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加宁:改革预期与经济走势」正文
期货论坛9月12日在河南郑州郑州未来大酒店举办举行。论坛旨在探索和创新农产品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途径和方式,发挥期货市场功能,促进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次论坛将围绕国内外稻谷市场发展动态和热点问题,汇集全方位市场信息,为广大农业产业链企业、期货行业和市场各方主体提供沟通交流的高端平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发表题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主题演讲。他认为,如果改革能够全面提速的话,那么投资就会上来,消费也会跟上,经济形势就有可能出现好转。这个方面有历史经验为证,我想留在最后去讲。如果出现这种情景,那么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防止热钱流入,要防范通货膨胀。应当说在去年十八大前后,这种迹象或者说这种可能性是明显增强。新一届领导高层纷纷表态,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来推进改革,要争取改革的红利,所以就出现了人心振奋的这么一种现象。这是第一种情形。以下是演讲实录:
魏加宁:大家早上好!很高兴来到这里和期货界的朋友们进行交流。坦率地讲,我对期货没有研究,但是我的很多同事,我们中心应该说是最早研究期货的,像当年八十年代田源、常清,也就是我们中心现在市场所的前身,他们是最早研究这个问题的。但是我本人对这个期货没有研究,所以我还是讲我的宏观经济。
那么讲宏观经济,我更侧重从改革的角度,也就是说从预期的角度。所以我今天的这个演讲的题目就是《改革预期与经济走势》。和每次演讲之前一样,我要做三点声明:第一,以下所讲的内容都是我个人的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不代表国务院发展中心的意见。第二,本人不在股市上,更不在期货市场,所以不会忽悠大家去买什么产品,买什么股票。另外,作为学者,我们讲改革也是讲的是体制,与政治无关。第三,媒体如果要报道,一定要让我看一下,避免出错。这是我每次演讲之前要做的这么三点声明。
我想今天讲的第一个题目,改革预期与经济前景。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个人认为,今年的这个经济走势可以说格外地依赖于预期。尤其是取决于对改革的预期。我想期货市场应该是最能体现这个预期的变化。所以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对今年的经济走势做过三种假设,就是说有三种可能的情景。第一种情景,如果改革能够全面提速的话,那么投资就会上来,消费也会跟上,经济形势就有可能出现好转。这个方面有历史经验为证,我想留在最后去讲。如果出现这种情景,那么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防止热钱流入,要防范通货膨胀。应当说在去年十八大前后,这种迹象或者说这种可能性是明显增强。新一届领导高层纷纷表态,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来推进改革,要争取改革的红利,所以就出现了人心振奋的这么一种现象。这是第一种情形。
第二种情景,就是如果改革时隐时现,如果改革寸步难行、十分纠结,只停留在口头上,如果看不到真正的实际行动的话,那么可能真的要空谈误国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中国经济的走向就会失去方向感,国内的投资者就敢消费,但是不敢投资,大家都知道这些年有很多民营企业家,把过去用来跑项目的时间、上项目的时间,用作高消费,打高尔夫球啊、娱乐啊,为什么?因为他不敢投资,看不准中国经济到底往哪儿走,中国的改革会往哪儿走。所以他就不敢投资,但是他有能力,也有时间了,所以他就去消费。所以这种情况,你消费看着可能还可以,但是投资少了。并且国外的投资者也是敢投机不敢投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的话,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放缓,但是物价有可能不会很快下来。如果出现这种情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既要防经济停滞,也要防通货膨胀,也就是所谓防滞胀。关于这个滞胀,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经济学界认为是不可能的,就是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同时发生,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就是出现了这种情况,一边是经济停滞,失业率上升,另一方面是通货膨胀下不来。