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海涛:现代化与中国未来改革的方向

作者:贾海涛发布日期:2012-06-10

「贾海涛:现代化与中国未来改革的方向」正文

中国的发展总的说来仍需要以现代化建设为目标,所谓“中国模式”能否建立的关键在于中国能否实现全面且高质量的现代化;而中国的全面转型也是为了实现全面现代化的目标。中国现代化的程度和标准又决定着“中国模式”的成功程度和这一模式在国际社会被接受的程度。现代化应该是“中国模式”的主要内容或评价标准。没有全面、完整和高度的现代化,谈“中国模式”没有太大的意义。讨论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型和实现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型,不以全面、完整和深入、系统的现代化为目标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转型。

“现代化”对于中国人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尽管近年来我们对它讨论得少了些,或者说对它有所忽视,使之有沦为边缘化的概念的嫌疑或趋势。但它仍是中国人仍需认真对待的问题或话题。毫不夸张地说,现代性问题仍是中国人没有摆脱的魔咒,中国的现代化程度并不高。甚至,中国是否实现了现代化或全面的现代化,对于我们来说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或者说仍是一个大问号。这应该是一个比所谓的“模式”或“中国模式”更加现实、更加重要的问题。中国人有着自己对现代化或现代性的思考,对它们也有着自己的界定和目标。然而,不少中国人原来对现代化概念的理解还略显狭窄了些,对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有所忽视或轻视。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并不是那么简单的。现代化问题不仅决定着中国的转型问题,而且也是发达与不发达的界限。现代化的目标主要是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在结构上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转型。中国实现现代化不仅意味着消除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各方面巨大差距(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也意味着在国内消除贫困的同时减少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的社会分化和差异。在中国曾经存在的城乡差异、农业与工业的差异(工农差异)、农民与城市人口在生活和工作方式方面的差异、收入的差异、教育的差异和社会福利待遇的差异等,都应该包括在内。差异的完全消除或绝对的平均不可能保证,但至少应将这些差异缩小在一个理性的可被接受的范围之内。社会结构的不平衡、特权与贫困的差异和生活方式的差异要基本消除。关于现代化或现代性问题,我们的视野或思路需要拓宽。这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所谓“模式”问题的鉴定或认识。

我们这里首先讨论关于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及全球现代化的发展过程,然后对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做一个历史回顾。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讨论当代中国的现代化理论或理念的演变发展。最后,我们将讨论中国的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并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未来前景展开分析。我们的主要任务在于探讨模式的局限及如何实现突破的问题。

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

对现代化概念的界定是颇为复杂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相关定义也是千奇百怪,因人而异,争议颇多。相关的理论也是充满争议和差异的。一般来说,现代化的定义或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基本词义(一般用法);理论涵义和政策涵义。[1]也就是说,人们所谈论的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概念与作为学术术语的“现代化”概念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而政策领域所讲的“现代化”又有其独特的内涵、价值或意义,与学术的“现代化”概念有着一定的不同或脱节。这是许多重要概念具有的共性。实际上,普通人所使用的作为日常用语的“现代化”一词是充满歧义的,而政策领域的“现代化”概念及其内涵则有着人为的限制。我们这一部分主要从学术概念的角度来讨论“现代化”一词,并对其基本内涵和学术价值进行一个基本的探讨和系统的分析。

“现代化”一词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谓耳熟能详。这主要基于我们长期以来“四个现代化”发展国策的影响,以及党和国家相关发展理念和理论长期的宣传教育深入人心的结果。关于现代化,中国人有着一般意义上、学术理论层面和政策层面的系统理解和研究,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号的层面。不过,现代化作为一种现象和历史过程,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而现代化理论本身在国际社会不仅充满争议,而且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中国人自己的现代化建设和相关政策也一直处于发展、变化和调整之中,在概念和理论方面也应该有所丰富和发展。实际上,在中国,一般人所了解或理解的现代化概念和应用还是比较狭窄的。

北京大学的罗荣渠教授是中国现代化问题和相关理论研究方面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在北京大学建立了一个从事相关研究的团队并在中国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他有关学术机构、团队和个别学者也对现代化问题展开过较为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比如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他们自2003年以来每年都发表一个中国现代化的年度报告,对世界的现代化和中国的现代化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当下,从国际到国内,从总体到个别,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但中国学术界对现代化问题和相关理论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如何定义“现代化”?中国学者吴承明指出:“什么是现代化,无经典定义。总的说,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应包括各个方面。”[2]这种观点颇有代表性。不过,尽管关于“现代化”是什么并无经典、权威的定义或答案,但目前来讲人们对它的认识有逐渐趋同的倾向,因而一个或一些相近的共识可以形成。这也包括形成一个可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关于“现代化”的定义,英文“维基百科”、英文“答案网”都有定义,而且也差不多。中国网站上的中文定义也基本上是从这些英文网站上照搬来的或抄来的。由于这些大众化的网站的定义几乎已经趋同,这里就不再一一枚举,仅抄录中文“百度”网上的有关定义以供参考。“百度百科”关于“现代化”一词的定义如下:

