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论中国经济增长的下行趋势与成因

作者:王建发布日期:2011-12-14

「王建:论中国经济增长的下行趋势与成因」正文

我在两年前曾说,2009与2010年的经济增长都没有问题,但是自2011年开始,中国经济将会出现连续三年的下行,这三年增长率大概的趋势是9、8、7。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率逐季下降,全年应该不会超过9.3%,与去年10.3%的增长率相比,的确是取下降趋势,而从目前的各种因素变动方向看,我更有理由认为,未来两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会继续下滑到8和7。

一、 三年下行,趋势已成目前还有许多人仍然坚持认为,未来中期内的经济增长率不会下降,他们说,从年初到目前,经济增长率是9.4%,投资是24.9%,消费是17.2%,出口是22%,这与往年比都是很好的数字,而投资增长甚至比去年还有提高。但是对今年的数据似乎不能这样分析。

首先看投资,人们往往只关心投资完成额,但是我一直在强调,如果从需求角度考察,投资完成额只能是一个需求的“滞后”指标,因为当统计局报出这个数据的时候,这个作为需求的投资已经不存在了。投资的特点是,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它是需求,但是一旦项目完工,这个投资就转变成了供给,所以我们更应把它看成是一个供给的“先行”指标,既是说,当我们看到投资完成额大幅度增长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供给能力在大幅度增长,而不是投资需求在大幅度增长,因为在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当中,都会有超过六成转变成新增固定资产。

那么用什么指标来观察投资需求的变动趋势呢 我认为应该用“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这个指标,这个指标也是统计局每月要公布的,它说明在建的全部投资项目需要多少投资才能完成,因此可以反映存量投资的变化情况。但是若看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今年前10月的增长率是19.8%,而去年前10个月的增长率是25.7%,是下降了5.9个百分点。然而今年的通胀水平比上年高,去年前三个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是3%,今年是6.8%,所以去年的实际存量投资增长率是22%,今年就是12.2%。也就是说,今年前10月实际投资增长率比去年同期收缩了10个百分点,这算不算是剧烈收缩呢

房地产投资方面也有类似情况。今年前10个月,房地产投资的增长率仍高达31.1%,但这仍是投资的完成额,如果从住宅新开工面积这个房地产投资的先行指标看,则是在大幅度萎缩。“十一五”期间,商品住宅年均新开工面积增长率是18.7%,但是今年前10个月累计,住宅新开工面积是负增长5.8%,其中10月份是负的21.8%。今年各级政府都在建设保障房,按每套60平米计算,1000万套就是6亿平米,占前10个月新开工住宅面积12亿米的一半,如果扣掉保障房开工面积,今年以来商品房的新开工面积就是大幅度萎缩了52%。

去年住宅投资3.4万亿、住宅销售4.4万亿,所以它既是投资需求的重要组成,也是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房地产调控我也赞成,但是由此引起房地产投资的萎缩,也必然会成为引起未来经济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看出口需求,今年前10月,出口增长率是22%,看起来似乎与往年比相差不大,但必须注意的是,出口增长率是按现价美元计算的,而次债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的央行为救市都放出了天量的货币,由此引起了全球性的通胀,表现在中国的出口中,就是自今年初以来出口价格指数的大幅度提升,前三季平均提升了9.9%。同时,在外界压力下今年中国不得不提高了人民币的升值速度,到10月末人民币已累计升值了4.7%,所以剔除掉这些货币因素,按人民币计算的出口实际增长率就只有6%了,已经明显低于9%以上的经济增长率,而出口增长低于经济增长,这种情况除了爆发次债危机的2008年,新千年以来也就是第二次出现。

2010年出口增长率是31%,出口价格指数是5%,人民币升值1%,所以扣掉价格、汇率因素,去年的出口实际增长率是23%,今年前10个月下降到只有6%,只是去年的1/4,是否也应该算是剧烈收缩呢