关于这个问题,当年我给吴敬琏老师做助手的时候,朱 基总理,当时还是副总理,当时交给吴老师一个任务,就是让吴老师研究一下滞胀的问题,吴老师当时正好出差,就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了,所以当时我就做了一个滞胀的研究,后来2008年的在中心的国研网上挂出来了。关于它的原因我不展开讲了,当时我记得,一个是就是长期实行凯恩斯主义的政策,经济一不景气,就通过财政政策把它刺激起来,最后走到滞胀这一步。再有一个因素,在滞胀发生之前,美国约翰斯时期搞了一个社会大福利建设,高福利,而且这些福利政策又是分散的决策,最后形成了失业率下不来的这么一个局面。还有一个因素,当时美国的管制非常严重,企业这不许做,那不许做。所以这三个原因,再加上外部的石油危机,所以导致了美国的滞胀。
关于这一点,在中国学者看来,很多学者认为,中国一下子到不了美国的那个滞胀的水平,美国的滞胀是相当严重的,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到不了那个水平。关于这个滞胀,所以有的学者就提出来所谓中国式滞胀,发改委专家王健(音)先生提出一个观点,所谓中国式滞胀就是增长速度在8%以下,通货膨胀在8%以上,就应该算是中国式滞胀。后来厉以宁老师前两年在《人民日报》上讲,他的定义中国式滞胀是什么呢?增长速度在6%以下,通货膨胀在4%以上,就应当算是中国式滞胀。我们当时用了一个概念,用了一个边际滞胀的概念,所谓边际滞胀的概念,就是说从这个趋势上,从这个边际上,或者说增量上,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地下滑,通货膨胀逐渐地上升。无论是过去按五年计划还是按政府换届,还是按回归来看,这个图都明显地表示出了我们的这个经济增长速度是在逐步地下滑的,通货膨胀是在逐步上升的。从2008年到2012年这个增长速度掉了6个百分点以上,说明这个趋势还是很明显的。
再一个,日本的学者关志雄(音)他有一个分类,就是说把经济增长作为横坐标,通货膨胀作为纵坐标,把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数据放进去以后,用它的平均值区分出四个区间来,四个区间左下角这个区间是衰退,所谓衰退就是通货膨胀率比较低,经济增长也比较低,这种情况叫做衰退阶段。然后经济慢慢复苏了,复苏阶段是什么呢?就是经济增长率上来了,但是这个通货膨胀率还没有上来,所以这个阶段叫复苏阶段。然后再往前走就是经济增长率也高,通货膨胀率也高,这个阶段他叫做经济过热阶段。然后通过宏观调控控制以后,首先是增长下来了,但是通货膨胀可能还没有下来,这个阶段就可以算是滞胀的阶段。大家看一下,我们把中国的数字带进去以后,这几个季度的数字可以说是在滞胀和衰退的边缘上徘徊,所以说按他这个分类,就是说从阶段划分实际上是一个周期的阶段划分,中国经济已经处于一个滞胀的阶段。这个我不展开讲了,就是第二种情景。
第三种情景是什么呢?如果大家对改革的预期彻底崩溃,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就会出现资本大量外逃、移民快速增加,以及楼市泡沫的破裂和股市的彻底崩盘,另外人民币就会出现大幅度贬值。在这种情况下,在高速增长条件下掩盖的这种财政风险、金融风险、经济风险甚至社会风险,都会统统暴露出来,各种社会矛盾也会加剧。那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保增长、防危机了,要防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甚至是社会危机。
第二部分我讲一个改革和危机,或者说改革和危机赛跑。前一段大家都知道,出现了钱荒,那么钱荒这个事情我不展开讲了,我认为央行的做法是很有必要的,就是要把市场上的资金盘活,把它往实体经济赶。但是出现了一些很奇特的现象,使得央行最后不得不又软下来。具体的事我就不展开讲了,我就想说一个什么事呢,钱荒这个事情一个最大的特点,给人们的信号是什么呢?使许多专家看到了危机的影子,6月份的时候,当我们在讨论海南中改院的一个改革的研究报告的时候,当时他们提出来一个改革和危机赛跑的观点的时候,很多专家还担心,说你提危机上头能不能接受?会不会觉得说得太重了?有这个担心。所以大家在讨论这个事情,讨论改革和危机赛跑这个命题能不能成立。但是钱荒一出来以后,可以说许多专家一下子看到了危机的影子,甚至有的专家,比如说我们的经研所的夏冰(音),前所长,就公开在网上讲,实际上已经是危机了。所以钱荒的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说使得更多的人看到了危机的风险。
