该如何来定义“市场的‘缺陷’”,论定这个“缺陷”的标准是什么?
自由主义的定义就是“所谓‘市场经济’就是纯粹的市场竞争的结果”,就这种结果来说,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缺陷”。打个比方说,某某先生是什么?客观存在的某某先生就是,事实和存在就是标准!但我的质疑是,客观存在的某某先生本身的疾病和道德人品上的错误,就是它的“缺陷”。那么认定这种错误的标准又是什么?我的答案就是“普世价值”,也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既定趋势:“不断地满足每个人和一切人的生存、幸福 发展的需求。”这个“普世价值”和“社会发展趋势”不仅仅是社会领域的学说,而是由“人”的本性、本能所决定的,是建立在生物科学及其进化论、人类的实践性及其实践能力的基础上的。如果我们承认所谓“市场”是“人”的实践的结果之一,那么就应该承认“人”的市场必须符合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凡是不符合这种原则的因素,就应该认定为“市场的缺陷”,就好比人自身的疾病和道德人品错误就理应是“本人”的缺陷一样!
但自由主义认为,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科学”和道德性、价值观无关,科学只解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解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从哲学上来分析,经济学和自然科学都是“人的实践”,只要是“人”的实践,就离不开“人性”和人的“本能”!自由主义把人性和人的本能定义为“理性地自私”,这种“理性地自私”的人性和人的本能就决定了:“人”既是实践的主体、也是实践的“目的”。世界上不存在“无目的”的实践,就算是“毫无目的”的娱乐,也是为了“取乐”自己,使自己这个“人”高兴、幸福。所以,就人的“理性地自私”的本性和本能所决定的人的实践,都隐含着上述人类社会发展的既定趋势和普世价值。
再具体地从经济学来分析:正因为经济理论直接关系到社会上各群体的利益分配,所以,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都必然直接关系到价值观和道德性。套用一句名言:“科学无祖国,但科学家有祖国。”,那么退一步说,如果“经济学真的和价值观、道德性无关,但经济学家也‘必然具有’价值观和道德性。”经济学家主张和提倡怎样的经济理论,对什么经济理论保持沉默,甚至主动和无奈地而说假话,等等,都既直接关系到社会各群体的利益分配,也直接和经济学家的价值观和道德性相联系。既然经济学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价值观和道德性,那么作为经济学家实践结果的经济学,又怎么可能和价值观完全无关呢?更不要说“社会财富分配”是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再说自然科学,虽然和“财富分配”等问题无关,但自然科学的本质内涵,本身就具有“为了满足‘每个人’和‘一切人’的生存、幸福和发展的需求”的价值目标。所以科学本身就体现了一个“应该怎样”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是什么”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袁隆平先生选择研究水稻,而不去研究某种濒临绝种的小草。这种科学研究目标的选择就包含了一个“应该怎样”的本质性价值命题。
综上所述,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经济理论、自然科学,只要他们属于“人”的实践,就一定具有“价值标准”,而纯粹的、自然、自发的市场机制中不符合这种上述“普世价值”和“人类社会发展既定趋势”的因素,就应该认定为“市场机制上的缺陷”!
第二,劳动力刚性过剩决定的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工资,就是市场经济的缺陷。
首先,“劳动力供给过剩的‘刚性’”不等于“劳动力供给的无限性”,两者的概念完全不同。所谓“刚性过剩”,是指较持久地大幅度地过剩,但不是“供给无限性”。所以“刚性过剩”的结果也不是“价格为零”,只是不合理地低于劳动生产率。至于到底低到什么程度,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因为中国资本和权力对劳动者的双重压迫,才造成基尼指数接近0.6的贫富二极分化的客观事实。
jjgsaron先生说:“劳动力之间的竞争使其降低,资本家之间对劳动力的竞争使其升高,这两种力量在某一点达到平衡,这就是此时该劳动力的市场价格。” “工资水平达到平衡的时间与劳动力、资本和信息的流动性有关”,这话虽然不错,但这种所谓的“平衡”,只是在理论上存在,在客观实践中几乎不可能达到。
这不但因为:所谓的市场调节机制,就是指商品在供大于求时,价格自然地趋地,而这种低价格,就是减少供给,使价格恢复均衡的“动力”,但在劳动力市场上,就因为劳动者受到生存的迫胁,再低的工资都无法拒绝,这也就决定了劳动力的供给不可能因价格趋低而减少,也就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自动、自发、自然地使价格恢复均衡!而这种市场机制对劳动力供求调节上的无效性,就是“市场缺陷”的另一个事实。
而且还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任何国家要达到这种“平衡”,不仅仅要达到国内劳动力基本饱和,而是必须在全世界70亿人口的劳动力全都达到饱和,才能够实现某个国家的上述“劳动力的市场平衡”。原因就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一旦国内劳动力饱和,劳动力价格均衡将出现还未出现时,资本就一定会外流追逐更廉价的劳动力。正如jjgsaron先生所说:“如果说资本流动是市场的缺陷,不如说是人性的缺陷。”实际上,正因为这是“人性的缺陷”,所以也就是有缺陷的人性主导下的人的实践之一――“市场”的缺陷!!
