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兆春:中国经济学存在大量错误

作者:苏兆春发布日期:2012-04-27

「苏兆春:中国经济学存在大量错误」正文

提示:中国经济学存在大量错误,几千年来都是这样,没有人会主动愿意去改正自己的错误,一直坚持错误,除非实在没有任何办法了才有这样可能纠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中国经济学的特点。不但自己犯了大量的错误,还向国外输出错误,自己认为中国的经济学是世界最优秀的理论,给人类带来福祉,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些已经严重违反了马克思的价值学理论,财富的创造有要有一个前途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要有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代表着财富创造。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可是这样的勤劳并没有给中国老百姓带来什么的好运气,恰恰相反,造成社会更大的动荡,民不聊生,水深火热。人们就非常奇怪了,怎么会出现的结果呢?譬如,有10000万钱的财富,1%的人占有90%的财富,这个社会会好吗?这10000万钱是没有进入市场交换的劳动产品,而不是商品,这是二个概念,所有的事情都是在这10000万钱没有进入市场交换的劳动产品身上。自古以来中国的老百姓勤劳不能体现出价值来,因为他们的劳动没有进入市场交换,根据商品价值原理,只有当商品进入市场交换,被社会消费者买入才能产生价值。

当中华民族这样的勤劳不能产生出价值出来会产生什么的严重后果呢?几千年以来都是阶级斗争,争权夺利,你死我活,道德败坏,上几十亿的无辜的人员死亡。在中国历史上有十五次灭绝人口的大屠杀,仅仅有二百年的时间是太平盛世,无为而治,在世界历史上没有那一个国家象中国这样的惨烈的。这一切都表明中华民族偏爱犯错误,坚持错误,把错误当成真理,又把真理当成错误来批评。中华民族偏爱犯错误这个特点已经相当丰富,已经足够用了。可是,1949年建国以后,我们又从前苏联进口、引进经过包装的错误,强盗逻辑,然后进行加工整理形成中国特色的错误,强盗逻辑,又向国外输出错误、强盗逻辑又给输入国家的人民带来无穷的灾害。

为什么我们的民族不顾一切的钟情错误,不肯承认错误,甚至出于好心友谊对国外输出错误、强盗逻辑,使的国外人民上百万死亡,至今还支持错误。这其中的原因是我们根本没有把马克思的价值学理论搞懂的啊!

一、根本没有把马克思的价值学理论搞懂

马克思的价值学理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价值学理论,问世已经有150年左右的时间了,这个价值学理论,时时刻刻闪烁光芒,它认识全世界所有的人,但是全世界所有的人认不识它,因为后来马克思走火入魔,大脑进水了一样成为激进分子、极端分子,对整个社会是非常危险的。他提出两个错误观点,一是消灭私有制,二是阶级斗争的理论,是很不受西方国家经济学家欢迎的,所以,马克思的价值学理论也同样不人们的欢迎。其实,马克思在研究价值学理论提出两个正确的观点,一是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二是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为价值学理论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为人们研究价值学理论两个重要的启示:

1、劳动产品必须要交换,也只有交换才能成为商品,产生剩余价值,只也是茅于轼老师常常说的财富是交换出来的,而不是劳动出来的观点。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用于交换,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里一个商品的公式:

商品=劳动产品+剩余价值

这个剩余价值是怎样形成的呢?是交换出来的,而不是劳动生产出来的,但是必须要有一个前途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

商品的交换是人类的天性,一个人从刚刚开始出生下来就知道交换的好处,可以为人们带来利益,譬如A物品和B物品,本来不交换,就和死的一样,双方都没有机会发财,当通过交换以后,A物品和B物品的价值就发生根本性革命性的变化,两个物品价值变大,交换的双方都非常满意。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剩余产品,对于这个剩余产品是怎样处理的呢?原始人类首先想到的交换,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就出现了商人,这个商人具有两具有身份,一是氏族领导、军事首长,他们有权利代表剩余产品的交换人进行交换;二是商人的身份。为什么氏族领导、军事首长热心于剩余产品的交换,因为交换可以带来利益,好处。