第三看消费需求。目前唯一仍保持高位运行的就是消费。如果用过去3年与过去10年的平均增长率比较,消费增长率提高了3.9个百分点,投资提高了2.6个百分点,而出口下降了12个百分点,显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上升了。

那么何以当投资和出口需求都趋向收缩的时候,唯有消费需求趋向扩张呢 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近几年农产品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使农民收入也跟随大幅度上涨。去年和今年前9个月,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都是7.8%,但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率是10.9%和13.6%,是价格机制变化在城乡之间重新分配了社会财富。中国是有9亿农民的国家,农村人口是主体,而农村居民的人均年消费支出目前要比城市居民低1万元,所以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要比城市人高得多,农民增收就必然会带动消费市场的繁荣。

但是,农产品价格上涨虽然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却引发了由食品价格上涨所导致的结构型通胀。从去年10月开始,政府把宏观调控的重点放在了反通胀方面,为此实施了强力的货币紧缩,到今年7月以后,消费物价终于出现了逐月回落趋势。可是当我们为此感到高兴的时候,最近却开始有了大量的农产品“卖难”和价格暴跌的报道,因此,农民收入的高增长也难以持续多久了,这就给未来的消费增长带来了难题,会使目前唯一的需求增长亮点也暗淡下来。

这只是看需求,实际上货币方面也已表现出经济下滑的显著趋势。去年到10月末M2的增长率是19.3%,今年10月末已经收缩到12.9%,是新千年以来最低点。当然这有我们为了反通胀而主动收缩的因素,但是经济的内在收缩不仅表现在广义货币增长率的下降,更表现在狭义货币的增长率大幅度低于广义货币的增长率上面,因为狭义货币M1是用于交易的货币,所以M1的下降反映的是现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萎缩。新千年以来,M2与M1的年均增速只相差0.7个百分点,基本是同步增长,去年全年,M2增长率是19.7%,M1是21.2%,是M1比M2高出1.5个百分点,但是自今年初以来,M1的增速就一再下降,到10月末已经降到了8.4%,与M2的增速差也扩大到了4.5个百分点,这比正常年景0.7%的速差已经大出6倍还多了,而观察中国这30年来的经济运行情况,只要出现M1增速显著低于M2的情况,无一例外的都是要发生明显减速。

此外,一般来说,当M1增速低于M2的时候,交易中的货币就会变成存款,所以存款应该是增加的,但是7月份存款减少了6千亿,8、9月份同比少增3700亿和7300亿元,到10月存款又减少了2千亿,这就说明,银行体系中的资金在外流,同时出现的是地下钱庄泛滥与高利贷横行,是由于货币紧缩,大量中小企业因为从银行体系得不到贷款而不得不去借高利贷。而许多调查说明,中小企业用高利贷来撑,顶多能撑半年,所以到今年底明年初,就很可能出现一个中小企业的倒闭高潮,相应引起经济明显减速。

经济减速当然也会在现行生产活动中表现出来。从工业速度看,去年前10个月的增速是16.1%,今年是14.1%,其中10月份是13.2%,按这个趋势,11月份有可能要掉到13甚至13以下。

生产方面还有一个情况也反映了经济的下滑趋势,这就是存货的变动趋势。存货分原料库存与成品库存,一般来说,原料库存增加反映了企业在为扩大生产做准备,成品库存增加则反映了可能存在滞销。去年前11个月,存货增长了30.9%,但其中的成品库存只增长了11.2%,但是今年到8月末,存货增长了26.1%,成品库存增长了23.4%,可见,原料存货增长率在大幅度下降,而成品存货增长率是显著提升了,这也反映出了生产的收缩。

所以,不论从什么角度观察,中国经济增长的曲线都是趋向下行,并且主要地不是宏观调控的结果,因为宏观调控主要集中于货币的收缩,但是目前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收缩,却都不是与货币收缩直接相关的,而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造成的,因此经济的下行趋势就不会是暂时的,而是我在前面说的,不仅今年要降,而且明后两年内也要继续下降。

