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斌:市场困惑和转型痛苦

作者:夏斌发布日期:2011-10-31

「夏斌:市场困惑和转型痛苦」正文

2011年6月15日,中小商行管理创新与企业金融服务论坛在北京召开。下文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的演讲:

我今天讲是转型痛苦和应采取的对策。下一步怎么办,我想讲这个。也许在座可能有些人不感兴趣,讲这个之前围绕这个题目我想讲一讲感触,中小企业贷款,小企业贷款、微小企业贷款是复杂,我不研究。我们原来不良贷款形成,没有担保,上世纪90年代初、90年代中,我们搞了担保机制,什么都要担保,就变成变相的典当行。现在有些银行比较实事求是,真正看准了敢贷,这是信用方面。

第二对监管角度来说,中小银行,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在这个问题上,监管部门的思路要转变。边远地区文化落后,交通不便,经济非常落后的山区里面小金融机构决定不能用监管上海陆家嘴(14.24,0.21,1.50%)、北京金融街(6.42,0.25,4.05%)等沿海发达地区金融机构的监管思路来监管他们的小机构,根本不是一回事。就是要充分尊重当地中小金融机构一些意愿,举个简单例子,比如说安防,到了一个很小的信用社,安防的要求和城里是一样的,占他的成本支出是多大啊,就是诸如此类。在贵州、四川的山区里面,我们要不要像监管上海那样大金融机构,按欧美和华尔街标准监管,我认为不行,得往后退,这不是我今天讲,是早讲的,我讲第二点就我们监管思路要变。

第三点,2005年曾经为了解决城商行的风险问题,也刺激他、鼓励,但是我是很反对城商行就是城市银行为区域经济服务,都想上市,都想跨区,绝对方向不对。在座可能不愿意听,大银行有大银行,成立你们中小银行干什么?就是为了小区域、县域经济服务。多少人想尽办法搞小额贷款公司,想的都是深交所、上交所,想的都是那些事。在监管理念要斩钉截铁,非常清晰告诉他你的任务就是为当地服务,不许搞大,搞大可以,还是为当地服务,不准跨区域,这点非常重要。当然还有其他的,1998年我在人民银行提出,当时要调研农村信用社的问题,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问,我说用总理的嘴说出来农村的资金回农村去。当然现在都在改善,现在监管中间问题,我从宏观角度来谈。

我今天谈我的主题,我谈的其实是市场困惑和转型痛苦。现在的物价往上涨,昨天又调存款准备金,不加息,国家提出的调控目标能不能实现,大家都表示怀疑。股市2700以下等等一系列事情,同时市场又很纠结,CPI往上涨,大家表示宏观要收紧,现在一收紧中小企业的问题暴露了,各省政府的报告纷纷提出这样不行,这么多专家提出有的说超调了,调控超过了,要转型。有的舆论就在做,等7月份中央政策的变化。我可以预计,现在是5月底的数据出来了,我可以预计到了7月初,6月底数据出来,仍然是往下并不是很好看的数据。因此6月底的数据以后,中央国务院要开会怎么办?面对这样的市场困惑与经济,我们怎么办?我今天讲这个主题,我们怎么办,中国经济怎么走。