早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地中海东岸住着许多腓尼基人,他们以善于航海闻名于世。这些人为什么这么热心航海事业呢?因为为了交换、赚钱、发财,他们弃农经商,足迹行遍地中海南北各个海港。

世界发生转变就是最近这两百年。公元1500年时,世界最富国家和最穷国家人均GDP比大概是3倍左右,现在最富国家和最穷国家差距可能有400多倍。而对于中国来讲,真正大的变化就发生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中国改革成功,举世瞩目。在短短的三十年中GDP增加了16倍,人均GDP增加了9倍。贫困人口比例从65%(1990)降低到16%(2008)。中国不再有饥饿的问题。于是,中国人用几千万买了小汽车,每年有一亿多人坐飞机旅行。中国消费全球46% 的煤炭,差不多同样比例的铝和锌。中国生产的钢铁相当于美国,欧盟,日本加起来再加倍。这些都是交换的结果。

2、“铁会生锈,木会腐朽…… 使它们由死复生。”

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是不能有价值的。2008年5月份有一篇文章《中山八十余亩庄稼烂在地里 疑点直指农药》说,八十余亩庄稼全部腐烂在地里,按目前市价来计算的话,损失总计达到10多万元!“当时,我们从界涌一家农药店购买了该品牌农药,使用了3天,就发现新长出的大葱嫩芽开始发白,慢慢变白,过了大约一周时间,庄稼全部枯死,腐烂在地里。”这个损失总计10多万元,就表示是无用之物,都腐烂了,不能有任何价值的,代表着负价值=10多万元。什么是负价值呢?樊纲教授说:就是你得贴钱才能卖出去。

面对商品的腐烂、失去使用价值、负价值,马克思是怎么的态度,采取怎么的办法呢?马克思在《资本论》对商品的使用价值又补充说:“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或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很明显,马克思承认了任何物品都会腐烂,失去使用价值的这个观点,但同时“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这是什么含义呢?这里有一个具体的事例:

“我们现在是晚上住帐篷,白天种庄稼。”北川县擂鼓镇农民张德胜说。在地震中,张德胜的父亲遇难,房子倒了,但是庄稼还在。他是首批从绵阳安置点回到家乡的受灾群众,一回到家,就和家里幸存下来的人抓紧时间收割麦子、补种大春作物。 在受灾最重的北川,现在有八万农民奋战在田野上。水田里,活跃着插秧的身影;废墟旁,晾晒着金黄的麦子……“其实现在我们吃饭没什么问题,大米、油、蔬菜,政府都发给我们,”魏永强说,“但是,我们不能让油菜籽烂在地里,我们是农民。”

这个事例可以用商品的公式表示:

商品的价值=劳动产品(由死复生)+剩余价值

=劳动产品(不能让油菜籽烂在地里)+剩余价值

=商品的价值最大化

二、公私合营,阻止市场交换,强盗逻辑

首先要解释一下什么是阻止市场交换呢?就是有特权的人只允许自己做生意,进行商品的交换,别人是绝对不允许,叫违法经营。经营、交换的好处自己所有,亏损全部由全体老百姓买单。“只允许州官放火,不允许百姓点灯”,这是强盗逻辑。譬如,国有企业、电力公司、烟草公司、石油等垄断性企业。

公私合营,事实上,从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城市工商业阶级的命运就已经被决定了。对城市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1956年发动的轰轰烈烈的“全行业公私合营”,实在是建国以后一系列措施的必然结果。根据当时的赎买政策,对私营企业进行了清产核资,但公方一言九鼎,私方毫无发言权。据统计,1956年全国公私合营企业的私股总额为24.2亿元,并据此对私股支付年息5%的定息,领取定息的私股股东共114.2万人。据薄一波回忆,此前私营企业缴纳重税及摊派公债后的盈利率约为10%。这种还本付息的赎买方式…… 甚至低于存款利率。有高级干部欣喜地说:“国家发了一笔洋财”。这一斫伤经济元气的做法彻底消解了中国经济发展动力,使得中国在二十世纪的经济竞争处于劣势,最后经济到了崩溃边沿。