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

从历史上来讲,它主要指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一种向以西欧及北美地区等地国家许多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因此常与西方化的内涵相近。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替进行的过程,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效率)的解放”,因从欧美等西方社会开始,有时也被称为“西方化”,但不专属于西方社会。①

“现代化”涉及“现代性”问题,或者说体现出“现代性”特征。那么,何为“现代性”呢?“百度百科”关于“现代性”的定义告诉我们:

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现代性推进了民族国家的历史实践,并且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政治观念与法的观念,建立了高效率的社会组织机制,创建了一整套以自由民主平等政治含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②

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现代化”和“现代性”涉及非常复杂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人性等人类社会的几乎所有方面的问题。可以说,现代化问题绝不是人类社会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也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些国家的事情。它涉及一个系统、一种模式、一种综合的制度和发展机制。任何从某些方面定义或看待现代化问题的眼光都是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亨廷顿说过:“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的进程,它涉及到人类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的变革。”[3]30现代化理论的早期权威勒纳认为,“社会的现代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化、工业化、世俗化、民主化、普及教育和新闻参与等,作为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层面,它们的出现绝非是任意而互不相关的”。[4]

一般来说,界定发达与不发达、有无实现现代化,西方学者往往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的自由和人性解放等多角度来定义,而不是仅仅着眼于经济发展或GDP数据。与中国的“四个现代化”相比,国际社会往往也有人从四个方面界定现代化。不过他们的“四个现代化”与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有着较大的差别。中国人说“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西方有人主要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四个方面来分析或定义现代化。“百度”尽管是中国人的中文网站,但正如前面所说的,“百度百科”关于“现代化”的定义却是翻译的西方的定义。“百度百科”也主张现代化涉及四个方面:

①经济层面: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层面:民族国家的建立、宪政民主在世界各国的确立、生产的科学管理;

③社会层面:奉行个人原则和利益机制;

④文化层面:祛魅化与世俗化。

有的西方学者则从政治、科技能力、经济与财富、社会结构与人的发展等四个角度或领域综合看待现代化。[5]在他们看来,发达国家政治民主,科技发达,人民富裕,生活水平高;人口呈零增长,人民普遍健康长寿,死亡率低;社会福利好,人民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基本人权有着良好的保障。反观不发达国家,总的说来政治缺乏民主,社会动荡不安,甚至有战争存在;经济发展也较落后,普遍比较贫困;人口过多且增长过快,生活水平低,人口的质量和人均寿命都比较低。人们常说的所谓“南北差异”实际上就是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差异。这也是现代化有否实现的差异或区别。从经济实力和财富的差异来看,“南方”国家的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80%,财富还不到全球总量的20%;而“北方”国家的人口不到世界人口的20%,却拥有超过世界80%以上的财富。[5]可以认为,现代化程度或现代性程度是区别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关键所在。

现代化理论目前仍在争论、发展、丰富与变化之中。正如某些中国学者所言:“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不同国家和领域的学者关于世界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的统称。学者们称之为经典现代化理论(ClassicalModernizationTheory)。”[1]这一“经典现代化理论”是现代化理论发展过程的第一个阶段。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研究的深入,经典现代化理论的缺陷逐渐暴露,于是出现了对它的批判和反思。这以后现代理论为代表。所谓“后现代”理论实际上是现代化理论的一个分支。

有西方学者“把1970年以来工业化国家发生的变化称为后现代化,把发展中国家发生的变化称为现代化”。[1]也就是说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更高级阶段。一般来说,后现代化思潮对现代化以来的各种社会弊端进行批判;后现代社会应该是消除或较好地解决了此前现代化阶段产生的各种弊端的较为稳定的发达状态。有西方学者认为:“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经济增长,通过工业化和系统的技术应用来扩大有形产品;后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使个人幸福最大化,追求生活质量和生活体验。在专业化、世俗化和个性化方面,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继续”。[1]所以,后现代或后现代化既是对现代化的否定,同时又是对现代化的发展与更新。

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在后现代理论出现后至少又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如“生态现代化理论”、“再现代化理论”、“继续现代化理论”或“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等。[1]当然,一般情况下,学者也认为现代化本身分为两个阶段或两个以上的阶段。这与现代化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理论体系是两回事。不过,现代化理论或理论体系也是在总结现代化实践和历史过程的前提下进行的系统总结,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空想或理想。也就是说,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的进程是密不可分的,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

现代化不仅指一种系统的政治-经济结构或社会结构,同时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应该说,关于“现代化”概念的内涵及其实践的复杂性,中国人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中国人关于现代化概念的定义和相关理论正逐步与国际学术界的观点与理论趋同或接轨。

关于现代化概念和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内涵,有中国学者总结如下:

一般而言,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变化;它既发生在先进国家的社会变迁里,也存在于后进国家追赶先进水平的过程中。20世纪60年代,欧美工业化国家已经进入发达工业社会。所以,当时的现代经济指工业经济,现代社会指工业社会,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