二、 经济下行的制度性因素在讨论经济形势的时候,我们往往只注意经济增长的表层因素,如国际的经济环境变化与国内的宏观调控方向等,但是往往忽略乃至有意回避那些影响经济运行的度性因素,在我看来,这是不对的。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从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看,仍然具有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但是既然实行了市场经济,既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在经济基础与生产关系方面,就会具有许多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特征,而其中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会由于分配矛盾导致生产过剩,这是经济下滑的制度性原因。

马克思早就深刻分析过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特征,那就是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社会大众的消费,而是为了实现资本增殖,而若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不能增殖资本价值,那么,相对于资本增殖这一目的,这部分生产力及其产出品就是过剩的,就会走向生产停滞,乃至爆发生产过剩危机。而从产能过剩到爆发危机,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危机爆发前总是首先出现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当生产下降到无利可图的时候,危机就来了。

这不是单纯的讲理论,从中国的情况看,2007年以后企业利润的下降是十分明显的,我这里列举的数据是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率,请见下表:

显然,在剔除通胀因素后,工业企业的实际利润增长率2003-2007年是31.1%,2008-2010年是10.3%,而2010年当年就只有6.6%了。

所以最近也有学者提出,中国目前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原因,不是流动性不足,而是赢利性不足。流动性不足是宏观调控造成的,是外生因素,但赢利性不足,就是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因素了。

也有人认为,引起目前企业利润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原料和人工费用的上涨,成本提高了,利润自然要减少,因为成本与利润都是产值的构成成分。我认为不能排除这方面的原因,但不应是主要原因。因为一般来说,企业总是会把成本上升的压力通过提价方式向市场转移,所以才有“工资与物价螺旋上涨”的说法。看成本上升是否侵蚀了利润,主要应看利润在产值中的比重是怎样变化。

马克思说过,当利润率趋于下降的时候,资本家是不会让利润减少的,所采取措施就是提高剩余价值率,或者是加大剥削程度。这种情况在我国经济中也有反映,比如2007年工业利润占工业GDP的比重是24.6%,到2010年仍然高达24.4%,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此外,从居民消费率看,2008-2010年这三年中,又下降了2.2个百分点,说明在分配中,生产成果的占有仍然在向资本倾斜。而在利润增长率大幅度减速的同时,利润占产值比重却基本不变,这个事实恰恰在说明,企业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不是原料、人工等成本的上升,而是由生产过剩所引起的经济减速导致利润增长率下降。比如从工业速度看,2007年6月是本轮经济增长的最高峰,达到19.4%,而到今年10月份已经下降到13.2%。

我不是说中国已经成为了典型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说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许多特征在中国已经出现,乃至逐渐成为了主导。如果说中国经济还有许多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与特征,这也正确,而最集中的体现我认为是在三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在农村经济中仍然保留着土地的集体产权,第二个方面是国企比重仍然很大,第三个方面是各级政府的力量远比西方强大。而这后两个方面就使中国的城市经济在面临生产过剩危机的时候,能够通过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方式实现快速扩张,从而达到西方经济远比不了的反危机效率。比如,2007年在投资中,非国有经济比重已经显著上升到72.5%,但是危机一来,非国有经济的投资大幅度收缩,而中国政府通过10万亿的贷款和4万亿的投资扩张,就能够迅速把中国经济从低谷中拉出来。到2009年,国有投资的比重又回到了45%,这就是使许多人不满意的“国进民退”,但这是反危机所必须的。

其次,我们许多人都对政府税收的高速增长不满,实际这也是中国扩张机制的一部分。用财政开支减掉政府消费后的余额作为政府储蓄,我们可以看到,2007年政府支出中的储蓄比重只有1.4%,但是到2010年就大幅度上升到40.1%,换言之,在2008-2010年国家财政的新增开支当中,有55.5%是用到了投资方面,以至于在这三年新增的中国资本形成额当中,政府储蓄的比重高达30%,而2008年以前只占不到10%。

但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呢 是在已经有大量过剩产能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