什么是赎买政策呢?就是蚕食或变相剥夺被改造者财富,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机会。根据一位老人回忆说:“50年代早期公司合营后,他曾在一个工作队干过一段时间,其任务是把资方可能私藏的财产挖出来。在那个寒风刺骨的三九天,把那资本家和他十五、六岁的女儿找来,让他女儿脱成一层单衣站在窗外寒风中,我们和那资本家坐在屋里火炉边烤火,让他交代是否在什么地方还藏匿了财产,同时一直让他女儿在窗外寒风中站着挨冻,冻得脸色发青浑身颤抖……”

公私合营,这一运动彻底消灭了中国自晚清洋务运动以来产生的那批民族企业家。1954年9月,政务院通过《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到1956年,全国各地公私合营结束之时,私营在全国已经不复存在,八十几万原私营业主失去了产权,成了定期领取定息的被赎买者。随着私营经济烟消云散,商人这个群体也在中国大陆土崩瓦解了。另据一项统计,全国城镇个体劳动者(即今天所说的个体户)由640万人锐减至16万人。这十几万人较多散布在南方,特别是交通不便的边边角角,做一点修鞋修车之类拾遗补缺的小生意糊口。

随着私营经济烟消云散,商人这个群体也在中国大陆土崩瓦解了。而此后开展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则仍然延续着“五反”的极端化倾向,使他们因为历史问题不断被当作敌人遭到斗争、迫害。就连他们的子女也要承受种种人格上的屈辱,忍受政策上的压制和周围人的欺侮……甚至连升学务工、娶妻嫁女都会受到歧视性的限制。歧视商人,迫害商人,在极权专制的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然而,任何朝代都不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初三十年这样极端和彻底,也没有如此暴力和野蛮。中国商人在经历了民国时期的短暂辉煌之后,迅速坠入黑暗的深渊。

由此可见,公私合营过程中“公”方确实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对民族资本家进行了巧取豪夺。从当时的政治气候看,“公”方巧取豪夺“私”方私有财产和资产,劫富济政府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

三、对外输出错误,强盗逻辑,上千万人死亡,老百姓越来越穷,

经济学家常常说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实在非常困难。建国已经64年时间,至今也没有搞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经济学含义,不过在50年前有一位国画大师张大千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授人以鱼”的经济学含义。周恩来派人联系张大千以还债为条件让其回国,要花2万美金买下他家属的藏品,还有2万美金称可以给其自行开销。张大千拒绝了,他说:一个能随便答应用公款替我退还私人债务的政府,实在连老蒋都不如,不回也罢。张大千没有像很多知识分子一样为了所谓的报效而回国,他留在了国外,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授人以鱼”的经济含义用全体老百姓的财富而不是自己私人的财富用于赠送别人(国家),给别的国家老百姓带来无穷的痛苦,全体老百姓越来越穷。张大千比那个回国的代总统李宗仁品行要高不知多少倍. 李在共党的金钱高位利诱下回到大陆, 他不想想凭什么得那大笔的钱, 那国家的钱可是百姓的血汗啊。 1958年,代总统李宗仁说他保存着一批文物,希望能献给祖国,并吐露了自己叶落归根的心愿。文物运到香港后,故宫的专家鉴定后,却发现这批字画大部分是赝品。按当时的行情计算,最多值3000美元。这与李宗仁说的11万多美元,相差太悬殊了。周恩来获知情况后也很意外。他反复考虑,决定给李宗仁3万美元,并将此事报告了毛泽东。

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起来,慷慨地说:“恩来呀,我们的统战工作要讲策略。他说11万多,就给他12万!这叫‘投石问路’嘛!”于是,毛泽东让财政部部长李先念,从国库中提出12万美元现金。周恩来将这一消息告诉了程思远,同时说明:“李先生的藏画,有些是真的,有些是赝品。但政府体念李先生的爱国热忱,将送他一笔赴欧洲的旅费,以壮行色。”周恩来让刘仲容设法将12万美元现钞交到李宗仁手中,不要经过银行,也不要经过外人。李宗仁得知消息后,十分高兴,连声称赞:“共产党不简单,是识货的。”

“授人以鱼”有二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对外国输出无形的错误的思想,使的这些国家老百姓成千上万的人无辜的死亡。毛泽东不但做到了在国内制造痛苦极大化,而且输出他的理论,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