所以结论就是,自然、纯粹的市场环境中,只要全世界70亿人口的劳动力没有达到有效的饱和,任何国家的劳动力价格都只能是不合理地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唯一的例外,就是劳动者组织“民选”的工会,依靠集体的力量在市场中和强势的资本公平竞争。
其次,检验市场经济是否符合上述“普世价值”和“人类社会发展既定趋势”的另一个标准,就是市场竞争是否“公平”。虽然“市场(确实)不能保证你达到人生目的。”但这并不能否认“市场竞争必须是公平的”的论断。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大多数效率都来自于“竞争”,而且,这种竞争必须是“公平”的,才能够“产生效率”,没有公平,就不可能产生效率,也就变成了暴力剥夺的“抢劫”了。所以,“公平竞争”是检验市场是否具有“缺陷”的另一个标准。而长期地大幅度地过剩的劳动力和相对紧缺的物化资本之间的竞争,就不可能是公平的,这种不公平竞争的结果就是工资低于劳动生产率的事实!
在理论上说,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需在国民经济高速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必须兼顾这二大原则。并不是如jjgsaron先生所说的“要尊重产权,就没有这种‘社会正义’”,恰到好处的“社会正义”不但不妨碍“尊重产权”,而且是“产权”的有效保护!拿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社会主义的二大原则:“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这种必须最大限度地使“每个人”和“一切人”共享社会财富的“共同富裕”的收入分配原则, 是由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必须依靠“每个人”和“一切人”的共同努力的客观事实决定的。如果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个性解放”,那么这种“个性解放”也是“每个人”和“一切人”的“个性解放”。如果把自由主义理解为仅仅是少数精英的“个性解放”,那就是对自由主义的扭曲和亵渎。就这一点来说,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甚至马克思主义(不包括列宁主义)都是相同的。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但必需(如jjgsaron先生所说)“人类能够得到的、生产物质效率最高的制度”即“鼓励资本积累/投资和鼓励劳动的资本主义”;而且必须保证这种“每个人”和“一切人”共享社会财富和收入的分配原则的有效实施;更必须符合“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原则来最大限度激励包括人格化的资本,即资本家在内的“每个人”和“一切人”的生产积极性和能动性。就这一点来说,造成“资本耗散和对懒惰的鼓励”的“高福利”,就不是真正的福利,或者应该说是“坏福利”,真正的福利必须符合“激励包括资本家在内的每个人和一切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原则。所以社会财富和收入的分配原则,既不能绝对平均,也不能二极分化,必须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那么在生产总成果中,工资和资本利润各自所占多大比例,才算是“公平”的?以罗尔斯的正义原则来分析:比如提高工资和对富人征税来搞福利制度,符合这二大原则的最佳工资水平和税率水平应该是怎样的呢?工资和税率应该增加到低收入群体边际利益为零为止。比如利润减少、税收增加和低收入群体的利益增加这对函数中,我们把纵坐标作为低收入群体的利益,把横坐标作为利润的倒函数、既利润的减少和税率的增加,随着利润的减少和税率的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利益增加应该走出一个尖顶的“n”形的图型走势,恰当的工资和税率就应该在这个尖顶的顶端。即工资和税率应该增加到:“再增加就会损害低收入群体的利益”的最高点。在这个点上,也应该是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流动资金和土地所有者通过竞争各自合理地获得公平利益的均衡点。而这个原则成立的基础就是“保护弱者”,这也应该是大多数民主宪政国家的立法原则。
要达到这样的工资水平,劳动者就必需依靠“民选”工会的集体的力量来和强势的资本公平竞争。而工会加入工资谈判,从本质上说,应该属于市场行为,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客观需要,是市场机制范围之内的竞争,而不应该把它认定为人为的政府干涉。理由就一条,在市场竞争中资本可以集聚组合为“股份制”,那么就没有理由否认劳动者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加强竞争力!!但这种工会的行为,原则上并不是纯粹的、自发、自然的市场机制,这就好比,股份制企业不是纯粹的、自发、自然的市场机制一样,仅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的市场行为,或者也可以说是成熟的、高级的市场机制!
第三,为什么说“信息的不充分”是市场经济的另一“缺陷”。
自由主义在论定市场经济的功效时,假设了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