第三部分,我想讲一个观点就是经济转型与观念的转变。大家都知道习总书记在20国集团莫斯科会议上讲两层意思,一方面把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另一方面,要抓紧推进结构性改革,讲了两层意思。我觉得这个讲话非常地正确,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就是经济转型首先需要观念的转变,这个增长速度适当放缓,有助于结构调整,有助于经济转型,有助于推进体制改革。这是一个理由。再有一个理由,我认为这个讲话非常正确,我们实际上是在接受前苏联的教训,前苏联什么教训呢?就是当年戈尔巴乔夫在搞改革的时候,他刚刚推改革,然后同时苏共中央全会作出一个决定,就是要加速增长战略,追求增长速度,一下子把上下左右的注意力转移到了经济增长上,影响了改革。这是前苏联的一个教训。
另外,今年大家都知道,年初以来有很多智库、研究机构都在研究改革的方案,我也参加了至少两个改革的课题。那么在这两个课题里我都提出一个观点来,就是关于宏观调控的改革,我提出一个观点,提出什么观念呢?要把宏观调控目标区间化。过去我们把目标定在一个点上,它的结果往往是什么呢?往往是越调越不准,越瞄越不准,老是超调,很容易超调。所以我就主张,把这个宏观调控的目标区间放宽。我当时提出的这个观点是什么呢?横坐标比如说表示经济增长速度,一个低线,一个高线。然后纵坐标,比如说表示通货膨胀,一个低线,一个高线。为什么这么讲呢?就是增长速度过低不好,过高也不好,不是说越高越好。同样的,通货膨胀也不是说越低越好,为什么呢?因为在1999年的时候,也就是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凸显了通货紧缩。所以当时我做了一个课题,就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课题,专门研究通货紧缩。那个研究我印象国际学术界有一个观点,就是说物价如果低于1%,实际上就已经是进入一个通货紧缩的状态了。而通货紧缩一旦出现的话,解决起来也很困难,所以物价实际上也有一个低线。
我这个区间的概念就是说,增长有一个低线,有一个高线,物价有一个低线,有一个高线,这样形成一个方块的区间。这样我们的宏观调控可以怎么做呢?我们去做预测,大家去做预测,当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的点在预期的这个区间里面,政府就不要干预,总量政策就不要发生大的变化,就不要频繁去干预。一旦我们预测到这个点有可能落在这个区间以外,这个时候我们才调节总量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这样的话有什么好处呢?一个是减少宏观调控的频率。再有一个,减轻宏观调控的力度,这样的话使得企业更好地对未来作出预期。否则的话,政府频繁地干预,今天往上调,明天往下调,企业是没有办法做预测的,市场也来不及反应,市场还没反应呢,政策又出手了。过去十年,实际上我们大家就是在这么做,所以我们接受过去十年的这个教训,所以我提出来了这么一个宏观调控目标区间化的建议。后来我们看到,现在的提法叫做什么呢?实际上现在的提法是增长率有一个底线,通胀有一个高线,定成这样一个区间了,叫增长底线和通胀高线区间了。我不展开讲了,实际上宏观调控要放松一点,提高一点柔软度,政府不要频繁地去干预。
第四个理由,从近期来看,经济回暖的趋势也比较强,八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10.4%,增速比上个月加快了0.7个百分点。另外,8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是13.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是11.6%,比上月加快了0.2个百分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20.3%,一至八月是增长了20.3%,比一至七月也加快了0.2个百分点。其中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固定资产中的民间投资名义同比增长是23.3%,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了63.6%。另外工业投资增长17.2%,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从近期的这些数据来看,增长也出现了回暖的这么一个态势。这是一个方面,就是说不要像过去那样过于注重增长速度,政府频繁地去干预,频繁地进行宏观调控。这是第三点。
第四方面,我想讲一下增速放缓与风险暴露。刚才讲了,一方面我们不去追求过高的增长速度,这是对的。但是另外一方面,也要看到这个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对于增速放缓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刚才讲了,和2008年相比,我们的增长速度实际上已经掉了6个多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