我讲第一个问题,我们全党上下要充分认识中国经济目前处于经济阶段特征是什么?经济运行特征是什么?先不谈加息不加息,先不的谈银监会出台十项政策我认为非常好,先不谈具体政策,咱们先讲大环境,现在是什么环境。因为,大家知道不转型中国是不可持续,这么一转采取一些措施,大家感觉也坚持不下去,又想放,这种节骨点上绝对不能动摇。第一点就是讲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经济运行特征是什么,只有把这个认准,看清,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才知道应该怎么办。不要从细节入手,先从大的环境判断,当然不同时期有不同阶段,原来买方市场变卖方市场,经济发展特征是什么。第一个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正在处于危机后持久的深刻的全球经济调整阶段,这是我自己概括。全球经济处于调整阶段,不是光中国。简单道理讲,刚刚举了很多例子,我们曾经高增长,可以说我们这轮增长周期是从03年北京非典周期开始的,1997年到2002年经济增长的七上八下,那个时候全国为一万亿贷款,02年初还为一万亿贷款能不能完成,领导党组织发愁。03年5月份北京非典,人民银行大楼发现贷款突然之间上来。经济从03年开始一直到08年,一直是高增长,两位数的高增长。我们两位数的高增长是通过什么得到,原因很多?低的劳动力,改革开放穿越了全球化,大量的出口促进了增长。我想告诉大家这一轮全球化当中不光是我们的利,我们是高增长、低通胀,高度繁荣。03-08年全球经济是低通胀、高增长。这个中间全球经济中间美国老大GDP占全世界25%左右,美国在这过程当中什么作用?今天危机了大家知道他是寅吃卯粮。他是01年之后不停的低利率政策,扩张信用,扩张贷款,刺激房地产,大家都赚钱,大家都消费。美国GDP70%都是消费,美国房地产上涨,消费上涨,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国,美国大量增长,大量进口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这一轮全球信用膨胀,他本身是借钱来高消费,撑不下去了就要过穷日子,消费下来,经济要下来,这个过程必然带来全球经济的放慢,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03-08年高速增长我们是通过全球化过程当中得到,这种全球化还得延续,但是幅度、增速在下降。因此,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体,美国经济往下走,全球经济往下走,我们的出口必然往下走。由此我们可以说这样一个过程他不是一两年能够结束,我们在09年就说不要指望美国复苏两三年能够解决,现在四过去了。再恢复到3.5%是不容易的,现在看来还在艰难的爬行,报纸还在担心伯南克会不会做第三次的量化宽松政策。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全球危机后结构调整这样的历史时期,这是中国经济未来几年的发展阶段一个重要特征。我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语言非常严谨,我们来解读一下,这是一个大东西,这是全党上下,全国上下监管部门市场,监管者、不监管者都要认识的。

第二点我认为中国经济的内在逻辑决定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速度必然下降,任何过程不可能两位数长时期增长,我们清楚从长期看中国我们仍然处在相对高速增长的时期,有这样的机遇和潜力,长期来看我们还有挑战。长期我们暂时不说,大家都知道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中国经济不可持续,中国不像美国人那样的汽车拥有量,生活水平等等,我们13亿人口如果都到这个生活水平的话,能源消耗不知道变成多少。前两天报道,中国已经是第一大石油消费国,超过美国了。我们暂时撇开环境、水污染这些都不说,我们就讲GDP,我们人均收入到了4000美金、5000美金的水平,我们两极分化状况很严峻。什么意思?这个时期必须要靠消费来推动,媒体上议论中国会不会进入中等收入陷阱,是不是靠消费?靠消费现在两极分化,穷人没有钱消费,外需又减少,增长间靠投资、靠消费,前两天4万亿的,现在看到不紧张了。外需在减少,消费上不来。撇开环境资源,不讲美国第二轮的宽松货币政策带来全球大宗商品的上涨,不讲货币政策松而带来隐患,不讲这个因素,就讲人口结构因素,就讲投资消费外需和内在关系问题,从这些角度讲中国经济也都要做好准备,不可能再这么高位增长。我们9.5%的增长仍然是全球最高的增长,现在还在想办法研究各个政策,在找资金,在搞工程。从过去两位数高增长的平台逐步走向相对趋缓的增长平台,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这个趋势不是经济周期的问题,不是政府宏观政策力量所能决定的。宏观政策过度调整能加速或者是加剧这个经济周期的振荡和波动。

在这个背景下当前中国经济的运行特征是什么,第一,迄今为止的中国经济是大量结构性矛盾和周期性困境交错重叠时期,是大量历史问题积累的时期。很多问题既是结构问题,又是周期问题。现在很多人问题是历史上积累的问题,举个例子,我们和全球各国政府同舟共济,我们本身在07年底进行了调整,危机来了之后为了救急大量钱投进去,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加剧结构的矛盾。进一步推动了周期性的特征,现在看来是热,多了,要减,速度要下来。又比如说中国房地产市场现在很清楚,就是要坚决打击投机炒房,加快社会保障房建设,说明前几年遗留下来问题很多,我们有房价过高的问题,结构问题,结构问题就是保障房没有跟上,很多都是商品房。很多问题要看经济结构和周期,热和冷的问题,所谓结构问题就是投资消费结构或者是广义讲的城乡结构,社会分布结构,结构和周期都有这些问题。

第二经济运行特征在经济结构转型的时期,国家上升的压力正好遇到我们周期性特征的影响。我想说什么观点呢?在经济结构转型时期从趋势看,国家本来就要趋于一个温和的上涨。比如说举个例子说我们现在人口优势逐步减弱,劳动力成本提高,物价就要涨。我们资源价格要理顺,可能要出现更多的资源价格上涨。大量发展服务经济,大量结构调整当中和可贸易的一些行业要向不可贸易行业,非贸易行业发展,这些都会推动物价上涨。这是结构调整当中会出现的,最近物价上涨5.5%,还在攀新高。现在物价上涨我们说有外在因素,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货币过多,大宗原材料商品都涨价,石油中国第一,外面涨价,进来东西也会涨。又有成本因素,局部地区民工荒都要求涨工资,各部分舆论也都在说,所以这个都要涨。还有气侯因素,我们的水灾,一会旱,一会涝,我讲的撇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撇开我们货币调控当中不恰当因素,就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我们都必须要看清中国物价正在处在温和上升阶段,加上这些因素就更加复杂。

第三个运行特征就是前一两年处于危机影响,出于无奈采取一系列的行政措施,包括物价,国家发改委谈话,包括限购车、购房等等。这些措施积累了不少问题,我想归纳这三个问题,针对这三个问题和发展的特征,中国怎么办,一些数据出来就可以想象,好在哪里,怎么看待这些问题,我个人认为从逻辑上说,针对前两年货币过度发行和最近物价上涨,紧缩流动,物价还得涨,货币存量75万亿,不紧是不行。

第二针对危机对全球需求减弱,中国过度投资不可持续,怎么办?要加快消费的增长,出口、投资、消费中间必须把消费拉起来,消费起来我们才能保证高速的增长。这也是逻辑的必然。因此,收紧银根以后,我们现在消费一下子起不来,扣除物价因素,GDP增速在下滑,这是大家看到的。你们可能不太注意,在做银行业务,一批证券市场基金分析员大家也都知道都是电脑包背着,很高学历,他们看到这个怎么办?有的是不相信,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政策下滑。面对这个局面怎么看?我认为有三个要认识的问题,第一什么是硬着陆,12%的增长跌到8-9%的增长,算不算硬着陆。我想说的观点是什么是硬着陆?国家提出平均增长7%,现在速度预测可能是9%多,各地政府绝对不会在9%以下,全国什么水平还得调整。是不是硬着陆,关键看我们在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中间,或者直率说银根收紧过程中流动性要扩展。这个过程当中引起就业率变化,带来社会是不是稳定。银行的金融体系是不是稳定,我认为整顿结构转型带来就业率变化带来的社会是稳定,在结构调整中间,偏紧的货币政策引起了一些各地企业破产,这个不叫硬着陆,继续干,当然资金有困难,这是必然的。我们区分怎么困难,困难到什么地步,这个意义来说是不是硬着陆,不能看货币政策收紧过程,还要看失业保险、失业救助等等各项财政政策能否跟上,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认识。

第二个认识怎么理解宏观调控首要目标是控制物价,中央国务院提出来了怎么看,我前面已经讲了,在结构调整时期,对物价温和上涨可能要做好比较长时间的准备,包括要做好各种政策准备。一定幅度的物价上涨可能是必然,没有办法的。我讲结构转型从中期来看,现在国务院提出的关于控制物价四项大政策,第一发展生产,农业等等各种措施,第二整顿流通环节,过路费等等,直接进超市等等。第三货币条件,第四财政救市。更加重视对社会救助,与此同时必然会产生面对一定温和上涨而导致一些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他们收入水平的问题,为了保证社会稳定,财政要想办法。

可能对于物价问题要怎么看,现在有些国务院要求有些地方政府必须对低收入、退休要和物价上涨挂钩,涨多少必须给补贴,所以我说这个可能是一个重点。

第三认识,具体怎么掌握,稳增长,具体怎么处理结构性调整和周期性调整,他们之间关系。谁先谁后,谁主谁次,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标准答案,国际上没有理想答案。我认为就是要继续我们中国经济30年取得伟大成绩的主旋律,我认为就是要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这绝对不是简单政策理论关系。

中国经济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我认为解决好这些问题,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的关系,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